绸缪日中经济“格局变化”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galj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远的将来、最快在2010年前后,中国将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中国的“世界第二”与日本的“第二”有本质的不同。如何与届时的中国相处,日本必须认真思考。
  
  2009年的日中经济关系中,“格局变化”将成为最关键词。世界银行预测,中国将在近期内超过金融风暴下出现严重衰退的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一提前到来的实力对比之逆转,在日本制造业从中国撤资的表象和中国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引发全球观瞻的背景下,生出良多意味深长的解读。笔者就此采访了曾经驻华的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中国北亚洲课课长真家阳一先生,请他谈谈中国经济下一步走势和日本企业的应对之策。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换的关键
  
  《南风窗》:有乐观的意见认为中国已经基本度过了金融危机的艰难时刻,比日本和欧美更快地进入了恢复期,您如何看待这一说法?
  真家阳一:对于这次金融危机,中国国内似乎是乐观派占主流,也就是认为中国将呈现出“v”字形的经济走势,前半年经济短暂衰退,后半年、最快在第二季度开始复苏,迅速恢复到较高增长水平。
  在这个问题上有一个重要的判断依据——企业的库存消化。去年上半年为了减少原料、零配件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提高,很多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库存投资。但金融危机开始后,中国企业接到的产品订单减少,引起库存剩余。大量的剩余库存如果不能有效消化,消费和生产就难以增加,甚至将微观影响宏观化,引起经济整体的消化不良。因此,库存消化状况的好坏是判断中国是否已经进入经济复苏期的一项重要参考数据。目前,我们还没有明确的统计,尚不能轻易下结论。
  而且经济问题不能用1年为单位来衡量,要预测今后的中长期走势,需要一段时间观察。但可以预见的是,像2003年至2007年那样的经济超高速增长(超过10%)恐怕不会在今后的中国再出现了。
  理由有三:首先是环境、能源的瓶颈。中国的环境和资源系统已经不堪重负,难以维持现有经济模式下的高速增长;第二是高龄化。中国的劳动人口将于2015年起开始减少,生产和消费也势必随之下滑;最后是贸易、投资的增长减缓。人世之后,中国政府撤销和放松了部分行业的外资限制,大量海外资本拥入中国市场。而随着中国履行世贸条款和政策调整的结束,投资热潮会随之结束。
  目前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大约在9%到10%左右,这样的水平今后一定会降低。尽管如此,2020年前维持7%到8%的潜在增长率,我认为仍然是很现实的。
  《南风窗》:中国要维持经济持续增长必须具备怎样的条件?
  真家阳一:需要两个条件。首先是中国政府提出的,经济发展模式由出口拉动型向内需驱动型的转变。完成这一转型的关键是国内投资和消费的增加。投资可通过政府主导的公共项目带动,但毕竟规模有限,最终还要依赖消费。然而,刺激内需对中国来说是个难题。究其原因,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成为启动内需的障碍。普通百姓为了预防生病就医等不时之需,将可支配收入的相当部分用于储蓄,消费自然难以增加。中国政府认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强化社会保障制度。但制度的构建绝非一蹴而就的,中、短期之内,中国还必须依靠政府主导的投资驱动型保持经济增长。
  第二个条件是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调整。中国不可能一直依靠纺织、杂货等低成本商品和廉价劳动力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经济发展劳动力成本就会上涨,固定利率限制放宽后人民币升值更是不可逆转,中国将失去低价优势。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中国民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也就是能否确立自己的技术和品牌,改变经济总量大但品牌缺失的现状。这也是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中国政府出台的维持经济发展的政策,方向正确,问题是时间。而这次金融危机无疑太大提高了中国的危机意识,势必会加快这两项政策的推进速度。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危机对中国来说也是“变危为机”的机会。
  
  如何重铸日企在华“生命线”
  
  《南风窗》:您说过日本社会最大的中长期问题是少子老龄化,如果日本企业想进一步发展,必须在海外开拓新的市场,而中国是最重要、最有潜力的新兴市场之一,甚至可以称作日本企业的“生命线”。那么,2009年后,日本的对华投资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真家阳一:今后日本对华投资会出现两大变化。
  首先是投资行业的转变。就在几年前,日本对华投资的近八成还都是制造业,特别是日本具有传统优势的汽车、机械等。而最近,服务、流通、金融、不动产等非制造业的投资显著增加。其理由归结起来有两点:一是中国入世后履行承诺,放宽了这些行业的外资准入限制;二是中国国民的消费能力大幅提高,日本的产品和服务也可以找到相应的消费群体和市场。可以说,日本制造业对华投资的高潮已经过去,今后的增长点是以各种服务行业为龙头的非制造业。
  另一个是投资方式的变化。以往,日本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大多采用直接投资方式,也就是在中国从零开始建厂和设公司。而近年来,为了适应中国迅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很多企业选择见效更快的M
其他文献
国际旅游岛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以旅游为由头带动区域开放,实行某些自由贸易区的政策,这是海南建立自由贸易区最具实质性的步骤;第二层是希望旅游带动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比如教育、医疗、文娱;第三层仅限于旅游业的开放。现在大概已经没有几个人记得海南是特区了,海南的未来还是在于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完全的国际化。    从1988年建省至今,海南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风雨和波折。有10万热血青年跨越琼州海峡“赶海
不能把“洋”东西强加给老百姓,应该主动接近他们,向他们宣传社会主义法治思想。也就是说,必须将人民群众对司法的感受转化为改进人民法院工作的重要依据,将人民群众对司法的意见转化为改进人民法院工作的最终目标。    康为民,江西省赣州人,出生于1956年9月,1983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从书记员做起,2003年1月,在江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江西省高级人民
从夏火到秋雨,我走遍了俄罗斯中部的十几个城市,轻车无从,没有任何事先的安排,没有任何官方的活动。我见的谈的,都是平头老百姓,敲门而入,入座吃饭喝茶细述家长里短。我虽不能说,我见到了俄罗斯的全部事情,但我毕竟见到了最无粉饰、最无人为、最无宣传意识的俄罗斯。    今年盛夏,当我正准备去俄罗斯的时候,森林大火却让这个国家在瞬间变得森严和可怕起来,电视屏幕上所反复出现的那种烟气弥漫、尘雾笼罩、行人带着口
2020年以前的十来年,被中国官方定位为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作为一个上升中的大国,中国如何定位自己?如何看待世界?    历史上大国兴衰和霸权更替的经验已经证明了,一个国家的国运,不仅取决于自身实力的增长,也取决于它和外部世界的关系和互动。  2020年以前的十来年,被中国官方定位为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作为一个上升中的大国,中国如何定位自己?如何看待世界?如何在“崛起”和“崩溃”非此即彼的两极
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能性,我们应当而且能够以全国统筹作为目标。    据报道,截至2007年底,我国共有13个省市区名义上实行养老保险省级统筹,10个左右的省区以地市级统筹为主,其余的省区仍然以县级统筹为主。可见,中国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很低,养老保险被分割为2000多个统筹区。  所谓统筹,就是在一定的范围内,统一筹划养老保险基金的征缴、管理和使用。每个统筹区各自负责本区域养老保险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沟通至为艰难,不要说和谐的两性关系甚是艰难,就连凑一桌牌友打“80分”也非易事。因此,若把哈贝马斯的“沟通共同体”理论完全在现实生活中实践,结果往往是悲剧。  哈氏的理论,读来每每使人鼓舞,而拉康的论述,愈读心头愈生阴郁。“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用酒来浇这样一团郁闷:知晓牌局(世局)艰难,凑牌友并维持这份关系实属不易。而“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则是哈贝马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是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中的名言。然而这句话在论述逻辑上包含着两个环节,因此可以对应提出两个问题:一、为什么“温故”便能够“知新”?二、为什么“温故而知新”才可以为“师”?2000多年来,竟鲜有人去认真推敲这个“至理名言”如何成立。但这丝毫不影响这句话成为《论语》最为代表性的名言之一。  由于孔子说完这句简洁的名言后再无相关说明、阐发。因此老夫子本人是怎样想的,我们不
于丹,不少学院知识分子给了她一个绰号——“学术超女”,因为据说她的学术功力不深,书却卖得奇好。  人们今天为什么要读《论语》?在谈到自己的写作时,于丹表示:“我把我的这种解读,解释为一种体验式的、感悟式的阐发。什么是体验?我的大学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所谓体验就是‘以身体之,以血验之’,那是一种非常深刻的浸润。”于丹之所以获得如此广大的阅读群体,正是因为她把对古典文本的解读,同当下现实中的日常生命“
国内粮食库存数据一直是个谜,无论是农业部还是国家粮食局,均从未公开公布过国家的粮食库存数据。    新世纪以来,动员10万之众的第二次大规模的粮食清仓查库工作自4月1日始即在全国铺开。库存对于判断粮价总体运行态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李克强副总理在全国粮食清仓查库电视电话动员会议上也指出,“粮食库存是粮食流通的重要汇聚点,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随着我国粮食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粮食库存的地位
是苹果烂了,还是装苹果的桶烂了?对饱受争议的高管高薪制度,两位法学教授——哈佛大学的卢西恩·伯切克和加州伯克利大学的杰西-弗里德——在他们合著的这本书中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他们的答案是后者,被其他国家视为模范的美国公司治理机制出了问题。而问题出现在董事身上。  作者在第一章特别说明,這本书讨论的是没有控股股东的美国上市公司。通常认为,高管们不可能自发地为股东利益服务,因此需要适当的激励措施去抑制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