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语文水平的高低,与是否重视课外阅读有很大的关系,实践证明,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是阅读广泛的学生。如何正确地指导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摆在每一个中学语文教师面前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从理论上讲“开卷”是“有益”的,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还应区分该读什么,不该读什么,先读什么,后读什么,我国台湾的学者陈占卿把中学阶段课外阅读的书籍归为十二类:本国名人传记,外国名人传记,中国文学名著,外国文学名著,历史故事,古今名人书信,社会科学论著、自然科学论著、学术思想性论著、名人札记、古今名人言论、其它学科论著,从每一类中选择若干本有代表性的作品去读,养成读好书的习惯,语文水平就会慢慢提高。然而根据对当今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类型的调查及对其阅读心理的分析,显示的情况不容乐观。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既生活于社会之中,又末正式跨入社会的门槛,面对万花筒般的现实和人生,他们既感到新鲜,好奇,又感到困惑、迷惘。一会儿充满明媚的幻想,一会儿又感叹世态的炎凉,可谓多变。青春期又是青少年生理、心理巨变的时期,面对自身和同窗的种种变化,他们或惊或喜,或忧或虑,尤其是对身边异性更加敏感,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可能激起情感涟漪。男女同窗共读,朝夕相处,偶或迸发情感火花,友谊乎?早恋乎?可谓“情窦初开”。在他们眼中,异性世界是神秘、朦胧,充满诱惑力的。由于他们这一时期生理心理并末完全成熟,无论家庭、学校都会限制他们去体验这种朦胧的情感。他们这种对异性好奇的自然欲望便会自觉不自觉地到文学作品中去寻求。因为在文学这块乐土里,他们是充分自由的,完全可以冲破种种限制,让想像力自由驰骋。不是有很多中学生偏爱看言情小说吗?少男少女是充满幻想的,在他们心里都有一个“白马王子”式或“白雪公主”式的恋人偶像,但这个心理偶像只是一个心象,是朦胧的、无意识的。在现实生活中难觅其踪影。他们在看言情小说时,一旦发现男女主人公与内心偶像相似,便会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在不知不觉中与作品中喜爱、倾心的人物产生感情维系,这也是当代中学生喜爱读言情小说的一个潜在心理动机。鲁迅先生说过,看《红楼梦》不要去充当其中一个角色,那么也应提醒中学生们,看言情小说也不要充当其中一个角色,否则沉湎其间,恐难自拔。因此,对中学生阅读言情小说不应横加压制,而要注重疏导。
青春期是人生的第二个断乳期。处于该时期的中学生,开始走出长辈的庇荫,独立意识增强,对新事物敏感,对新思潮追逐,对过多的干涉不满,对大同小异的说教厌烦,逐步形成与长辈不同的世界观。由于电视的炒作,武侠小说充行于市,许多家长不喜欢子女看武侠小说,把它当作“禁书”。殊不知,叛逆是这一代最明显的标志,越不让他读什么书,他反而越渴望去了解它,于是偷偷摸摸看“禁书”的现象屡禁不止。其实,中学生看武侠小说,主要用来消遣。觉得武侠小说有味,在枯燥的学习生活中,抽一些空余时间,读武侠小说调节紧张的精神,捧起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不是去聆听抽象的说教,而是为了获得欣赏的愉悦。在心情紧张、压抑、精神懈怠的时候,通过艺术欣赏加以排遣,从而减轻心理压力。但多读了几本武侠小说者就会发现,这些小说都似曾相识,都有冲冲杀杀的血腥场面,阅读价值不大,不宜多读。但为什么这么多中学生还要去读?甚至冒夜自修小说被老师没收的危险?因为它有一种独特的诱惑力。
中学生群体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的生活是文学的丰富资源,完全有理由要求给予艺术的反映。然而,在相当长的时段中,文学只是成人的天下,介于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半成人半儿童”的中学生文学,或曰“青春期文学”并没有被文学界足够重视。尽管人们承认中学阶段是人生充满梦幻色彩的美好时光,也懂得此间教育极端重要;尽管研究青春期的理论著作汗牛充栋,但自觉而艺术地描绘青春期,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作品却不多见。直到2000年第11届全国书市期间,连获新概念作文竞赛大奖而与大学无缘的韩寒,为少男少女的签名售书大受欢迎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许多出版社竞相包装中学生之作或描写中学生生活,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作品。即将步入成年的中学生确实需要用文学去感受正在跳动的时代脉搏,吮吸世纪之交的现实乳汁。因此,有必要在课外阅读中,恰当地传递当代文学的最新信息,让富有时代气息品位高纯的文学活水浸润校园。
陶冶了一代代人精神的文学经典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结晶。对中学生来说,阅读经典名著,接受文化传承,无疑是非常必要的,然而,眼下的中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并不那么浓厚,这有多方面的原因。
由于时代的间隔,对经典名著缺乏认识了解,大凡称得上经典的中外文学名著多是出自那个时代的语言和思想非常成熟的前辈“大家”之手。这些名著主要反映的是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思想、情感。由于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对经典著作即便是书中那些被称之为“永恒”的,能穿越时代的,后辈人也未必能读出时代的新意来,若总是要人重复前人的结论,囿于一成不变的认识甚至是偏颇的认识,这无异于是教人读“死书”。难怪中学生兴味不浓,不幸的是,这样的阅读“指导”还随外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尤为普遍。
名著阅读的关键在于选择,确定名著阅读的书目,传统的课外阅读更像是单向的强迫,为了崇高的读书目的,教师要求学生必须读一堆教学大纲强制要求阅读的书籍,但学生希望的是可选择的建议,并非是必须完成的要求,那样的话难免会使一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反而影响阅读。正如一位学生在她的作文中写道:读书的目的是要使我们真正成熟起来,而这需要我们用自己的脚把道路一步一步踩实,不要把书摞在我们面前,强行地灌输在我们脑袋里,这正是兴趣与任务最大的差别。被动而机械地阅读效果是不会好的。强制读书会使读书在我们身上成为一种负担甚至一种压迫。丢掉自己的兴趣,自己的方式,自己的头脑,这使原本是一种思想与思想碰撞,心灵与心灵交流的读书成了限制自己发展的桎梏。
所以中学生阅读文学经典名著,拣一本自己感兴趣的抱着平和的心态,以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它,体验它,可以不必顾及前人所设定的“主题思想”之类,更不必被那些浩繁的研究所吓退,读书是个人的事,只要自己读得酣畅,觉得心灵受到净化,就自然会有功效,只要能渐渐地懂得鉴赏,懂得对艺术、对人、对生活的鉴赏,也自然会有自己的追求,这就是最大的功效,这是那些“文化快餐”所办不到的,那些来自网上、屏幕的光怪陆离的使人眼花缭乱的东西,尽管能使人愉悦一时,终因缺乏内涵,少品位,难说能给人带来多少帮助。
作为学生,应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名著,也就是说,选择那些易于被自己接受,并且能触动自己,引起自己与作者共鸣的作品,譬如说特别喜欢钱钟书,就可以将钱钟书的作品多读一点,研究他的艺术风格,品味他的语言特色,从中悟到或学到一点东西,反之,如果对他的作品不感兴趣,就不要硬着头皮去钻研,因为那只会枉费宝贵的时间,要知道,兴趣越大的东西,阅读起来收益也越多。
作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来调整,搭配他们的课外读物,在教本文章选编方面中国现当代作品收入太少,远远喂不饱学生的肚子,而这些当代作家的作品,恰恰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易于被学生接收的,课外阅读就应当作一个知识板块上的缺口,大大的补充进去,至于像林语堂、梁实秋、周作人等现代作家之作,学生若没读过,恐怕会留下一辈子的遗憾,当代文学呢,像姚雪垠、贾平凹、余秋雨等名家作品,学生更应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下去,因为这些作品更容易在学生的心灵上撞出火花,更有助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当然,外国作品,课外阅读也应把它当作另一个缺口加以补充,如黑塞、托尔斯泰等人的作品,可以把它们介绍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充实自己,把课外阅读当作一种新鲜的血液,当然,若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不想把课外阅读面拉得太宽,则可选取一些综合性强,趣味性较大,艺术品位较高的文艺刊物,如《读者》、《青年文摘》等。
冰心先生说过,读书永远是她生命中最大的快乐,因为她从书中得到了做人处世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些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这应该是经典文学名著阅读的真谛。
传统的语文教育把语文课等同于教材,致使语文学习的范围越来越狭窄。而名著的容量大,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丰富而深刻,名著阅读对于本身缺乏生活体验的学生来说是一种特殊的营养。名著阅读本身就是开放的,它能够有效地加强学生与人生、社会、自然间的联系,拓展和运用文学性语言的思维,因此,名著是最好的课外阅读书籍。
从理论上讲“开卷”是“有益”的,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还应区分该读什么,不该读什么,先读什么,后读什么,我国台湾的学者陈占卿把中学阶段课外阅读的书籍归为十二类:本国名人传记,外国名人传记,中国文学名著,外国文学名著,历史故事,古今名人书信,社会科学论著、自然科学论著、学术思想性论著、名人札记、古今名人言论、其它学科论著,从每一类中选择若干本有代表性的作品去读,养成读好书的习惯,语文水平就会慢慢提高。然而根据对当今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类型的调查及对其阅读心理的分析,显示的情况不容乐观。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既生活于社会之中,又末正式跨入社会的门槛,面对万花筒般的现实和人生,他们既感到新鲜,好奇,又感到困惑、迷惘。一会儿充满明媚的幻想,一会儿又感叹世态的炎凉,可谓多变。青春期又是青少年生理、心理巨变的时期,面对自身和同窗的种种变化,他们或惊或喜,或忧或虑,尤其是对身边异性更加敏感,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可能激起情感涟漪。男女同窗共读,朝夕相处,偶或迸发情感火花,友谊乎?早恋乎?可谓“情窦初开”。在他们眼中,异性世界是神秘、朦胧,充满诱惑力的。由于他们这一时期生理心理并末完全成熟,无论家庭、学校都会限制他们去体验这种朦胧的情感。他们这种对异性好奇的自然欲望便会自觉不自觉地到文学作品中去寻求。因为在文学这块乐土里,他们是充分自由的,完全可以冲破种种限制,让想像力自由驰骋。不是有很多中学生偏爱看言情小说吗?少男少女是充满幻想的,在他们心里都有一个“白马王子”式或“白雪公主”式的恋人偶像,但这个心理偶像只是一个心象,是朦胧的、无意识的。在现实生活中难觅其踪影。他们在看言情小说时,一旦发现男女主人公与内心偶像相似,便会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在不知不觉中与作品中喜爱、倾心的人物产生感情维系,这也是当代中学生喜爱读言情小说的一个潜在心理动机。鲁迅先生说过,看《红楼梦》不要去充当其中一个角色,那么也应提醒中学生们,看言情小说也不要充当其中一个角色,否则沉湎其间,恐难自拔。因此,对中学生阅读言情小说不应横加压制,而要注重疏导。
青春期是人生的第二个断乳期。处于该时期的中学生,开始走出长辈的庇荫,独立意识增强,对新事物敏感,对新思潮追逐,对过多的干涉不满,对大同小异的说教厌烦,逐步形成与长辈不同的世界观。由于电视的炒作,武侠小说充行于市,许多家长不喜欢子女看武侠小说,把它当作“禁书”。殊不知,叛逆是这一代最明显的标志,越不让他读什么书,他反而越渴望去了解它,于是偷偷摸摸看“禁书”的现象屡禁不止。其实,中学生看武侠小说,主要用来消遣。觉得武侠小说有味,在枯燥的学习生活中,抽一些空余时间,读武侠小说调节紧张的精神,捧起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不是去聆听抽象的说教,而是为了获得欣赏的愉悦。在心情紧张、压抑、精神懈怠的时候,通过艺术欣赏加以排遣,从而减轻心理压力。但多读了几本武侠小说者就会发现,这些小说都似曾相识,都有冲冲杀杀的血腥场面,阅读价值不大,不宜多读。但为什么这么多中学生还要去读?甚至冒夜自修小说被老师没收的危险?因为它有一种独特的诱惑力。
中学生群体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的生活是文学的丰富资源,完全有理由要求给予艺术的反映。然而,在相当长的时段中,文学只是成人的天下,介于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半成人半儿童”的中学生文学,或曰“青春期文学”并没有被文学界足够重视。尽管人们承认中学阶段是人生充满梦幻色彩的美好时光,也懂得此间教育极端重要;尽管研究青春期的理论著作汗牛充栋,但自觉而艺术地描绘青春期,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作品却不多见。直到2000年第11届全国书市期间,连获新概念作文竞赛大奖而与大学无缘的韩寒,为少男少女的签名售书大受欢迎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许多出版社竞相包装中学生之作或描写中学生生活,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作品。即将步入成年的中学生确实需要用文学去感受正在跳动的时代脉搏,吮吸世纪之交的现实乳汁。因此,有必要在课外阅读中,恰当地传递当代文学的最新信息,让富有时代气息品位高纯的文学活水浸润校园。
陶冶了一代代人精神的文学经典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结晶。对中学生来说,阅读经典名著,接受文化传承,无疑是非常必要的,然而,眼下的中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并不那么浓厚,这有多方面的原因。
由于时代的间隔,对经典名著缺乏认识了解,大凡称得上经典的中外文学名著多是出自那个时代的语言和思想非常成熟的前辈“大家”之手。这些名著主要反映的是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思想、情感。由于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对经典著作即便是书中那些被称之为“永恒”的,能穿越时代的,后辈人也未必能读出时代的新意来,若总是要人重复前人的结论,囿于一成不变的认识甚至是偏颇的认识,这无异于是教人读“死书”。难怪中学生兴味不浓,不幸的是,这样的阅读“指导”还随外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尤为普遍。
名著阅读的关键在于选择,确定名著阅读的书目,传统的课外阅读更像是单向的强迫,为了崇高的读书目的,教师要求学生必须读一堆教学大纲强制要求阅读的书籍,但学生希望的是可选择的建议,并非是必须完成的要求,那样的话难免会使一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反而影响阅读。正如一位学生在她的作文中写道:读书的目的是要使我们真正成熟起来,而这需要我们用自己的脚把道路一步一步踩实,不要把书摞在我们面前,强行地灌输在我们脑袋里,这正是兴趣与任务最大的差别。被动而机械地阅读效果是不会好的。强制读书会使读书在我们身上成为一种负担甚至一种压迫。丢掉自己的兴趣,自己的方式,自己的头脑,这使原本是一种思想与思想碰撞,心灵与心灵交流的读书成了限制自己发展的桎梏。
所以中学生阅读文学经典名著,拣一本自己感兴趣的抱着平和的心态,以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它,体验它,可以不必顾及前人所设定的“主题思想”之类,更不必被那些浩繁的研究所吓退,读书是个人的事,只要自己读得酣畅,觉得心灵受到净化,就自然会有功效,只要能渐渐地懂得鉴赏,懂得对艺术、对人、对生活的鉴赏,也自然会有自己的追求,这就是最大的功效,这是那些“文化快餐”所办不到的,那些来自网上、屏幕的光怪陆离的使人眼花缭乱的东西,尽管能使人愉悦一时,终因缺乏内涵,少品位,难说能给人带来多少帮助。
作为学生,应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名著,也就是说,选择那些易于被自己接受,并且能触动自己,引起自己与作者共鸣的作品,譬如说特别喜欢钱钟书,就可以将钱钟书的作品多读一点,研究他的艺术风格,品味他的语言特色,从中悟到或学到一点东西,反之,如果对他的作品不感兴趣,就不要硬着头皮去钻研,因为那只会枉费宝贵的时间,要知道,兴趣越大的东西,阅读起来收益也越多。
作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来调整,搭配他们的课外读物,在教本文章选编方面中国现当代作品收入太少,远远喂不饱学生的肚子,而这些当代作家的作品,恰恰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易于被学生接收的,课外阅读就应当作一个知识板块上的缺口,大大的补充进去,至于像林语堂、梁实秋、周作人等现代作家之作,学生若没读过,恐怕会留下一辈子的遗憾,当代文学呢,像姚雪垠、贾平凹、余秋雨等名家作品,学生更应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下去,因为这些作品更容易在学生的心灵上撞出火花,更有助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当然,外国作品,课外阅读也应把它当作另一个缺口加以补充,如黑塞、托尔斯泰等人的作品,可以把它们介绍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充实自己,把课外阅读当作一种新鲜的血液,当然,若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不想把课外阅读面拉得太宽,则可选取一些综合性强,趣味性较大,艺术品位较高的文艺刊物,如《读者》、《青年文摘》等。
冰心先生说过,读书永远是她生命中最大的快乐,因为她从书中得到了做人处世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些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这应该是经典文学名著阅读的真谛。
传统的语文教育把语文课等同于教材,致使语文学习的范围越来越狭窄。而名著的容量大,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丰富而深刻,名著阅读对于本身缺乏生活体验的学生来说是一种特殊的营养。名著阅读本身就是开放的,它能够有效地加强学生与人生、社会、自然间的联系,拓展和运用文学性语言的思维,因此,名著是最好的课外阅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