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阅读之记叙文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jiubuji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记叙类文学作品阅读题的解答,同学们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概括文章的内容,把握记叙文的要素,以写事为主的应明确写了什么事,写人为主的应明确写了什么样的人;把握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事;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脉络,然后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弄清记叙类文学作品的结构特点及表现形式。
  【阅读训练一】
  风吹端午
  万华伟
   夏至来临,百毒之虫、湿气浊气开始横行。端阳佳节,艾蒲簪门,虎符系臂,这是家乡的传统习俗。艾草和菖蒲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兄弟,一个带有浓郁的香味,一个是青绿的宝剑,有它们驻守门楣,大鬼小鬼都会退避三舍。
   端午近了,梅雨季节也随即到来,正是捂豆豉的季节。奶奶煮熟黄豆,准备做豆豉了。她把割回来的艾草,在木屉上铺开一层,再在上面铺一层厚厚的黄豆,之后再盖上一层艾草。煮熟了的黄豆像躺在舒服的温床上,开始抽出丝丝缕缕的霉菌,把艾草顶得高高的。失了水分的艾草散发出一种异香,一直渗透并融进豆子里去。奶奶笑眯眯地说:“艾草这东西,透气性好,霉东西时不会变得黏糊糊的。”奶奶用一物降一物的自然之法,集天地之灵气,把豆豉做得喷香喷香。
   有谚语说:“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艾叶在门楣上收了水分,敛了绿气,一日日淡白。奶奶会把叶子摘下来,用一个干净袋子收好;把艾秆折成小段,用稻草捆成一小把一小把。每逢阴雨天,奶奶的风湿必发,腿就疼得走不动路。这时候,艾就派上了大用场。奶奶把艾叶塞进竹筒里,然后点燃,一缕细小的烟缓缓上升。奶奶将腿平搁在椅背上,拿艾烟在腿下熏。屋里弥漫着艾香,奶奶半闭着眼,说这艾一熏,骨头缝里的虫子就吓跑了。那艾火沿着穴位游走,穿透肌肤深入每一道经络,消融那些痛点与病灶里的血滞淤堵,唤醒全身的能量,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它们以修行的耐性抵达,水滴石穿,才有修复完整的那一天。奶奶深谙其中之道,才能活得如此从容。
   如今,再没有人给我收艾叶了。每年的端午,我都会买一把回家,挂在门上。顺着艾草的清香,思绪就漫溯回旧日时光。端午到了,奶奶又要忙碌起来了。糯米要提前淘洗干净,然后泡上几个时辰。趁此间隙,奶奶赶快清洗粽叶,又宽又亮的叶子,青葱逼人。一直忙到糯米泡好沥干,她才直起腰,拽着筲箕边走边喊,快来包粽子哟!听到喊声,我们连忙搬来几把木椅,排在院子中间,此刻,风摇动一朵花撞到另一朵花。阳光轻挪它的脚,与我们撞了一个满怀,木椅长长的斜影和花影交织,浓淡相宜,错落有致。我们围坐在奶奶身边,看她用拇指与食指从一叠洗刷得干干净净的粽叶中抽出绿油油的一片,然后轻轻一旋一转,便卷成了喇叭状,抓些糯米放进去,再用手指压了压,收口,紧扎,一气呵成,一个漂亮的粽子就诞生了。奶奶的巧手,随着飘香的粽子,齐齐留在了小院光影静谧的午后。
   有一年,旱災席卷了家乡,远远近近的田地荒得厉害,第二年村子里吃饭都成了问题。我们家因吃商品粮而得以勉强维持。那年端午前夕,奶奶要我和弟弟去粮库买50斤糯米。日落时分,又差我去喊隔壁的阿姨们来包粽子。粽子包好了,奶奶给每人都送上20个粽子。另外,奶奶还用两只木桶装了粽子,专门送给彭奶奶。彭奶奶80多岁了,家里人口多,总是吃了上顿愁下顿。他们一家大小吃着我奶奶送的粽子,说不出有几多欢喜。
   几十年后,彭奶奶的几个孙子先后发迹。有一年,在出差的路上,我碰到了彭家的三华。他乡遇故人,我激动地拍了拍他的肩,说:“三华,还认识我吗?”三华把我的手从他肩上拿下,说:“拍我肩干什么,你不就是万家的老大吗?”说完,转身就走了……
   我愤愤不平,把这事告诉了奶奶,后悔当年给彭家送粽子。奶奶却笑了:“你帮助过的人现在过得很好,这就是让人高兴的事,善良何必求人回报!人哪,别把好的东西泄漏了,跟包粽子漏米似的……”
   奶奶的话,像阳光,也像风。
  (节选自《风吹端午》)
  训练
  1.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艾草形似宝剑,又有浓郁的香味,一直以来被人们视为祈福祛毒的佳物。
   B.文中引用谚语,既提示了艾草的药效,也表明这样的认识其实由来已久。
   C.如今“我”还会在端午时往门上挂艾草,其中包含着一种对奶奶的思念。
   D.文中把奶奶的话比作“阳光”“风”,是说这些话能给人以温暖和抚慰。
   2.结合文意,分析作品中画线文句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品中奶奶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请依据作品内容概括并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训练二】
  母 亲
  莫 言
   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5岁时,1960年,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紫红色的洗衣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我用耳朵、鼻子、眼睛、身体来把握生活,来感受事物。这种感受生活和记忆事物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小说的面貌和特质。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忘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当时,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中,劳作最辛苦的是母亲,饥饿最严重的也是母亲。她一边捶打野菜一边哭泣才符合常理,但她不是哭泣而是唱歌,这一细节,直到今天,我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它所包含的含意。
其他文献
论证,讲究的是说服力,比喻论证与对比论证是最能产生说服力的论证技巧。从考场抢分的目的看,理应多用、必用。   一、比喻论证以形象见长,复杂问题一打比方迎刃而解   在议论文中,喻证法能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可以使论点更易懂、更风趣、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运用喻证法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1.喻体不求形似,求神似。喻证的喻体是为了阐发观点,力求神似,以义取形。一定要对自己所要论证
期刊
作家名片   梁实秋(1903~1987),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浙江杭县(今杭州)人,出生于北京,中国著名现当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他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记录。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店,主编《新月》月刊。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偏见集》《秋室杂文》《槐园梦忆
期刊
战国时,百家争鸣,诸子横议,著书立说,蔚为风尚。据《汉书·艺文志》载,当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家十家。先秦诸子指的就是这一时期诸子百家阐述各自对自然、对社会不同观点和主张的哲理性著作。   思想上,他们都坚持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如孔子提倡仁义礼乐,墨子主张兼爱尚贤,庄子主张自然无为,韩非子则大倡法术。文风上,诸子各具个性和风格。如《论语》简括平易、迂徐含蓄,《墨子》质
期刊
夜色朦胧里,路灯把变电箱的影子胡乱地射在工地的一堵白墙上,道旁的树影交错掩映。乍起的薄凉的风,让我打了个寒战。   赶着早,我随父亲去装塔吊。车到了目的地,我仍睡意朦胧,父亲嘱咐我在车里眯一会儿,便匆匆换上工作服,背起他那破旧的工具包,穿过工地那堵白墙,消失在黑暗中。天蒙蒙亮了,我在周围逛了逛,就去看父亲忙得怎么样了。   穿过墙,只见父亲手执扳手拧着螺丝,豆大的汗珠往下掉,似乎是螺丝上了锈的缘故
期刊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小沙弥说:“师傅,早起晚睡,打坐念经,自忖再没有比我更用 功的了,为什么总无法开悟?”   禅师说:“你一天到晚用功,怎么会开悟?”   小沙弥说:“难道不用功就可以开悟吗?”   禅师说:“修行如弹琴,弦太松,弹不出声音;弦太紧,又会断裂。你绷紧了用功的弦,却没有留下思考的时间……”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
期刊
命题作文在高中生习作题目中比重不大,但是也有着重要地位。命题作文对于学生的思维逻辑有着更高的要求。虽然命题作文给出了写作方向,避免了偏题的风险,但是命题作文也对写作角度进行了限制,这就要求我们应当准确把握材料与题目的关系,写出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本期将精选几则命题作文训练题目,希望能为同学们的写作拓宽思路,找准方向!   一、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真诚即真实诚恳。真心实意、坦诚相待,从心
期刊
入乎其内  《论语》的辞约义丰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孔子主张礼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有国家间交际的礼节仪式,有贵族的冠、婚、丧、祭、飨等典礼,有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
期刊
课本助读   《赤壁赋》写于苏轼被贬谪黄州期间。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轼所言中听到矢志不移之情怀,全赋情韵深致、理意透辟。这篇赋在艺术手法上有如下特点:   一、“情、景、理”融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全文抓住风和月展开描写与议论,分三层
期刊
主持人语   禅宗六祖曾有偈语:“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心平行直,就算不持戒,不修禅又何妨?这句话是在开示大家,不要执着于工具本身。体验生活,抓住揭示灵魂的言行神态,就可以精准烘托出人物的心理变化。   不同性格的人,心理活动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果断,有的人优柔,均有不同的神态表现。我们描写人物内心的活动,也要符合人物性格。   一个人的思想波动,往往能够从人物的言语神态
期刊
历史人物与我们隔了许多个年代,但那些闪光的思想却没有横亘在彼岸。穿越时空,让我们穿过历史的风雨,穿过岁月的长河,去贴近文人贤士的治国思想,去了解时间筛选的文化遗珠。与灵魂对话,与日月同辉。  苏东坡突围(节选)  ◎余秋雨  ……苏东坡那一封封用美妙绝伦、光照中国书法史的笔墨写成的信,千辛万苦地从黄州带出去,却换不回一丁点儿友谊的信息。我相信这些朋友都不是坏人,但正因为不是坏人,更让我深长地叹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