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刑事风险及刑法应对

来源 :南京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3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弱人工智能技术尚未摆脱其工具化的实践属性,有关人工智能风险的刑法学论证应充分考量研究的现实语境。在此技术有待推广的背景下,亟需正确评估人工智能技术认知风险与应用风险,理清智能风险与刑事规范博弈的内在法治路径,为有关人工智能之刑事立法与司法实践提供路径支持。对此,人工智能刑事风险的应对研究应以明确的问题与合理的目标为导向,以刑法释义学为基本方法,实现技术价值向法律价值的回归,为涉及人工智能刑事责任的准确落位提供理论依据与规范支撑。
其他文献
货币供求与通货膨胀、通货紧缩是货币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线,而"中国货币之谜"是这一主线下的学术热点。货币超发引发通货膨胀习以为常,货币超发与通货紧缩并存似乎匪夷所思。本文旨在通过透视货币超发与通货紧缩并存的中国现象,跨视域、全视野、多视角下探究货币超发与通货紧缩并存背后的理论逻辑与现实依据。研究发现:货币分解理论、资产均衡理论、货币流向理论均能很好地解释货币超发与通货紧缩并存现象,是其理论支撑和逻辑依据;根据这个框架,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规模、资产负债表的事实案例进一步佐证了货币超发与通货紧缩并存的应然
企业家灵性资本是企业家高层次精神资本,是企业家在愿景、信仰、终极价值目标方面的素养,关系到企业家奋斗的源动力,被认为是影响创业活动及团队创新绩效的关键要素。本文基于独角兽公司创业导向的视角,探讨了企业家灵性资本对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企业家灵性资本积极影响企业的团队创新绩效,而创业导向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另外,环境动态性对企业家灵性资本与团队创新绩效、创业导向之间的关系起到调节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对推动包括独角兽公司在内的企业创新创业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如果说"现代性"是一个把握现当代生活世界的原初性范畴,那么主体性、公共性与世界性则是把握"现代性"范畴的关键词。针对现代性语境下哲学本身的意义、哲学之于生活世界的价值,只有站在价值哲学的高度才能很好地理解哲学与生活世界之相互嵌入、相互构造的关系,也才能用哲学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和对待现代性及其所造成的创价与代价。价值哲学把握现代性的方式乃是客观因果性陈述与意义妥当性陈述的统一,前者旨在呈现现代性之原始发生的轨迹,后者意在对现代化过程及其诸种后果做出可接受的价值分析,指明一种整体上的好生活是如何可能的。
启蒙既作为一个历史时代的名称,又作为一个概念范式的表述,其贯穿于20世纪不同思想家的理论核心,霍克海默和阿多诺通过《启蒙辩证法》揭示启蒙没有将人引入光明、反而走向野蛮这一衰退现象,呼吁到启蒙自身去寻找原因。他们从思想史和现实的角度重申启蒙,形成了具有反思性质的启蒙观。本文针对《启蒙辩证法》中有关启蒙思想的论述,从反思启蒙的问题意识出发,分析并探讨了启蒙的三重维度,理清了启蒙的悖论。
恰当地处理好城乡关系是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重要一环。波兰尼的"双向运动"理论有助于我们从全局高度和动态角度,探讨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城乡关系的历史演变及其内在规律。我国城乡关系经历了城乡一统、二元壁垒、冲破壁垒、走向融合四个阶段的演变。这种演变不仅呈现出城市扩张与乡村保护双向运动的轨迹,而且呈现一种城市扩张占主导地位的非对称态势。这种非对称的演变蕴含如下内在逻辑:城乡格局是国家为推进现代化而强力干预的结果、城乡关系的政策调整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张力、政策制定总体上呈现出以城市中心主义为特质
区块链是一种新兴的数字技术组合,也是一种新型的协同治理模式,具有去中心化、可追溯性、不可篡改性、透明安全等特性优势,已在政务服务、经济改革、民生发展、社会治理等领域广泛运用。区块链在促进产业变革、增强社会信任、提升治理效能的同时,也带来信任风险、隐私风险、安全风险、存储风险、算力风险以及认知风险、监管风险、伦理风险。今后,政府要从理念认知、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法治建设等方面着手,加强引导、规范和监管,实现区块链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以占全国人口比重42.88%的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社会发展指数,评估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社会发展现状,并利用Moran’ I指数和GetisOrd Gi指数分析长江经济带社会发展空间分异现象。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社会发展整体水平相对不高,从细分领域的角度,社会均衡领域发展相对较好,社会保障领域发展相对不足;(2)杭州和苏州是长江经济带社会发展最为均衡的2个城市,其他城市如上海、南京、长沙、宁波和无锡也构成了长江经济带社会发展的标
河湖治理是典型的公共事务顽疾问题。河湖长制是我国当下水环境治理机制的创新探索。运用制度理论和自然资源管理理论,对河湖长制的运行实践,从体制、机制与技术三个层面的匹配程度进行系统研究。在制度设计层面,河湖长制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以流域的自然属性(流域空间)为基本管理单位、一体化管理、动态管理以及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责任制。在运行机制层面,河湖长制具有发现、反应、督查和责任四类机制。在技术层面,现代信息技术、数据技术和图像技术的发展,为河湖长制的运行提供了技术支撑。本文研究结论是河湖长制在实践运行中体制、机制与
学界对行政机关拒绝行为的法律属性主要存在程序说和内容说两种观点。程序说主张拒绝行为是行政作为行为,内容说则认为拒绝行为属于行政不作为。然而,从行政行为的构成要件分析,拒绝行为符合行政作为行为的构成要件。实践中,将拒绝行为视为行政不作为,法院则会在审理思路、起诉期限、裁判方式选择等方面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一旦将其视为作为行为,上述障碍即可避免。故行政机关拒绝行为的法律属性系行政作为,而非行政不作为。
本文以"重访"怀特的把关人研究为起点,考察70年来把关理论的形成、演化和再造过程。经由这一过程,它从一个引介的社会心理学概念逐渐拓展为一套在新闻研究中颇具解释力的中层理论。在数字媒体时代,把关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知识传统依然影响着后续的发展。对经典研究的"重访"不是为了单纯地返回过去,而是希望通过对历史线索的发掘和延伸,为当下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资源和分析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