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拼命工作,不存在第二条通往成功的路

来源 :领导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8203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变“心态”


  我原本也像随处可见的小青年一样,兴趣多变,不善于将心思集中在一件事情上。那么,像我这样的人,为什么在50年这么漫长的时间里能够一心一意专注于工作呢?那是因为我付出了努力,我让自己喜欢上了自己的工作。只要改变“心态”,每个人周围的世界就会发生戏剧性的变化。
  对于新型陶瓷的研究工作,一开始我并没有什么兴趣。而研究新型陶瓷也是被分配的、不得不做的工作。
  刚进公司时,我所在的研究室一共只有五六个人。只有我一个人被指定去研究陶瓷的新材料(后来我将它命名为新型陶瓷),理由则是“将来在电子领域一定会需要高频绝缘材料”。
  这个领域当时还是一个未知的世界,缺乏可靠的研究资料。另外,公司很穷,没有什么像样的实验设备,也没有上司或前辈可以指导我的工作。在这样的环境里,要做到“热爱自己的工作”实在不容易。
  但是辞职转行又没成功,我只好留在这里。于是,我决定改变自己的“心态”。“埋头到工作中去!”我努力说服自己。即使做不到很快就热爱工作,但至少“厌恶工作”这种负面情绪必须从心中排除。我决定倾注全力先把眼前的工作做好再说。
  现在看来,这就是为了“喜欢工作”而做的努力吧,但是当时的我,对这一点并没有清楚的认识。
  因为几乎不具备与新型陶瓷相关的基础知识,所以一开始我先去大学图书馆寻找有关的文献资料。那时还没有复印机,我翻阅了过往的行业期刊和学术文献,发现重要的内容就立即抄写在笔记本上。同时,虽然囊中羞涩,但我还是坚持购买研究所需的书籍。我还向美国陶瓷协会索要论文,那时总是辞典不离手,边看边译。总之,一切都是从获取最基础的知识着手的。
  然后,我依据从这类资料中获得的信息开始做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再去寻求新的理论解释,然后再做实验——不断反复这种细致而踏实的过程,就是我当时的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从何时起,我就深深地被新型陶瓷的魅力所吸引,而且渐渐明白,新型陶瓷中或许隐藏着一个不可思议的、美好的前景。
  开始时,有一半是强迫自己,但不久就变得积极主动起来了,而且喜欢上了这项研究。再后来,就大大超越了喜不喜欢这样的层次,感觉到了这项工作所包含的重大意义。
  “天职”不是偶然碰上的,而是由自己亲自制造出来的。

“迷恋”工作


  在旁人看来,“那么辛劳、那么艰苦的工作,太可怕了!简直无法忍受,根本无法坚持”。但如果你迷恋这个工作,热爱这个工作,那你就能够承受,一切都不在话下。
  正因为迷恋工作、热爱工作,所以我就能长期坚持艰苦的工作,一以贯之,无怨无悔。人就是这样,对于自己喜欢的事情,再辛苦也无怨言,也能忍受。
  而只要忍受艰苦、不懈努力,任何事情就都能成功。喜欢自己的工作——仅仅这一条就能决定人的一生,我想这么说一点也不过分。
  要想拥有一个充实的人生,你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另一种则是“让自己喜欢上工作”。
  一个人能够碰上自己喜欢的工作的几率,恐怕不足“千分之一”“万分之一”。而且,即使进了自己所期望的公司,要能分配到自己所期望的职位、从事自己所期望的工作,这样幸运的机会几乎没有。
  大多数人初出茅庐,只能从“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开始。但问题是,多数人对这种“不喜欢的工作”抱着勉强接受、不得不干的消极态度,因此对分配给自己的工作总是感到不满意,总是怪话连篇、牢骚满腹。这样下去,本来潜力无限、前程似锦的人生只会白白虚度。
  无论如何,必须得喜欢上自己的工作。要把“被分配的工作”當成自己的天职,抱有这种心境非常重要。如果你还不肯抛弃“工作是别人要我做的”这种不恰当的意识,就无法从工作的“苦难”中解脱出来。
  与其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不如先喜欢上已有的工作,脚踏实地,从眼前开始。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往往就像寻找一座空中楼阁;与其追求幻想,还不如先爱上眼前的工作。
  只要喜欢了,就能不辞辛劳,不把困难当困难,埋头工作。只要一心一意埋头工作,自然而然就能获得力量。有了力量,就一定能做出成果。有了成果,就能获得大家的好评。获得好评,就会更加喜欢工作。
  这样,良性循环就开始了。要想做出成绩,首要的就是运用自己坚强的意志去喜欢工作,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只要你这么做了,人生就将硕果累累。

努力工作也是一种“修行”


  爱上你的工作并为之努力,也是生活中的“修行”。
  修行者们在刻苦修行中磨炼自己的灵魂。将心思集中到一点,抑制杂念狂想,不给它们作祟的空间,通过这样的修行,整理自己的心绪,磨炼自己的心志,造就纯粹而优秀的人格。拼命工作和修行过程一样,能磨炼人的灵魂。
  六波罗蜜中的六项修炼,是踏入悟境之道。其中“精进”——不惜努力、拼命工作这一条,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实践,也是提升心性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
  换种说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自己应该做好的事情——公务、家务、学习——都要尽心尽力,孜孜不倦,锲而不舍。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磨炼人格的修行。
  我们要从内心喜爱自己的工作,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全神贯注投身于工作,通过这条道路——也只需要通过这条道路——我们就会懂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磨砺心志,提升人格,领悟人生的真谛。
  除了拼命工作之外,不存在第二条通往成功的路
  今年也许不景气,但不管哪个年代,不管大环境如何糟糕,只要拼命工作,任何困难都能克服。人们常说:经营战略最重要,经营战术不可少。但是我认为:除了拼命工作之外,不存在第二条通往成功的路。
  我向许多人提问:“你是否在竭尽全力工作?”“是的,我在努力工作。”我对这样的回答并不满意!“你是否付出了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如果你不更加认真、更加努力,就不会有理想的结果。
  当你每天都全身心投入工作时,低效的、漫不经心的现象就会消失。不管是谁,只要喜欢上自己的工作,只要进入拼命努力的状态,他就会考虑如何把工作做得更好,就会寻思更好的、更有效的工作方法。
  拼命工作的同时又能思考如何改进工作,那么你的每一天都会充满创意。我并不认为自己有多大能耐,但是在每天努力工作的同时,我会开动脑筋,孜孜以求,推敲更好的工作方法。
  为了增加销售,还有没有更好的促销方案呢?为了提高效率,还有没有更好的生产方式呢?这样不断钻研的结果,往往会出现自己都意想不到的进展。京瓷能不断地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就是我们勤于思考、精益求精的结果。
  我可以毫不隐瞒地告诉大家,我能传授给大家的最重要的东西不是别的,就是“竭尽全力拼命工作”。
  (摘自微信公众号“正和岛”)
其他文献
宋美龄每天都重复说:“我的姐妹们死了,我的兄弟们死了,我不知道上帝为什么把我留下。”2003年10月23日,106岁高龄的宋美龄安详离世。她如同传奇女性武则天一样,一生经历大风大浪,留给世间的只有一块无字墓碑。  斯人已去,黯然离台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病逝,78岁的宋美龄料理完丧事后,宣布她将赴美居住。宋美龄的公开解释是治病,说自己早就查出了乳腺癌,想去美国做手术,但因为蒋介石病重无暇自
中国正式开发海上浮动式核电站。国有大型核電企业等设立了开发海上核电的新公司,最快将于2019年投入运行,可能会选址渤海和南海。中国开发海上核电站的背景是,在开发大型海上油田和在远离大陆岛屿建设基础设施时,需要大量电力。此外,中国也希望抑制越来越依赖进口的原油的消费量,提升核能技术实力。(《日本经济新闻》)
陈致远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年8月出版  本书以极丰富的国内外史料,构建了一个研究和认识日本细菌战史的新体系,并将这一体系建立在严谨规范的学术基础上,使该领域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其学术质量大幅超越此前国内同类成果。该书主要有以下创新:(1)新体系。该书2-11章构建了一个阐述和认识日本细菌战史的新体系,这一基础性研究将有力促进该领域学术研究。(2)新观点。该书依据众多国内外新资料提出一些
当今世界,美国等西方大国实力相对衰弱,中国等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多个力量中心正在初步形成,各种国际力量加快分化组合,大国矛盾对抗趋向显性,大国之间相对稳定的合作周期可能面临终结。基辛格将此描述为“国际体系正经历400年未有之大变局”,布热津斯基则称之为“第四次历史性巨变” 。国际变局的本质与影响  本轮变局的出现,本质上仍是大国实力相对消长及其战略竞争带来的一系列体系性变化。其中,中美竞争是变化的
唐代名臣柳公绰从小非圣贤书不读,在自我修养上很下功夫。有些别人看来不起眼的小事,他却看得很重。有一年,发生天灾,粮食歉收,老百姓多吃不饱饭,这对家境富裕的柳家来说,并不是什么问题。可柳公绰则不然,虽然衣食无忧,他却有一种“忧天下之忧”的情怀,自觉减少了粮食消费,每顿饭不超过一碗,只吃个半饱,一直到丰年,才恢复了原来的饭量。有人不太理解,曾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回答说:“四方的人都困苦饥饿,我能一个
现實生活中,不留神摔个跟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不足为奇。名人也有摔倒的时候,但他们的机智反应却有不同凡响的表现。  石曼卿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有一次外出,因为马受到惊吓,把石曼卿摔下了马背。马夫吓得站在一旁直打哆嗦,石曼卿不慌不忙地爬起来,掸掸身上的灰尘说:“幸亏我是石学士,要是瓦学士,一定摔得粉碎了!”  英格兰国王威廉二世指挥军队攻打英格兰东南的佩文西时,不慎被绊了一下,跌倒在地。手下
[美] 戴维·米尔恩 著  新华出版社 2019年1月出版  本书是一部关于19世纪末至今美国外交思想史的重要著作,作者全面回顾了塑造美国外交的理论与实践的8位人物的生平与思想,包括马汉、伍德罗·威尔逊、查尔斯·彼尔德、瓦尔特·李普曼、乔治·凯南、保罗·尼兹、亨利·基辛格、保罗·沃尔夫茨,最后结束于奥巴马时代的实用主义思潮的复兴。本书集中介绍了美国外交观点、观点的提出者以及观点提出时所处的情境,
[美]卢汉超著 段炼 吴敏等译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8年9月出版  本书从二十世纪初那些成为大都市小市民的逐梦异乡人的生活切入,勾勒了上海这座近代中国最现代化的城市。探求生活于其中的市民如何被改变,又如何与其他因素一起,塑造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之一,以及他們是如何在改变的同时依然保持自己的传统。在追逐都市整齐划一的时代,本书的非精英视角,意味深长。
《水浒传》中的洪教头,是一个蹊跷的人。为什么这样说呢?  第一,他来无影。他的出场,是在柴进招待林冲时。《水浒传》写洪教头出场的文字,从“那个教师”“那人”,突然就变成了“洪教头”,毫无介绍。这是《水浒传》一个不大不小的漏洞。  第二,他去无踪。本回过后,他再也没有出场。这也不算过分,过分的是,作者并没有给他安排一个下场就忘掉他了。其实,洪教头只是一个符号,一个跑龙套的角色——他是为衬托林冲而出现
东汉建武十三年正月的一天,光武帝刘秀外出洛阳城打猎,回来时已是深夜。依照法令,时辰一过,城门便不得随意开启。不过刘秀是皇帝,显然并没意识到法令还能管到自己,身边的人恐怕也没有这样认为的。车驾来到上东门时,看守城门的官员叫郅恽,任凭外面人声鼎沸、反复叫唤,就是坚持“拒关不开”。刘秀让身边的随从亲自去协商,提出可以先打开一道缝,让郅恽从门缝中看一看,到底是不是皇帝的车队、皇帝的亲信。郅恽却表示:“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