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展望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sheng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青少年法治教育进入到新的阶段。面对新时代的新问题,通过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两个层面的共同努力,法治教育具有了新时代的内涵。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我国中小学法治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破土而出:新时代法治教育理念的起步
  中小学法治教育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
  “法治教育”的新内涵源于我国70多年来的社会变迁与教育实践。早期开展的“法治教育”主要采取的是“法制教育”,这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综合因素的产物,更类似于“普法宣传”,侧重于普及法律知识、遵守法律规范。经过多年发展,“法制教育”内涵不断扩充,与“德育”有一定程度的结合,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该意见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长期坚持的重点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四大项内容。因此,“法治教育”的教育目标上升到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形成健全的法律认知的层面。进入新时代,在新问题、新形势与新特点的交融下,“法治教育”又被赋予新的内涵与目标,即面向青少年价值观、培育法治精神的系统教育。
  为推动法治教育发展,2016年,由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印发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按照统一部署,将中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名称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这一次更名非常重要,是我国法治理念不断进步的标志。党的十五大以来,“法治”相关论述逐步深化,从“法制宣传教育”“法制观念”到“法制宣传教育”“法治精神”和“学法守法用法”再到“法制宣传教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法治理念”和“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将“法治理念”提升为“法治精神”,提出“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将法治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法治教育”不仅是法律知识普及,更是法治精神的启蒙。
  逐步推进:“法治教育”工作逐步展开
  2016-2019年四年间,法治教育工作不断推进,也取得了许多实质的成果,呈现新特点、新形势。
  理论建设突飞猛进,“法治教育”进入课堂。根据《大纲》要求,教育部组织编写全国统一的《道德与法治》(1-9年级)统编教材,该套教材陆续出版,从2017年开始在几个地区试用。到2019年9月,全国所有中小学统一使用该统编教材。各省、市、县各级教研员负责推进本区域内《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与师资培训工作。教育部指导和推动以宪法教育为核心的法治教育工作。
  法治教育“教研”结合,教学实践初具规模。首先,法治教育研究基地遍地开花。教育部成立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并联合多所高校共建法治教育研究中心。这些中心承担着法治教育理论研究、政府决策咨询、推动法治教育实践发展等重要工作。其次,法治教育实验校初具规模。为推进《大纲》贯彻落实,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途径和规律的研究探索,在教育部政策法规司的指导和推动下,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于2017年启动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实验校的遴选和建设工作。根据工作方案,至2020年,将在“长三角地区”遴选建设300所左右实验校。通过法治教育实验校建设,形成了各自学校的特色,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经验,推动全国法治教育教学水平。
  学术聚焦前沿理论,解决社会热点问题。2016年以来,学界多次举办“法治教育”主题研讨会,对于理论建设、教材制定等当前亟须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探讨,对于教育管理与教育法治化、青少年法治教育、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未成人犯罪与少年司法等重要前沿问题进行研究,产生一大批优秀的研究成果。此外,法治教育工作注重用学术理论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一批研究基础扎实且专门从事法治教育研究的学者专家,以及专注青少年权益保护和法治教育的公益组织与基层部门,携手解决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校园欺凌、教师惩戒等热点问题。不仅如此,各地教育部门、中小学也很重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建立与推动工作,但仍有许多基础性工作需要继续深入推进,任重而道远。
  任重道远:构建综合的青少年法治教育体系
  学科发展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我国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正在逐步推进,在实践领域和学术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法治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教育模式的建构需要社会各界群策群力。
  国家及社会支持“法治教育”建设。从长期来看,教育行政部门要为法治教育学科研究提供支持,如推動建立全国性法治教育研究学术组织、重点培养重点高校中专门从事法治教育研究的学术骨干、鼓励法学和教育学专业联合培养法治教育方向的研究生、尽早设立“法治教育”本科专业和二级学科。从短期来看,社会各界要弘扬法治精神,加大法治宣传力度。为法治教育设立实习实践基地,如公、检、法部门要进学校,要为学生参观学习法治实践活动提供便利。
  学校是法治教育主阵地。学校要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由于法治课是一门全新的课程,中小学没有专门的法治课程教师,多由其他教师兼任。短期来看,需扩大对中小学法治教师的培训范围,加大培训深度。长期来看,师范类专业中增加一个新的专业——“法治教育”学科教育专业,培养专门师范生。教师开展各种教学实践活动,需在讲授法治知识之外,培养学生法治思维与法治精神,并且引导学生用法治思维思考问题,用法治精神参与学校生活。
  家长要以身作则,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的日常行为自然会对子女产生直接影响,家长要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与子女沟通交流,处理问题秉持法治精神。家长需要具备充足的法律知识和法治素养,需要不断学习相关的知识,提高自身文化水平,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注意培养子女的法治精神和素养。
  社区应当开展各种法治宣传活动。增强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参与感,增加社区凝聚力,制定社区法治文明守则,营造文明和谐的社区环境。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目的在于增加居民法治知识,提高法治思维能力。
其他文献
探讨家庭同期干预对初发糖尿病患者乐观心理的影响.方法 选取入住我院的初发 2 型糖尿病患者100 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 50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个体化教育、改
编辑同志:我村后山上有一棵古樟树,树高30多米,胸径为2.7米,为全县第一大樟树,曾被拍照列入林业档案,作为保护树之一.
目的阐明在伴生菌的作用下,不同栽培方法对猪苓菌丝形成菌核的影响.方法以树棒为载体,粗砂为基质,纯猪苓菌种、纯猪苓菌丝形成菌核伴生菌和蜜环菌为供试菌株,采用花盆栽培方
学校是开展法治教育的重要场所,教师担负着培养知法、信法、守法公民的重要使命,全面开展法治教育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性保障。切实提高法治教育的有效性,提升大中小学各学段学生的法律素养,培养其法律意识,是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支撑。上海市自2005年以来对大中小学一体化法治教育体系的建构进行了积极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  法治教育纳入德育体系,秉承整合原则  上海法治教育一体化具
通过龙口水利枢纽初步设计中有关水文资料,电网及综合利用效益,水库运行方式,水利计算,水能参数选择和经济评价等主要规划问题的论述,介绍了工程的作用、规模和经济效益,以期尽早立
常言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幼儿园是舟,教师是水,只有教师——“水”的发展,才能推动幼儿园——“舟”的前进。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团结奋进的教师队伍是幼儿园的立足之本,也是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的根基。  觉悟过硬,倡导师德为先  紧跟时代的步伐,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我园党支部定期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组织爱国、爱党活动。教师学习和贯彻教育部颁发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高
目的探讨分级分区护理管理模式在急诊患者群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4年8月急诊患者200例为观察组,实施分级分区护理管理模式;以2013年9月~2014年2月行常规护
一、低压油路供油不畅。柴油机从油箱到喷油泵进油腔之间的进、回油管路均属低压油路,当其中的管路接头、垫圈和油管因损坏而漏油时,会使空气进人油路产生气阻,导致供油不畅,发动
“时代杯”2008年江苏省中学数学应用与创新邀请赛试题中,有一道圆内的折叠问题让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经过师生的共同交流探讨,现有三种典型解法供读者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