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单载荷目标检测及定位联合实现方法

来源 :电光与控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hui4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成本是无人机集群的重要属性,针对传统无人机目标定位技术要求光电平台必须配备激光测距仪的局限性,提出了不依赖激光测距信息的目标检测与定位联合实现方法.首先,采用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网络对无人机航拍影像进行目标检测,获取图像坐标系下的目标位置信息;其次,根据无人机飞行相对高度、光电平台参数、图像中目标位置等信息计算载机坐标系下的目标坐标;然后,将载机坐标系下的目标位置转换为WGS-84坐标系下的经纬信息;最后,通过无人机实飞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实飞结果证明,所提方法能够在不依赖激光测距仪的条件下有效完成目标定位任务,为无人机集群低成本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其他文献
研究一类具有未知输入的线性离散时间马尔可夫跳变系统的降维观测器设计问题.首先,针对含有未知输入的线性系统设计一种新的降维观测器,通过构造观测器增益矩阵,使得未知输入完全解耦.此外,通过线性矩阵不等式形式给出观测器存在的充分条件,并证明观测器误差在有限时间意义上是稳定的,保证了估计的良好暂态性.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针对水下机器人(ROV)避碰机动障碍物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速度障碍法,以提高复杂环境中水下机器人的自主避障能力.将动态障碍物在速度空间中的运动不确定性转化为位置的不确定性;通过分析动态障碍物的碰撞风险和最大膨胀圆的速度障碍来明确开始和结束避障的时间;设计了考虑安全性、目标趋向性和速度改变量3个因素的目标函数,以实现最优避障速度的选取.最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该避障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综合考虑三自由度直升机系统中各自由度之间的关系,将直升机系统分解为驱动子系统和无驱动子系统,建立了相应的三自由度直升机数学模型,模型对可能存在的外部扰动和无驱动子系统传感器故障进行了描述.设计了非线性扩张干扰观测器消除外部扰动和传感器故障带来的不利影响,设计相应的高阶滑模控制器实现对驱动子系统的跟踪控制,并基于Lyapunov理论证明了系统的稳定性.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控制方案对存在传感器故障的三自由度直升机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针对系统负载和外部力矩干扰的复合干扰影响下的移动机器人路径跟踪控制精度降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干扰观测器的移动机器人路径跟踪串级控制策略.在运动学跟踪层面,基于反步法思想,在角度误差中引入位置误差,设计全局收敛的速度控制律;在动力学跟踪层面,设计非线性滑模力矩控制器对规划速度进行跟随,同时采用超螺旋干扰观测器对复合干扰进行观测,并将干扰观测值引入力矩控制器,减小复合干扰对跟踪精度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具有良好的路径跟踪性能和抗干扰能力.
针对航空产品传统危害性矩阵分析中危害度计算精确度和效率低的问题,提出基于二维云模型的危害性评估方法.首先,采用二维云模型对产品单一故障模式进行危害性分析,求解其单一故障模式危害性水平;然后,采用灰色关联聚类分析和信息熵相结合的方法,对故障模式进行赋权,将多种故障模式的危害性水平聚合为整个产品的危害性水平;最后,结合某飞机升降舵操纵分系统案例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
针对传统的飞机舵面故障诊断效果差及泛化能力弱的问题,提出了将卷积神经网络(CNN)算法结合支持向量机(SVM)分类器搭建适于民机升降舵的故障诊断模型.该模型从原始的故障数据出发,逐层学习实现故障特征的提取及故障类型的识别,使用SVM替代softmax函数对故障进行分类.与传统的CNN网络、深度置信网络(DBN)模型进行测试结果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对升降舵故障识别精确率最高,可达99%以上.为了能够直接观察这3种模型在特征表示上的差异性,对识别结果进行了降维可视化(T-SNE),通过可视化之后的图形
基于dropout NN(dropout Neural Network)的设备剩余寿命(RUL)预测方法因使用具有固定分布形式的先验与近似后验的贝叶斯神经网络(BNN)导致预测精度较低.为解决该问题,提出基于高斯近似后验BNN的RUL预测方法和基于混合高斯-伯努利网络的设备RUL预测方法,前者引入混合高斯分布作为先验,通过对参数梯度进行无偏蒙特卡罗估计以优化BNN,后者引入一种离散化的高斯先验分布以正确地定义KL散度,进而可以优化BNN.在PHM 2012轴承数据集上的验证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混合高斯-高斯网
激光器是机载远程光电探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决定系统应用效果.首先从激光测距方程出发,分析不同探测体制以及双波长探测需求;然后针对半导体泵浦固体激光器进行研究,并对不同双波长实现方式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试验验证,实现了高能量双波长激光输出.试验结果表明:通过主动电光调Q技术和LD侧面泵浦共腔谐振技术,可以实现高重频窄脉宽1.064μm和1.57μm双波长激光输出.
机载机会阵雷达的孔径多变性使其射频辐射功率控制区间可以进行空间任意指向.首先,给出了飞行器机会阵雷达的多孔径特性,说明其多个孔径值的连续变化可以用三角函数近似建模;然后,为了松弛目标跟踪过程中预测误差协方差的强约束,改善目标跟踪性能,设计了布莱克曼窗与汉明窗之比作为预测误差协方差的松弛因子;最后,基于射频隐身分析并建立了机载机会阵雷达的驻留时间优化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利用交互式多模型、基于后验克拉美罗下界约束的驻留时间优化设计,不仅具有较好的射频隐身性能,而且能节约机载机会阵雷达资源,改善机载机会阵雷达目
采用“位置+速度”传递对准方法,对机体结构变形、基准信息延迟两大因素影响天线相位中心(APC)处惯性测量单元(IMU)实时姿态精度的问题进行了仿真研究.明确了主、子惯导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获得了这两类因素对于传递对准后APC处子惯导实时姿态信息的影响规律.仿真表明:该匹配算法不适用于机体动态挠曲变形幅值剧烈、变形频率高的情况;此外,基准信息延迟会严重影响“位置+速度”传递对准估计时间和精度性能.因此,在上述两类因素影响严重时,有必要采取结构变形补偿、延迟补救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