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开五尺道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jiu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栏语
  历史是一面镜子,而新闻也是一面镜子。拿历史这面镜子观照今日,又以新闻这面镜子证之旧史,自然会让人有所收获。一段时间以来,很多读者要求本刊开设一个关于贵州历史的栏目,不少读者还希望我们能够转载现已脱销的《贵州开发史话》一书。应读者的要求,本刊从2009年第1期开始,特约请《贵州日报》原总编辑、社长刘学洙先生为“贵州史话”专栏作家,并从他的《贵州开发史话》一书中以时间顺序选取部分文章,以飨读者。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雄心勃勃地致力于大一统事业。他的注意力主要是放在对付北方匈奴和经略南越。至于今贵州这个西南荒陲,还未顾及多少。虽然“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但在秦始皇的政治军事天平上,它是占不了多大分量的。然而,秦始皇毕竟还是做了一件开发贵州的首创性的事,这便是修筑五尺道,把巴、蜀与其徼外的今川滇黔接壤地区连了起来。
   《史记·西南夷列传》对此写下了极其吝啬的两句话:“秦时常頞略通五尺道,诸此国颇置吏焉。”修了路,随之派去了官吏,说明修路与实现政治统治攸关。这便揭开了贵州纳入中央王朝统治体制的一页。
  从先秦时期中央王朝的视角看,贵州实在太边远。据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禹贡》划分,中国疆土以王畿为中心,以五百里逐级向四方扩展,分为“五服”,其名称是: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有个说法是“惟尔贵州,远在要荒”,就是指贵州属于最边远的要服和荒服之区。其实,贵州这块土地是古人类起源地之一,先秦时已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部族政权。司马迁引述过“夜郎与汉孰大”,后世变成“夜郎自大”,流传千古,并且歪曲了史实。其实,司马迁首先是说更重要的一句话:“夜郎最大”。而这句话却远不如“夜郎自大”流布久远。原因大约是这个夜郎尽管在西南夷中“最大”,可是远离华夏古文明中心,处于万山丛中,与外界隔绝。比起中原那些称雄称霸的大国,夜郎古国太寂寞了。秦始皇建国伊始,万端待兴,即决策修一条五尺道通夜郎,应该承认他是有较长远而全面的战略眼光的。这样终于在贵州高原上空响起了中国有史以来开发贵州的第一声春雷。
  五尺道是一条什么样的古道?《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五尺道在郎州。颜师古云其处险,故道才广五尺。”郎州是五尺道的终点,即今云南曲靖。秦修五尺道是以巴蜀为基地,起于今川南宜宾,经高县、拱县、筠连,入云南境过盐津、大关、彝良、昭通,又入贵州境过赫章、威宁,再入云南宣威到达曲靖。这一带地处乌蒙山区,地势险峻,修路工程艰苦异常。据史载,多采取“积薪焚石,浇水爆破”使岩石炸裂的办法凿石开路。至今个别落后地方开山取石还保留此法。五尺道开出的路面极窄,只容单人单骑通过。古人在技术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 开发云贵高原,其惊人毅力与决心真令人感动。虽说路宽仅五尺,只是从黔西北边壤擦肩而过,也总算使封闭的贵州有了一条沟通外界的官修小小动脉了。五尺道全路并未全部完工,但在秦汉时,运兵粮还是发挥作用的。隋代为了统一云南也曾利用这条古道。
  开了五尺道,随之而来的是逐步“置吏”,置吏就是纳入郡县制。从史志有关记载看,秦王朝随着五尺道的开辟,在今贵州境内设置了几个县,涉及今贵州相当广阔一片地区。由于五尺道的开辟,夜郎等西南夷地区与巴、蜀的贸易较前频繁。汉初虽然关闭了巴、蜀靠西南夷的关徼,但民间往来没有停止。《史记》载“巴蜀民或商贾窃出,取其筰马、僰僮、髦牛,以此巴蜀殷富。”这说明巴蜀经济发展与五尺道也有关系。巴蜀商贾用以交换西南夷物产和奴隶劳动力的商品,主要是铁器,这当然有利于西南夷的农业发展。还有巴蜀的“山林、竹木、蔬食、果实”等产品,也贩入夜郎一带。同时也有一部分内地人口因戍守和开边而滞留夜郎,成为最早的汉移民,给夜郎带来了中原先进技术文化。所以,秦修五尺道,对贵州的开发,是起了多方面积极作用的。
  但话又得说回来,秦对夜郎的开发只能算是一点点启动,比起秦始皇在同时期北方交通建设规模,五尺道是小巫见大巫。在修五尺道后8年,秦将蒙恬曾奉命建筑名为直道的一条南北大路。它起于咸阳之北不远的秦皇夏宫云阳,朝北进人鄂尔多斯,然后跨越黄河河套,止于九泉(今内蒙古包头之西的五原)。五尺道不及这条直道最窄路段宽度的三分之一。
  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国秦汉史》把秦朝交通建设与古罗马作了比较,据云:秦帝国公路的长度约6820公里,而公元l50年,从苏格兰的安东尼努斯城至罗马,再到耶路撒冷的罗马道路系统总长度为5984公里。比秦朝晚了三百几十年的欧洲交通成绩瞠乎其后矣。不过,在秦朝煌煌大观的交通建设成就中,五尺道实在是占据不了什么位置的。所以,解读五尺道,既让人窥见华夏中心地区古文明进入边远贵州地区的可喜足迹,也反衬出古代贵州在西南夷中所处的弱势地位。
其他文献
走进贵阳市百岁老人吴梦麟的家里,闻声从卧室走出来的他,步履稳健,声如洪钟,看上去就像八九十岁的样子。坐下来没聊几句,听说我们要拍照,他急忙起身走进卧室,正在我们纳闷之时,再次出来的他已经换上一件浅色的唐装。  当谈到有媒体报道吴梦麟和年龄相差悬殊的妻子之间的爱情时,他又赶忙起身找到当天的报纸,嘴里虽不停地说“不好意思哩、不好意思哩”,脸上却挂满了幸福的微笑。    著名的“运动员”    吴梦麟出
期刊
筑城访人瑞    “百花在河边盛开,河水在花丛中流淌。”“环城森林涌来缕缕清新,黔灵山风吹过阵阵荫凉。”“飞云放鹤,泛舟钓鱼,山水传情歌一曲。”“十里河滩,十里画廊。”“真山真水到处是。”   南明河畔,花甲老人手执巨笔习书;甲秀楼旁,白发翁扬鞭陀螺嗡嗡作响;黔灵山下,古稀老人挥舞长剑虎虎生辉;花溪河里,花甲老人展臂畅泳……  住在黔灵山脚下的李海云,104岁时还能自己种地卖菜;百岁老人刘庆香喜欢
期刊
2008年的岁末,77岁的朱在仁老师手里拿着一叠厚厚的纸,见到熟人就给一张,收到这份“特殊礼物”的人,也都欣然接受,乐呵呵的说声“谢谢”后,便饶有兴趣的欣赏起来。  一张薄薄的纸,上面到底有什么“奥秘”,吸引着这么多人的眼球呢?  朱老师展开纸,原来是一张精美的2009年日历。“这是我自己设计的,图片也是自己拍摄的,经过Photoshop处理。既是我在Photoshop沙龙学习一年来的检验,也算我
期刊
一位103岁的老人,精神矍铄,耳聪目明,身手敏捷,干起家务活来,不仅动作麻利,还能在瞬间穿针引线,让人觉得她就是一位降临凡间的“老神仙”;  春寒料峭的早晨,一位78岁的老人,打着赤脚,穿着草鞋,坐在路旁的凉亭里,吸着旱烟,不时哼起几句山歌,那怡然自得的神态,让人大为惊讶、羡慕不已;  不论男女老幼,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围坐在一张长桌旁,推杯换盏,共同享受这个欢乐的时刻,就连路人也会被请入席中,尽情享
期刊
当我们敲开贵阳市云岩区永乐路陈廷缜老人的家门时,他正坐在沙发上看报纸。走近一看,原来老人读的是《参考消息》,他指着上面的文字念道:日本专家提倡“报纸教育”。  102岁的老人还能看报,并且把他认为重要的新闻,都用红色的笔划上,让我们惊叹之余,还想探究一下他的长寿秘诀在哪里?    教育家庭    陈廷缜老人一家曾被中共贵阳市委、贵阳人民政府授予“教育世家”的称号。他的父亲陈锺濬早年留学日本,与女革
期刊
我是1979年离休的,今年80岁了,身体尚健,耳聪目明,腰不弯,背不驼,思维还算敏捷,走路快步如风。许多人都不相信我是80岁的老人。这也促使我忘掉年龄,浑身倍感轻松!  身体之所以如此硬朗,我觉得养鸟是个解乏健身的‘促进剂’。我养鸟已经有几年了,从最初的打发时间到现在的“玩”上了瘾,一路走来,让我与这些“精灵”们成为了亲密的好朋友,就像相处多年的老友一样,有着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  养鸟促成我
期刊
有这样一群老年人,打腰鼓、舞扇子、耍健身球样样玩得精通,且乐此不疲。在刚刚结束的全省农民老年运动会开幕式中,这群矫健的银发者又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她们就是来自贵医祥和健身队的阿姨们。    一起跳吧,追求健康和快乐    贵医祥和健身队,从22年前贵阳医学院退休一级幼师罗媛芳组建发展到现在,2005年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优秀全民健身活动站,2007年被评为全国亿万妇女巾帼文明健身队。  贵医祥和健
期刊
3月20日下午, 109岁的姚子清老人正坐在院坝里晒太阳,神情悠闲自得。见记者到访,赶忙起身招呼,还找来凳子请客人坐下。老人须发皆白,腰挺背直,步伐矫健,仿佛是天上的老寿星下凡。  姚子清现住在黔东南州台江县台拱镇新街117号。县民政局原局长张友光告诉记者:“老人身体很好,耳朵不聋,眼睛不花,前天还去了一趟凯里,参加州里举行的评选推荐贵州十大长寿之乡启动仪式。”张友光还说,老人不仅精神状态很好,每
期刊
春节将至,当人们还沉浸在收获一笔“年终奖”的喜悦之中时,“春节花销”更是一笔不可不花的大开销。怎么才能既花钱又省钱呢?我们给您介绍几位“老当家”的“理财秘诀”,看看他们是如何进行春节理财的。    委托亲戚做年货    王阿姨今年65岁,平时就是个急性子的她在12月中旬就早早地开始准备起了年货。“赶早不赶晚嘛,真到过年那几天才准备,买什么都得摊上贵价钱。”为了省钱,王阿姨不仅“早动手”,还委托亲戚
期刊
党的十七大报告和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都明确提出要“加强老龄工作”。早在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这一纲领性文件就明确指出,老龄工作的方针是:“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贵州既是欠开发、欠开放、欠发达的省份,又是典型的“未富先老”的省份,在现阶段,我认为要为老龄工作搭建平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强老龄工作和推动老龄事业的科学发展。    搭建维权平台     维护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