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基于APP课堂教学的过程化考核就是通过开发出一系列完整过程化考核方法的模块体系,并借助APP得以应用,过程化考核不仅能促进高职教育的课内、课外一体化,更能彻底改变现有的一次性终结考核的弊端,不断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基于APP课堂教学的过程化考核也是推动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手段,各子模块结合信息化教学法充分发过程化考核的重要作用,提升高职教学质量。
【关键词】APP;过程化考核;课堂教学
1 引言
传统课堂教学考核大多是通过期末一次终结性考核来判定学生的成绩,由此也带来了诸多问题。比如学生学习过程很努力,但最后因为题目复习不到位导致成绩不理想;还有些学生过程学习没有重视,只是到最后考试通过作弊或突击复习来通过考核,这些都是当前一次性考核所带来的弊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课堂教学中会采用平时成绩来弥补一些不足,但平时成绩的评定又缺少了原则和标准,基本上学生无法了解到自身过程学习的重要性,导致学生严重缺乏主动性,课内不听、课外不做,再加上传统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有限且有效性低,缺乏因材施教,导致了当前高职教学质量的降低,为此本文展开了对课堂教学过程化考核的模式研究。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曾强调“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本着该指导思想在教育教学改革领域中更应侧重运用。课堂教学过程化考核的目的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其中非理性因素恰恰是提升主观能动性的关键。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生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具有动力、诱导及激发等显著作用。合理利用人的非理性因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重要的是能够彻底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育教学,基于APP课堂教学的过程化考核就是通过合理利用学生的非理性因素,让学生主动融入过程化学习,增强课堂的教学互动,不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借助信息化(环境下)教学形式丰富的教学方法,形成独具特色的过程化考核模块,使学生主动接受、掌握,并不断探索新知识。
课堂教学中过程化考核的实现不仅是要避免传统一次性评定学生成绩所带来的弊端,更是强调学习认知过程的重要性,学习过程中的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为了有效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考核互动,借助APP平台可以让学生更快融入整个考核过程,包括课内和课外,让课堂不在局限在仅有的常规教学中,而是让学生将课程变为提升自身能力的平台,同步培养自身的专业能力与非专业能力。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坚持规范、客观、公正的原则制定评价标准;坚持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改革当前的课堂教学方法。最终提出的过程化考核模式可以较好改善学生的学风;实现考核形式合理化、成绩评定规范化、考核内容深入化;同时有效地改善当前的课堂教学现状,提高教学质量。
2 过程化考核课堂教学法
课堂教学过程化考核模式构建离不开课堂教学改革的支撑,新型教学方式将更有利于实现过程化考核。通过基于过程化考核课堂教学近两年的实施反馈,总结了图1所示的课堂教学过程化考核结构框架,其中把课堂教学过程化考核分为了课内、课外及终结考核三个部分,并提炼出了适用于过程化考核的课堂教学法——即形成型评价课程教学法。
形成型评价课程教学法(Formative Assessment Course Method,FACM)是一种将课内、课外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其过程包含了课前、课中和课后。课前主要采用的是课前任务法,该环节的教学反馈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努力度来体现;课中则采用了答题测试法、游戏教学法、实战任务驱动法,以及形成型教学评价法,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实现对课前自学质量的检测、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兴趣、有效实现对课程重难点内容的突破,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课后主要采用的是分类任务强化法,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进行分类强化任务的布置,包括个人强化任务、出题强化任务以及拓展强化任务等。
形成型评价课程教学法通过APP实现了各子模块功能构建,不同环节的模块功能相互独立,教师可以依据课程需要自行选择模块,各模块自由拼接形成多样化,使每门课程都可以定义出自己的形成型评价课程教学法,非单一形式也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推广性。
3 过程化考核评分标准
课堂教学过程化考核评分方法主要通过“知识饱和度”数值进行体现、通过积分奖励的方式进行激励。其中知识饱和度数值权重分布主要是依据实际课程来进行设置,配合形成型评价课程教学法,分为课前、课中及课后。课前主要是对课前任务完成质量的评价;课中包括出勤、教学参与度、理論环节和实践环节;课后则有强化任务、作业质量、积分奖励几个部分。对于一门理实一体化课程来说,过程化考核分值权重可以占到60%~80%之间,而另外的权重则可作为终结性考核成绩。
如表1所示,课前、课中及课后的过程化考核分值主要分布在课前任务、理论环节、实践环节及强化任务,这些主分值环节又可以结合APP细化成若干个子评分模块,如理论环节中的答题模块、游戏模块、实战任务模块等,不断将知识饱和度数值细化,实现真正的过程化评价。除了主分值环节外,过程化评价中还有副分值环节。
副分值环节如出勤、作业环节,在过程化评价中并未作为加分要素,而是实施的倒扣分原则,在此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常规内容,让学生认为这是课堂教学的必然要素而不是加分要素;对于教学参与度则采用了定值扣分的方式,先给予一定的分值然后倒扣,这种方法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扣分环节所产生的负值影响在过程化考核中又引入了积分奖励模块,学生可以在课外通过强化任务赚取积分,然后以抽奖的方式转化为知识饱和度。
参考文献
[1]黄雪,琴耿,强董阁.基于过程化考核的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J].电子商务,2015(05).
[2]贾跃.多角度过程化考核在高职教学中的实践[J].考试周刊,2015(65).
[3]杨勇辉,李俊堂.生源结构变化条件下高职教育“过程化”考核探索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6(04).
[4]夏玉果.高职电子技术专业实践课程过程化考核浅析[J].当代职业教育,2015(01).
基于APP课堂教学的过程化考核就是通过开发出一系列完整过程化考核方法的模块体系,并借助APP得以应用,过程化考核不仅能促进高职教育的课内、课外一体化,更能彻底改变现有的一次性终结考核的弊端,不断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基于APP课堂教学的过程化考核也是推动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手段,各子模块结合信息化教学法充分发过程化考核的重要作用,提升高职教学质量。
【关键词】APP;过程化考核;课堂教学
1 引言
传统课堂教学考核大多是通过期末一次终结性考核来判定学生的成绩,由此也带来了诸多问题。比如学生学习过程很努力,但最后因为题目复习不到位导致成绩不理想;还有些学生过程学习没有重视,只是到最后考试通过作弊或突击复习来通过考核,这些都是当前一次性考核所带来的弊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课堂教学中会采用平时成绩来弥补一些不足,但平时成绩的评定又缺少了原则和标准,基本上学生无法了解到自身过程学习的重要性,导致学生严重缺乏主动性,课内不听、课外不做,再加上传统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有限且有效性低,缺乏因材施教,导致了当前高职教学质量的降低,为此本文展开了对课堂教学过程化考核的模式研究。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曾强调“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本着该指导思想在教育教学改革领域中更应侧重运用。课堂教学过程化考核的目的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其中非理性因素恰恰是提升主观能动性的关键。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生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具有动力、诱导及激发等显著作用。合理利用人的非理性因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重要的是能够彻底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育教学,基于APP课堂教学的过程化考核就是通过合理利用学生的非理性因素,让学生主动融入过程化学习,增强课堂的教学互动,不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借助信息化(环境下)教学形式丰富的教学方法,形成独具特色的过程化考核模块,使学生主动接受、掌握,并不断探索新知识。
课堂教学中过程化考核的实现不仅是要避免传统一次性评定学生成绩所带来的弊端,更是强调学习认知过程的重要性,学习过程中的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为了有效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考核互动,借助APP平台可以让学生更快融入整个考核过程,包括课内和课外,让课堂不在局限在仅有的常规教学中,而是让学生将课程变为提升自身能力的平台,同步培养自身的专业能力与非专业能力。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坚持规范、客观、公正的原则制定评价标准;坚持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改革当前的课堂教学方法。最终提出的过程化考核模式可以较好改善学生的学风;实现考核形式合理化、成绩评定规范化、考核内容深入化;同时有效地改善当前的课堂教学现状,提高教学质量。
2 过程化考核课堂教学法
课堂教学过程化考核模式构建离不开课堂教学改革的支撑,新型教学方式将更有利于实现过程化考核。通过基于过程化考核课堂教学近两年的实施反馈,总结了图1所示的课堂教学过程化考核结构框架,其中把课堂教学过程化考核分为了课内、课外及终结考核三个部分,并提炼出了适用于过程化考核的课堂教学法——即形成型评价课程教学法。
形成型评价课程教学法(Formative Assessment Course Method,FACM)是一种将课内、课外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其过程包含了课前、课中和课后。课前主要采用的是课前任务法,该环节的教学反馈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努力度来体现;课中则采用了答题测试法、游戏教学法、实战任务驱动法,以及形成型教学评价法,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实现对课前自学质量的检测、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兴趣、有效实现对课程重难点内容的突破,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课后主要采用的是分类任务强化法,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进行分类强化任务的布置,包括个人强化任务、出题强化任务以及拓展强化任务等。
形成型评价课程教学法通过APP实现了各子模块功能构建,不同环节的模块功能相互独立,教师可以依据课程需要自行选择模块,各模块自由拼接形成多样化,使每门课程都可以定义出自己的形成型评价课程教学法,非单一形式也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推广性。
3 过程化考核评分标准
课堂教学过程化考核评分方法主要通过“知识饱和度”数值进行体现、通过积分奖励的方式进行激励。其中知识饱和度数值权重分布主要是依据实际课程来进行设置,配合形成型评价课程教学法,分为课前、课中及课后。课前主要是对课前任务完成质量的评价;课中包括出勤、教学参与度、理論环节和实践环节;课后则有强化任务、作业质量、积分奖励几个部分。对于一门理实一体化课程来说,过程化考核分值权重可以占到60%~80%之间,而另外的权重则可作为终结性考核成绩。
如表1所示,课前、课中及课后的过程化考核分值主要分布在课前任务、理论环节、实践环节及强化任务,这些主分值环节又可以结合APP细化成若干个子评分模块,如理论环节中的答题模块、游戏模块、实战任务模块等,不断将知识饱和度数值细化,实现真正的过程化评价。除了主分值环节外,过程化评价中还有副分值环节。
副分值环节如出勤、作业环节,在过程化评价中并未作为加分要素,而是实施的倒扣分原则,在此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常规内容,让学生认为这是课堂教学的必然要素而不是加分要素;对于教学参与度则采用了定值扣分的方式,先给予一定的分值然后倒扣,这种方法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扣分环节所产生的负值影响在过程化考核中又引入了积分奖励模块,学生可以在课外通过强化任务赚取积分,然后以抽奖的方式转化为知识饱和度。
参考文献
[1]黄雪,琴耿,强董阁.基于过程化考核的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J].电子商务,2015(05).
[2]贾跃.多角度过程化考核在高职教学中的实践[J].考试周刊,2015(65).
[3]杨勇辉,李俊堂.生源结构变化条件下高职教育“过程化”考核探索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6(04).
[4]夏玉果.高职电子技术专业实践课程过程化考核浅析[J].当代职业教育,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