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南北朝禘祫祭礼的分与合及其成因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em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礼乐随着时代不停变化,呈现出不同风貌。南北朝时期的禘祫祭礼就表现出或分或合的不同。禘祫合祭:受禅于晋代,刘宋、萧齐政权选择承袭晋代的禘祫合祭之礼;鲜卑政权入主中原,北魏孝文帝选择汉魏礼乐之制,依循禘袷合祭。禘祫分祭:为彰显皇权正统,梁、陈以雅正为制乐原则,对祭祀时间与对象进行改动;为缓解因礼乐制度改革而导致的社会矛盾,北魏至齐实行禘祫分祭;周、隋两代形成了分祭定制,并为沿袭至唐朝。禘祫祭礼的合与分,显示出南北朝宗庙礼乐的逐渐成熟,对后世制定礼乐制度亦有垂范作用。
  关键词:南北朝 褅袷合祭 褅袷分祭
  据《通典》载,夏商禘袷祭祀混合于四时祭祀之中,即天子、诸侯可以不分时令节庆随时举行的祭礼,以祭祀先祖等诸多神祇。a西周的禘袷礼仪与之不同。它是在宗庙内分别于秋夏两季,以先祫后禘的顺序来举办的。此外,它的祭祀对象也有所不同。礼随世移,乐与时同,先秦时期禘袷祭祀礼乐所存在的不同,随着南北朝的到来,宗庙礼乐制度产生了新的转变,出现了禘袷祭礼或合或分的独特现象。
  一、南朝宋齐禘祫合祭
  (一)南朝宋齐禘祫合祭的具体表现
  晋代制定礼乐以王肃礼学为准则。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司马氏选择王肃礼学思想,曹魏选择郑玄礼学,政治争夺同样深刻体现在对礼学思想的选择上;二是司马氏与王肃有联姻关系,促使司马氏建立西晋后扶持王肃,选择其礼学思想恢复宗庙祭礼。晋代以王肃的礼学观念作为制乐标准。这样的举动无疑推动了禘袷合祭的形成。
  据上表已有统计数据可知,晋代禘(殷祭)袷在同一皇帝执政年份内只祭祀一次。另外,晋代将祭祀毁庙之主的祫祭,与祭未毁庙之主的禘祭,合并祭祀。这与王肃礼学的思想暗合。基于此推测晋代的禘袷是合祀的。
  承袭晋代宗庙礼乐制度,宋齐宗庙礼仪在一定程度上接受王肃礼学,具体表现为禘袷合祭。合并祭祀有两种方式,一是指祭祀时间的一致;二是祭祀对象的统一。这里主要指的是祭祀对象的统一。首先,史料中并无宋齐祫祭记录。其次,《宋书·礼志》 载,“凡禘祫大祭,则神主悉出庙堂,为昭穆以安坐,不复停室也”b,这说明宋齐禘袷祭祀是存在的,只不过神主共祭祀于庙堂,不再加以区分毁庙与否。这种祭祀方式实质上与晋代的禘袷合祭是一脉相承的。基于此,笔者推测宋齐禘袷存在合祭现象。当然,宋齐制定禘祫礼仪并非完全依据王肃礼学,它举行禘祫的周期就各不相同。据统计:
  但无论如何,祭祀对象合一的角度來看,宋齐禘袷之祭合祭无疑。
  (二)南朝宋齐禘祫合祭的形成原因
  南北朝禘袷祭祀的分与合,取决于历代皇帝对王肃礼学与郑玄礼学的不同抉择。那么对禘祫祭祀的理解上,王肃礼学与郑玄礼学有所不同:
  郑玄解禘,天子祭圆丘曰禘,祭宗庙大祭亦曰禘。……祫则合群毁庙之主于太祖庙,合而祭之。禘则增及百官配食者,审禘而祭之……王肃解禘祫,称天子诸侯皆禘于宗庙,非祭天之祭。郊祀后稷不称禘,宗庙称禘。禘祫一名也,合祭故称祫,禘而审禘之故称禘,非两祭之名。c
  主要集中在对祭祀对象的理解不同。郑玄的礼学主张认为,未毁庙的先祖应该是禘祭的对象,而合祭“毁庙”与未毁庙的先祖则是祫祭的对象。可见,郑玄认为禘袷非同种祭礼,不可合一祭祀。相反,王肃则认为禘袷为同一“名也”,其祭祀对象为列于宗庙中的先祖。由祭祀对象的不同理解,产生的郑、王礼学间的质性分歧,也促使南北朝禘祫分合祭祀独特风貌的形成。
  据此,南朝刘宋、萧齐制礼作乐多依晋代旧制,以王肃礼学思想建设宗庙礼制,故而禘袷之祭呈现合祭状态。
  二、北魏孝文帝时禘袷合祭
  (一)北魏孝文帝时禘袷合祭的具体表现
  北魏禘袷合祭最早在孝文帝时期。据《魏书·礼志》载,北魏孝文帝时就禘祫祭祀是否同一祭礼进行过讨论。当时,著作郎崔光等人以郑玄礼学为宗,“郑氏之义,禘者大祭之名。……圆丘常合不言祫,宗庙时合故言祫。斯则宗庙祫禘并行,圆丘一禘而己。宜于宗庙俱行禘祫之礼。二礼异,故名殊”d,主张禘袷为不同祭礼。相反,中书监高闾等人遵循王肃礼学,“宗庙禘祫之祭与王义同。……据王氏之义,祫而禘祭之,故言禘祫,总谓殷祭,明不异也。禘祫一名也”e,主张禘祫为同一祭礼。最终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具体分析了前两派观点的不当之处后,提出融合郑玄礼学与王肃礼学思想的主张。
  今互取郑、王二义。禘祫并为一名,从王;禘是祭圆丘大祭之名,上下同用,从郑。若以数则黩,五年一禘,改祫从禘。五年一禘,则四时尽禘,以称今情。禘则依《礼》文,先禘而后时祭。便即施行,著之于令,永为世法。”f
  北魏孝文帝确定了禘祫合祭的礼乐制度,并且将其作为后世制乐的蓝本。这也是从国家宗庙制度的层面,促使禘袷合祭更加合法合理。
  (二)北魏孝文帝时禘袷合祭的形成原因
  北魏孝文帝同样主张禘袷合祭,实施原因:以汉化政策,巩固鲜卑少数民族在中原的统治地位。
  北魏建国之初,道武帝拓跋珪建成了“平文、昭成、献明”g三庙,并制定了具体祭祀的时间、次数、规格等。其中,北魏之初常用马作为宗庙祭品,与周代的牛、羊、猪相比,带有鲜卑游牧民族特色。另外,其建立的宗庙数量不一,祭祀次数不确定,未形成统一定制。后来,拓跋嗣与拓跋焘制作的宗庙乐也未有定制。如拓跋嗣随意设置太祖庙、公主庙以及太庙。他甚至在“云中、盛乐、金陵”三个不同的地方去立“太庙”h。拓跋焘也曾经在恒山、华山、嵩山三处立庙。他还以臣子李敞来行祭祀天地之礼,这在当时的中原汉族礼乐文化中是极为少见的。可见,北魏孝文帝之前的庙祭地点多样化,未有固定地点,且具有鲜明的少数民族特质。这使得当时制作出来的宗庙礼仪,带有一定的随意性。   针对以上情形,鲜卑政权入主中原,亟须改变其庙祭的随意性,形成宗庙祭祀固定的国家制度,以表明政治的合理合法性。于是,北魏孝文帝综合王肃、郑玄礼学思想,将禘袷合祭。这样的礼乐改革,不仅推动了中原文化与鲜卑文化的融合,也更加稳固了在中原统治的北魏政权。
  三、南朝梁陈的禘袷分祭
  (一)南朝梁陈禘袷分祭的具体表现
  南朝梁、陈禘袷分祭。其中,梁武帝按照谢广提议,把七庙先祖及功臣列为祭祀对象。同时,他还规定了具体的分祭时间“三年一禘,五年一祫”i,明确了禘小祫大。区分禘袷祭祀的规格大小是尚书左丞何佟之的建议。他主张“禘于首夏,物皆未成,故为小。祫于秋冬,万物皆成,其礼尤大”j。梁武帝采纳了对禘袷祭祀大小、祭祀时间有所区分的主张,实际上也恰恰说明了南朝梁代的禘袷是分祭的。
  依循梁代,南陈禘袷祭礼在祭祀时间上保持了“三年一禘,五年一祫”;而祭祀对象则为七庙。
  基于此,南朝梁陈禘袷分祭的具体表现:
  (二)南朝梁陈禘袷分祭的形成原因
  南朝梁、陈禘袷分祭的直接原因是稳固江山的初心要求统治者在宗庙礼制的层面,做一次政治性的反思。
  梁武帝创改宋齐宗庙旧制,就是其在政治上除旧布新的一种反思,终极目标则是巩固皇权。梁武帝萧衍“思弘古乐”k,想要改变“失礼”的宋齐宗庙礼制。明礼通儒的祠部郎谢广、总领纲纪的尚书左丞何佟之等人,主张接受郑玄礼学的某些思想来在制定梁代宗庙礼制。由此,萧梁借鉴了郑学中以夏、冬两季分祭禘袷的主张。可见,梁代禘袷为分祭。同样,持有相同的政治用心,陈朝也保留了禘袷分祭的规制。
  南朝宋齐与北魏前期实行禘袷合祭。一定程度上,这是对汉魏晋时期的宗庙祭祀礼仪的承袭与接受。相反,南朝梁陈、北魏末期至隋实施禘袷分祭。这就是对其前朝宗庙礼乐的反拨与完善。
  四 、北魏末至隋的禘袷分祭
  (一)北魏末至隋的禘袷分祭的具体表现
  北魏末至隋,宗庙祭祀也是禘袷分祭的,但各历史时期又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祭祀对象的庙数变化。
  1.北魏后期至高齐,禘袷分祭的祭祀对象是变化的。它的祭祀频次则是“三年一祫,五年一禘”。
  魏宣武帝明确了“取郑舍王”l的礼学态度,依据郑玄、何休礼学,最终确立禘袷分祭,如《魏书·礼志》所言:
  国之大礼,莫崇明祀,祀之大者,莫过禘祫……而天子诸侯享庙之祭、禘祫之礼尽亡。……是以两汉渊儒、魏晋硕学,咸据斯文,以为朝典。……而祫禘二殷,国之大事;蒸尝合享,朝之盛礼。……谨案……郑玄曰:“天子诸侯之丧毕,合先君之主于太祖庙而祭之,谓之祫。后因以为常。”……何休……曰:“殷,盛也,谓三年祫,五年禘。禘所以异于祫者,功臣皆祭也。祫犹合也,禘犹谛也,审谛无所遗失。”察记传之文,何、郑祫禘之义,略可得闻。然则三年丧毕,祫祭太祖,明年春祀,遍禘群庙。此礼之正也,古之道也。! 3
  此外,北魏孝明帝也认可“案《礼》,三年丧毕,祫于太祖,明年春禘于群庙”! 4的祭祀制度。可见,当时的禘袷实行分祭。这种分祭形式,也为后来的北齐所继承。(据《北齐书》载,“诏丘、郊、禘袷、时祀,皆仰市取,少牢不得剖割,有司监视,必令丰备”可知,北齐沿袭了北魏后期以来禘袷分祭的祭祀传统。) ! 5
  2.北周与隋这一时间段,禘祫分祭的祭祀对象固定为五庙。而它的祭祀頻次则依旧是“三年一祫,五年一禘”。
  北周宇文泰推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成果显著,一扫前朝国力积弱的阴霾。改革除政治军事外,也致力于礼制文化建设。外加北周苏绰等儒士寻求复古仪礼。因此,北周治下的禘袷“思复古之道”p,依然分祭。它的祭祀频次依然保持“三年一祫,五年一禘”。禘袷以五庙为祭祀对象。北周与北齐、南朝禘袷的祭祀数量不同。它在庙祭数量上的变动,实际上是其“多遵古礼,革汉、魏之法”q的结果。
  隋朝杨坚一依北周礼制,实行禘袷分祭。如《隋书·礼仪志》言:
  三年一祫,以孟冬,迁主、未迁主合食于太祖之庙。五年一禘,以孟夏,其迁主各食于所迁之庙,未迁之主各于其庙。禘祫之月,则停时飨,而陈诸瑞物及伐国所获珍奇于庙庭,及以功臣配飨。! 8
  基于此,北魏末至隋禘袷分祭的具体表现:
  (二)北魏末至隋的禘袷分祭的形成原因
  导致这段时间内禘袷分祭的主要原因是:一是出于政权稳固的目的;二是对礼乐雅化的追求。
  一方面,北魏后期的拓跋氏政权,试图缓和因汉化改革而引发的社会矛盾,释放一定的统治压力,稳固大好江山。北魏前期借鉴中原文化,到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政治改革力度颇大,同时施政压力也极大。面对鲜卑少数民族质性融入中原汉族文化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出现的问题,拓跋鲜卑迫切需要加强建设文化礼仪治理,其中实施禘袷分祭即是一例。
  另一方面,尊崇汉魏礼乐制度的儒家臣子,也在积极推进宗庙礼乐的逐渐完善。虽然北魏孝文帝制礼作乐,坚守“互取郑、王二义”原则,但最终禘袷合祭却是依循王肃礼学思想。可见,他只是根据政治统治的需要,有选择性地借鉴王肃礼学或郑玄礼学的相关规定。制定宗庙祭祀礼仪的随意性,与北方儒家世族持重汉魏儒学、复兴汉魏礼制似乎有相左之处。因而,这批饱读儒学经籍的有志臣子成了推进宗庙礼仪进步的重要力量。
  总之,礼乐随着时代不停变化,呈现出不同风貌。南北朝时期的禘祫祭礼就表现出或分或合的不同。
  禘祫合祭:宋齐禘袷合祭,不仅吸收了王肃礼学思想中有关宗庙祭礼的诸多观点,更承袭了相关晋代宗庙礼制。受禅让而来的刘宋、萧齐政权对晋代宗庙礼制的承袭,本质上是宣扬其政权承续之合理性的同时,进一步维系其政权掌控的牢固性,达成礼乐文化层面上的一种认同。同样,王肃礼学主张禘袷祭祀合一,北魏前期的禘袷合祭,北魏孝文帝积极将汉化改革延伸至宗庙礼乐制度,既是出于对中原礼乐文化的认同,也是基于对政治现实需要的理性抉择。
  禘祫分祭:郑玄礼学是禘祫分祭的思想来源。为彰显皇权正统,梁、陈以雅正为制乐原则,对祭祀时间与对象进行改动;为缓解因礼乐制度改革而导致的社会矛盾,北魏至齐实行禘祫分祭;周、隋两代形成了分祭定制,并沿袭至唐朝。
  禘祫祭礼的合与分,显示出南北朝宗庙礼乐的逐渐成熟,对后世制定礼乐制度亦有垂范作用。
  a 〔唐〕杜佑:《通典·礼二》,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372页。
  b 〔南朝〕沈约:《宋书·礼志一》,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49页。
  cdefghlmn 〔南北朝〕魏收:《魏书·礼志一》,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741页,第2742页,第2742页,第2742—2743页,第2735页,第2736—3737页,第2760页,第2759—2760页,第2761—2762页。
  ijkpq! 8〔唐〕魏征:《隋书·礼仪志二》,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31页,第131页,第290页,第135—136页,第1549页,第136页。
  o 〔唐〕李百药:《北齐书·礼志一》,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64页。
  基金资助: 安徽省级质量工程“文秘专业教学团队”(2018jxtd074)
  作 者: 刘飞,文学硕士,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古代文学、秘书学。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其他文献
摘要:巴赫金认为文艺复兴是世界观和文学的直接狂欢化,而莎士比亚是这一时期狂欢化文学的典范之一。本文利用狂欢化视角從形式层面的狂欢元素切入,解读《皆大欢喜》喜剧中的复调、双重性和语言的狂欢化等狂欢化特征,指出该剧对旧的价值观念进行重审,颠覆了既有秩序,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乌托邦般的狂欢世界,展示了一种全新的人类关系。  关键词:戏剧 莎士比亚 《皆大欢喜》狂欢化巴赫金  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皆大欢喜》,
摘 要:拥有一千四百余年历史的灵石县,资源丰富,物华天宝,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文资源禀赋,这些都是研究灵石历史渊源和弘扬民族文化极其丰厚的宝贵资源。分布在县域东西南北无处不有的那些闪烁着文明印记的名胜古迹,见证了灵石县从古至今的发展变迁。本文将从宗教文化、民居文化、商贸文化、山川文化四个方面来谈谈灵石县的文化名胜,去探究它们特有的历史气息及其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内涵,为拓展当下最为时尚
摘 要:新历史小说表现了作家把握历史话语权时的主体能动性,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问题意识,使文本的哲理空间得以深刻拓展。  关键词:新历史小说 价值 质疑历史 哲学反思  对于任何记录下来的历史事件来说,如果没有作家价值观的观照,它不能成为一个文学文本;只有通过作家主题的确立、人物的塑造、叙事策略的选择等艺术手段,才能把这些因素演绎为一个个历史故事,即历史小说。所以,“从一个角度来看是悲剧性的事件也许
摘 要:改革开放四十年山西现实题材电视剧让观众看到了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积极进取的山西形象。山西电视剧始终紧跟时代,坚持纪实性创作,本文将重点梳理有代表性的电视剧工作者和代表作品,希望对山西电视剧未来的创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山西电视剧 振兴之路 纪实性题材  山西电视剧艺术起步较晚,但是紧跟改革步伐,特别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进入发展的鼎盛期,在众多电视剧类型中,山西电视剧主要集中在革命历
在我刚入初中时,我被选为班长。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心猛烈地颤了颤,我抿紧了嘴巴,表面上面色平静,心,却早已乱成了一团浆糊。我艰难地整理着自己的思绪,最终却只从一团乱麻中抽离出两种明确的情绪:一是受宠若惊,一是忐忑不安。我猛地闭上了眼睛,又“唰”地睁开,才不易地将心里翻涌着的乱麻般的思绪压下,下定了做班长的决心。   然而,现实总是与期待背道而驰。那日,我站在讲台上,呼吸声加重了不止一星半点,用手揉
摘要:巴金的《海的梦》描写了女主人公里娜在争取奴隶斗争中勇敢并坚定信仰的本质,展现了一个本是养尊处优的贵族女子从懵懂无知到走向革命,但叉因其他牵绊而灵魂痛苦挣扎的过程。在这篇小说中,文中多次描写了女人看海这一景象以及女人梦中的理想国。本文将从象征主义出发主要对“海”与“梦”进行意象分析,并展现女主人公里娜的精神演变过程及小说中体现的浪漫主义的主观抒情色彩。  关键词:《海的梦》 海梦 浪漫主义  
摘 要: 项斯(约780—853),晚唐著名诗人,江南东道台州府乐安(今仙居)人,会昌四年进士及第,官丹徒县尉。其诗以山水田园为宗,清丽自然,曾获张籍等诗人赏识,名列《唐才子传》,有近百首诗歌传世。国子祭酒杨敬之赠诗云“到处逢人说项斯”,为成语“逢人说项”典故之由来。现选其七首代表作略加赏析,以飨读者。  关键词:项斯 山水 田园 诗歌 赏析  一、《寄石桥僧》  逢师入山日,道在石桥边。  别后
摘 要: 生态女性主义将妇女运动与环境运动有机结合,强调女性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试图以此改善两性关系、化解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冲突。印度当代英语小说女作家阿努拉达·罗伊的小说《折叠的地球》通过讲述印度女性在父权制社会饱受压迫的遭遇、生态环境面临文明改造的境遇,描述自然和女性在父权制中的边缘地位,展现了人类与自然、男性与女性的二元对立局面。从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分析作者对女性与自然的关系的评价
摘 要: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在他的小说文本中塑造出了一系列“零余者”形象,这些主人公形象抑郁彷徨、颓废感伤的特质与其来自原生家庭与海外留学的创伤体验密不可分。郁达夫在对“零余者”无路可寻的社会创伤与无处排解的个体创伤进行书写时,将创伤个体的自我疗救寄托在女性引领的精神救赎上,呈现出可贵的自省忏悔的生命意识,完成了自我的精神救赎。  关键词:郁达夫 创伤体验 创伤书写 自我救赎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
话说上回,我接到大BOSS唐太宗的旨意:“贤弟,你此番去西天取经,必定困难重重,你定要保护好自己,安全到达西天,取得真经!”   就这样,我开启了前途未卜的取经之旅。我从小就是和尚,整天待在金山寺里,除了经书还是经书,其余没几样认得了。“这次取经定是凶多吉少,我得赶紧赶路,免得又出什么幺蛾子。”   说着,路边忽地就窜出了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救命!”我拔腿就跑,幸好猎户出手相救,我才得以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