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州寻古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7531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西走廊中段的古城甘州,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座重镇。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千年历史长卷,漫漫岁月长途,被风吹过,被雨淋过,烟云散尽,漫长历史随着岁月流逝一页页翻过去了,而文化则渐渐积累下来。甘州大地上遍布的名胜古迹把悠久的历史拉近,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甘泉书院
  甘泉书院是甘州历史上最大的书院,创设于明武宗正德二年(1507),最早由甘肃巡抚都御史赵春为书院修建四座书斋,名日:诚意、正心、崇德、广业。后到嘉靖年间,巡抚都御史赵载在书院内建起一座“敬一亭”,而后巡抚都御史牛天麟又在书院增修讲堂号舍。明末清初,由于战乱,甘泉书院废止。
  清朝雍正年间,清廷令各省兴办书院。雍正元年(1723),甘肃首先在兰州设立正业书院,后又创建兰山书院,成为甘肃的最高学府。自此,各府县的书院纷纷兴办起来。乾隆二年(1737),甘州知府冯祖悦在甘州城内重建甘泉书院,当时规模还比较小。20多年后,乾隆二十五年(1760),知县王廷赞对甘泉书院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书院达到了历史上空前的规模。
  甘泉书院因甘州城内有一甘泉而得名。书院位于甘州城东南隅甘泉涌出之处,先架设木桥,填平洼地,打好地基,而后纠工聚材,建起房舍50多间。地方士绅为王廷赞的行为所感动,也纷纷捐资,又给书院增置76间房屋,使甘泉书院具有了相当规模。
  新建的甘泉书院,处处有流水相通,花草芳菲,亭台相间。书院内有广贮图书的玩书楼,有谈经论典的集贤堂,有博览群书的灌书园,有著文释义的锄经堂,有登高远眺的三台阁,有供人休憩的爽心亭,还有与甘泉池水相映的甘泉楼、双苇湖,环境幽雅,景色怡人。书院的师资都是颇有声望的大学者,能诗善文,工于书法。书院经费来源有公助和私助两项。王廷赞在重修甘泉书院后,为书院置学田60顷,每年可收生息银1500两,另有城内外苇草湖410亩,取起息作为书院生徒的薪火费。地方贤达人士,也每有捐助。
  清末,全国各地广设学堂。光绪三十年(1905),甘州知府刘振镛将甘泉书院改为甘州府中学堂,是甘肃全省13所中学堂之一。
  此外,清朝的甘肃学政陆廷敝还在甘州创办了河西讲舍。当时,河西走廊西有酒泉书院,东有雍凉书院,中有甘泉书院,均为府属书院。为了使敦煌、肃州、甘州、凉州、西宁等地书院中的优等生有继续深造游学的环境,陆廷敝就在地处走廊中段的甘州城内创修了河西讲舍。清末光绪年间,河西一度陷入战乱之中,河西讲舍面临困境。战乱平息后,甘肃学政蔡金台来甘州监试,见河西讲舍内颓壁残垣,荒草废池,便与甘肃提督周达武商议,重修讲舍。周达武虽是武将,却对文教极为重视,亲自督办修建河西讲舍,使得讲舍焕然一新,规模也扩大了好多,还购买了大量图书。河西讲舍的名气又传向四面八方,嘉峪关内外的学子纷纷前来求学。清朝灭亡后,新式学堂在全国各地兴起,河西讲舍随之废止。民国时期,在河西讲舍旧址设立了县教育局,后又在其中创办了甘州第一座初级小学。
  明粮仓
  甘州城里现存有一座颇具规模的明代粮仓,可谓一处甚为罕见的古迹。
  甘州的明代粮仓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从汉唐以来,甘州向为丰饶的农业区。自汉代起,甘州就建有粮仓开始储粮,居延汉简中有“城仓人谷”的记载,又有“仓丞”、“仓曹”的叫法。至明代时,甘州建造起较大规模的仓廪:西仓和东仓。西仓在城西北角,建于明洪武年间,名日丰裕仓。东仓就是存留至今的明粮仓。
  据《新修张掖县志》记载,东仓在甘州城区东北角,旧名甘州仓,俗名大仓。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由甘肃都督宋晟始建而成。明弘治十六年(1503),都御史刘璋建预备仓于内。到了清乾隆年间,甘州历任知县杜荫、王廷赞、陶士麟曾多次修缮增建。乾隆四十四年(1779),知县陈澍又添建于旧址,后称为东大仓。
  东大仓总名日“广储仓”,内有廒房12座,系清乾隆年间行都司衙署改建。清光绪年间,知县喻炎炳重建廒房22座,分别为广禄、广恒、广泰、广府、广积、广寿、广丰、广成、广胜、广庆、广增、广多、广兴、广隆、广雷、广满、广德、广顺、广华、广荣、广苍。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其中廒房占地面积为4600多平方米,可储粮770万公斤。22座廒房中,坐东向西的廒房有9座,坐西向东的廒房有9座,相互对应;坐南向北的廒房有9座。东大仓大门面向西,位于西面廒房的南侧。东面廒房的南侧兼有廒神庙一座,供奉着官粮仓神,保护粮仓的安全。
  东大仓廒房建造精巧,坚固耐用,廒房底部垫土夯实,墙体用土夯打至1米处,铺设厚木板,木板下面有横梁,支柱支撑。辐射的木板为廒房的地面,木板以下为通风洞,仓管人员可以进入通风洞清扫、灭鼠,墙上留有百叶窗。廒房土墙总高度6米左右,墙体为梯形,全部用土夯实打成。房顶屋架为“人”字形梁,由大梁、檩子、椽子同角开铆套制而成。廒房门是闸板式门,关闭时用木板一块一块地闸封,开门时取下木板即可。农民交粮时在廒门上搭一块或两块厚木板,交粮人员可登木板进入廒房倒粮。每座廒房五间,面阔18米,进深11米余,廒房内粮食堆装成2~3米高,粮堆中间最高处约4米,每廒储粮容量为25~40万公斤。东仓的东、西、北三面环绕着茂盛的芦苇池。廒房建造为土木结构,建造精巧,坚固耐用,通风抗震,而且具有防潮、防鼠、防虫害、防霉变等性能。
  近年来,地方有关部门广泛收集了与明粮仓相关的文物陈列在粮仓内,主要有古代劳动人民所用过的铁锹、摆耧、犁铧、木制油桶以及古代的量具升、斗、粮食印版、石磨、碾子、磙子、柜、风车、大轱辘车等一系列生产工具和用具。在古代,这些工具主要用来计量和生产,充分说明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也印证了古代甘州的确是名副其实的河西粮仓。
  甘州明代粮仓的廒房,是目前国内保存时间最长、最完整,并且还能继续使用的古代仓廪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甘州许多乡镇的粮食均在东仓入库,为储粮备荒、军需民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破损的部分廒房被拆毁。今日只有坐东面西的九座廒房仍完好地储粮使用。由于其独特的魅力,这座存留至今的明代粮仓已经成为甘州一处著名的名胜古迹。   山西会馆
  甘州城内有一处醒目的古建筑群屹立在著名的大佛寺之侧,为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日山西会馆。
  这座山西会馆,始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为客居甘州从商多年的山西商家以原有的关帝庙加以改建,后经山西帮客商与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民国年间多期集资,不断修复,逐渐形成庞大规模,是一处集殿堂、楼阁、戏台、牌坊、钟楼为一体的砖石、土、木混合建筑群体,整个建筑布局呈四合院式,结构严谨,是甘肃保存不多的清代会馆之一。
  山西会馆坐东面西,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主要建筑以牌坊为中心,分前、后两部分。最前面的山门阔12米,山门两侧为砖砌的“八字墙”,墙中央用方砖平砌,南北分别刻雕楷书“忠”、“义”大字。四周雕刻花草连续图案,墙上部影作额、坊、斗拱并铺脊盖瓦。山门正面是重檐歇山顶式门楼,背面是与山门连成一体的戏台。戏台巧妙地构建在山门门道之上,坐东面西,木构建筑,面阔8米余,进深二间近10米,分前台和后台,前台后屏左右各开一门,供演员出入。整个戏台装修精美,雕梁画栋,别具一格。山门以里,戏台两侧下建有南北对称的小型配殿各三间,南北是面阔七间的观戏楼。观戏楼南北对开,一面坡顶,前檐柱间置有木构花栏,楼上设有雅座,楼下是观众席。戏楼上下结构严谨,装饰典雅,壁面绘有清雅的山水、花鸟画,并书写有对联、诗文。
  观戏楼后为钟鼓楼,左右翼之,为上下两层,四面坡攒尖顶,楼下层相对各开一门,上层四面均安装雕花格扇门,南北两座钟鼓楼之间竖木构牌坊,为四柱三门七楼式,中间坊楼高达10米,额坊之上,斗拱层叠镶砌,达七层之多,并逐层增大,呈一倒三角形体,坊顶青瓦覆盖,飞檐垂脊,为歇山顶式。
  牌坊之后是南北对称的五间厢房,阔14米,厢房一面坡顶,格扇门,前有廊檐。厢房之后,是一座大殿香厅,坐西面东,与前边的山门遥相对应。香厅平面方形,面阔三间14米,进深三间10米,卷棚顶上覆盖青瓦,厅中央两侧置镇石狮一对。香厅之后是进深四间15米的大殿。大殿卷顶棚,前檐大额坊雕有各种卷草花纹,殿角为砖砌方柱,上端砖雕花鸟虫草,奇禽异兽,雕刻形态惟妙惟肖。大殿之上,建有歇山顶式的三间后楼,名日“三义楼”,原是山西客商聚会之所,左右两山间施砖砌雕花及花鸟,坊、梁、柱历粉堆金,彩绘龙兽、人物及三国故事。原大殿内塑造关羽及关平、周仓神像,殿内壁面彩绘“桃园结义”、“三顾茅庐”等三国人物故事画。戏台、香厅、大殿和三义楼内外原悬挂有历代知名书法家、社会名流的题字牌匾。
  山西会馆是近代甘州经济发展、商贸交易的缩影,它不仅是山西客商往来住行之所,也是四方客商云集之地,它的建造为繁荣甘州经济、开展商贸交流起到很大作用,而且对研究清代甘州商品经济流通、会馆建筑艺术都具有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后,山西会馆曾一度作为文化馆的馆址,会馆内戏楼、厢房、钟楼、大殿等均改建为办公用房,但原木构框架,砖雕壁画均完整地保存下来。20世纪90年代,文化馆迁出,甘肃省文物局和地方政府拨款对山西会馆进行保护性维修,恢复了会馆原状,并在大殿内重塑三国关羽、关平、周仓神像。现在山西会馆已成为甘州城内一处有名的游览胜地。
  高总兵府
  甘州城西侧有一座巍峨的古建筑宅院,是清代康熙年间总兵高孟的府第,俗称高总兵府。这座宅院至今还完好地保存在甘州城中,成为甘州的一处著名古迹。
  高孟是甘州城东10余里高家河湾人。地方志书记载,此人“性耿直,精骑术,多力善搏”。高孟少年从军,康熙十四年(1675),随军征讨叛清的陕西提督王辅臣。王辅臣的部将李甲骁悍多勇,屡摧清军。一次,高孟在阵前遇到李甲,一箭射中李甲的喉管,立下殊功,升为守备。因作战勇猛,屡建战功,后又提升为游击,直至延绥总兵。高孟提任为总兵之后,被调到四川平川东之乱。继而又远征滇南,参加平息吴三桂叛乱。吴的部将唐四侯勇悍过人,被称为“万人敌”,清军将领皆不能胜。高孟奋勇冲上去,与唐扭抱在一起,一阵激烈争斗之后,高孟用自己的头盔击碎了唐的脑袋,围观的双方将士惊骇不已,高孟从而名声大震。平定“三藩之乱”后,高孟升任宁夏总兵,后又改任凉州总兵。
  高孟年老,上书乞归故里。康熙帝念高孟征战有功,准其返乡,并颁诏为他在甘州修建总兵府,甘州城内还建有称颂高总兵的“三边挂印”牌坊。
  高总兵府是一座层楼式的四合院,周围砖砌高墙,房屋气势宏大,歇山屋顶,是集殿堂、四合楼院为一体的古建筑群,门外有旗杆立空,双狮蹲门,门对面有砖雕麒麟照壁。
  高总兵宅院是甘肃保存为数不多的清代军事长官司衙府第。现存建筑坐北向南,中轴线上依次布置前殿、后殿、后楼及东西配殿(楼厢房),后楼部分是与后殿相连结的四合院布局,整个建筑群为一进二院。前殿为清代大式做法,砖木结构,面阔五间(约21米),进深三间(约15米),单檐硬山顶,前后出廊,前檐施斗拱,上承七架梁。梁架由桐油封护,脊檩下施麻叶头带斗拱,瓜柱间施云刻驼峰。屋面及门窗基本保持了隔扇形式。后殿为清代小式做法,砖木结构,面阔五间(约20米),进深三间(约15米),前后出廊,无斗拱。单檐硬山顶,上承五架梁,瓜柱间有云刻驼峰。屋面和门窗与前殿基本一致,其面积小于前殿。
  后楼由主楼和东西配楼(厢房)组成,砖木结构,分上下两层。单檐硬山顶,主楼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为八架前出廊结构,梁架施角背。东西配楼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为六架前出廊结构,梁架施驼墩。主楼与配楼之间有天桥相通,四周围木构绕栏。
  高孟死后,皇帝顾念前功,诏命原葬于故里高家河湾村(今甘州区上秦镇高升庵村)。墓地建有神道碑、享堂、墓道两旁雕立了石人、石马、石牛、石羊、石骆驼等,还栽种了白杨、榆柳。
  老君庵
  老君庵是甘州城内现存的一处道教的道观。历史上的甘州,“半城芦苇半城塔”,庙宇寺观、楼阁坛庙数不胜数,其中属于道教的有几十处。现在大部分道观皆已不存,唯有老君庵保存了下来。   老君庵又叫道德庙,庵内原有喜神殿、圣母殿,早年部分建筑已毁。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拨款对现有的建筑进行了保护性抢修,道教协会又自筹资金,重建了山门及三座楼阁式殿宇,重塑神像,形成了一组比较完整的道教建筑群。庵内主要建筑老君殿,是阁楼式建筑,上下两层,下层呈方形,上层八角形,攒尖顶,殿前加修顶棚,殿内正中供奉着道教创始人太上老君的塑像,老君手抱太极图,坐于青牛之上,皓首白须,神志威严。在殿内东西两壁绘着壁画,内容为“太上老君八十一画图说”。殿门外卷棚东西两壁绘有松鹤和采药图,线条流畅,人物形象生动,且有题诗一首:“通天是福地,清静神仙居,逍遥多自在,寿与天地齐。”这两幅壁画是现存老君庵内壁画中最早的。“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在壁画上粉刷了一层石灰,覆盖了画面,壁画幸而未被破坏。后来庵内的道人用水洗净,又使壁画重见天日。
  在老君庵内的祖师殿中,正中塑真武帝君,两面塑张天师和孔圣人像。殿内东、西两壁绘着真武帝君修真图。殿门外东西两壁上绘着赵公明与关羽神像。相传真武帝君为玄武转生,玄武的形象是龟蛇合体,是古代神话中的北方之神,同青龙、白虎、朱雀合称为“北方四神”。
  庵内东西两面有对称的阁楼式建筑,东为玉皇楼,西为三宫楼,内塑古代神话的天宫、地宫、水宫三神像,传说天宫赐福人间,地宫赦免罪过,水宫消除厄运。楼下是三霄殿,中间塑着云霄、琼霄、碧霄像,两侧有长寿奶奶、催生娘娘、奶母娘娘等像。壁上绘有《封神演义》中“三霄打败黄河阵”的故事。
  老君庵是甘州现存的唯一一处道观,为散居的正一派道士和信教群众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甘州的名胜之一。
  甘州东、西二古城
  历史上甘州城东西两边有两座古城,分别是东古城和西古城。两座古城距甘州城皆为25公里。清代,曾在甘州东西两座古城设有两个驿站,城东为仁寿驿,城西为沙井驿,两个古城堡以甘州城为中心遥遥相望,成为甘州东西两边的门户。
  东古城位于甘州区碱滩镇古城村内,今尚存留一古城楼门。门楼高10丈余,门垣用青砖灰瓦砌筑而成,上建门楼,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巍峨耸立。
  据史料记载,现存的东古城遗址起源于汉代,属古张掖郡所辖十县之一的屋兰县。屋兰当为乌犁(匈奴)部旧居之地,部落王降汉之后,汉以其地置屋兰县。据《甘州府志》载,城东50里,今仁寿驿,俗称“古城”是也。
  东古城原是一座完整的古城堡,城周长约2公里,城垣黄土夯筑,筑有内外城,东西两面正中辟门。为无瓮城,俗称算盘城。城内东西向主干大街,建有寺庙、牌坊等。始建于西汉,明代曾重筑,到清时才称仁寿驿。现城垣及其庙宇已荡然无存,仅存城门楼系古城堡的西城门。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古城楼门,已是青砖琉瓦,雕梁画栋,铃音清脆。这是2003年张掖发生地震时,原土筑城楼多处开裂,面临倒塌。后由甘肃省文物局和地方共同出资,对其进行了维修加固,城楼用青砖包砌,使其焕然一新。这座古城楼遗迹现已被省文物局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古城在甘州城西的沙井镇。沙井是河西走廊东西交通重要的枢纽之一,早在远古时期,人类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建武元年(25),张掖属国都尉窦融修建了沙井驿站。从此,沙井驿就成了过往商旅物资交流之地,军队修养整顿之所。据说,初建的驿馆造型考究,规模庞大,占地面积达20亩,四周的围墙厚2米,高6米,用黄土夯实筑起。房舍和走廊的梁柱、门楣、窗棂上都刻着鸟兽花草。
  20世纪80年代,挖水渠时,在沙井镇东面距黑水国遗址3公里处发现史前文化遗址,出土了一些石器,专家鉴定为新石器时代产物。之后,附近的汉墓群出土了一批文物,研究显示,这一带在西汉时期经济文化就甚为发达了。
  远在1000多年前,大唐诗人王维以监察使的身份奉旨出塞,到河西慰劳军士。王维经凉州,过甘州,在沙井驿停车过夜,第二日改道向北,过昭武古城,到达居延。途中留下了“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千古绝唱。
  从现在的沙井镇向北走七八公里,就到了一个名日“西古城”的村子。据考证,这儿曾有一座古城。在一处庄稼地埂上,尚能看到一小段古城墙。当地农民在挑渠挖沟时偶尔还能发掘出一些碎陶片、锈古钱之类的东西。这也许就是西古城的旧址。据当地人讲,西古城始建于北周时期,后陆续扩建,兴盛于唐代。这座小城经过唐代的繁荣后,在宋、元时期逐渐没落下来,继而人去城空,只留下残垣断壁陪伴着岁月的缓慢脚步,渐渐被风沙掩埋。
  清代诗人张联元曾涉足西古城,有诗曰:“山光草色翠相连,万里云飞万里天。黎岭氛消兵气散,戌楼尘满月华妍。”
  据当地老人们讲,民国时候,西古城基本上被埋在沙丘中,还能看出古城的门楼。而今却已不见踪迹了。
其他文献
土地耕整是农作物种植生产的重要环节,耕整地方式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成本投入和争抢农时。本文浅析了土地旋耕浅耕、土地深耕翻、土地深松的特点,期盼农作物种植户适宜
失语为语言的理解与表达障碍 ,由脑部特定区域损害所致。失语症的研究历经一百余年 ,但由于研究目的、方法不同 ,以致结果有差异 ,争论甚多。失语症可由多种疾病引起。脑部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化的发展,环境污染严重影响生殖系统功能,男性生殖健康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了解环境因素对精子发生的毒性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摘要]五凉文化是十六国时期北方先进文化的代表,在我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其特征突出表现为:儒学兴盛、文学繁荣、史学成果丰硕、佛学广泛传播、艺术成就辉煌。   [关键词]河西地区;五凉文化;地方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10-0029-07   十六国时期,甘肃河西地区(包括今青海的河湟一带)分别有五个凉国政权割据称
目的探讨新入职护士对急诊科规范化培训的真实体验。方法应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2019年8月—2020年5月36名新入职上海市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的护士的反思日记应用Colaizz
本研究选用浙江本地品种“浙贝1号”、“浙贝3号”以及广泛应用的川贝母、产量较高的鄂贝母,在桑园中进行立体栽培模式研究,发现选取的四个品种都能够在相同的生长时期获得较
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推动了就业机会增加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本文通过一些数据调查,研究移动支付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移动支付显著提高
抢救碑刻这是20世纪80年代发生在古城汉中的一件往事。一块由大名鼎鼎的语言学家、西北联大教授黎锦熙亲自撰写碑文的墓碑,险些被砌了河堤。因两位老人及时抢救幸免于毁,这不
2014年4月19日,熹平兄发来短信说:"李鼎文先生去世了,享年96岁。"我去信:"致哀。有什么表达方式么?"回信说:"无。"就这样,又一位老师静静地离我们去了。我是学校(西北师范大学)子弟,父母
并购重组行为已经成为上市公司战略发展的重要的运作方式,并购重组行为的绩效也成为公司决策的重要评估方向,本文从并购动机、并购方式、并购方向、并购行业这四个方面对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