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吻猫”的故事

来源 :科学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3年从香港杀入内地市场的"接吻猫"女鞋品牌,刚刚尝到中国鞋业市场这个丰盛大餐的头道菜,一年后就因鞋业市场整体环境的不景气而陷入困境,市场难以打开。直到1995年底,"接吻猫"的内地经营者做出一个果断的抉择后,局面一下子得以改观。从一个20万元创业的小企业,发展到资产3000万元的响当当的大企业。
  1993年,中国鞋业迎来了一个热闹时期,这年年底,香港品牌"接吻猫"嫁接在北京明光村路的一个小工厂里。1994年,"接吻猫"一上市销量就直线攀升,整整一年的时间,其内地经营者都在为"接吻猫"女鞋的成功而欣喜。然而,这并没有给"接吻猫"女鞋带来持久的好运。一进入1995年,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展开,百姓消费力大幅度下降,"接吻猫"在树立品牌初期陷入了困境,随后的日子里,这个20万元注册的小厂就面临着年年亏损、销路骤减的命运。
  应该说,这是与当时的大环境密不可分的,特别是从1994年开始,国家经贸委明令禁止各种评选活动。一度依靠"鞋王"名声开拓市场的中国鞋业,顿时陷入沉寂。此时的"接吻猫"俨然成了一家生不逢时的企业,如何摆脱困境,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领先优势成了最严峻的挑战。而"接吻猫"从无名到有名所经历的历程,显然为国内私营中小企业提供了不少可供借鉴的经验。
  
  "接吻猫"落户京城
  
  90年代初,倪兼明中技毕业后便进入李宁公司北京分公司工作,负责销售业务。由于他分管的是北京以外的市场,因此常常要独自一人往外跑。悟性加上勤奋,使他很快就摸清了全国各地鞋业市场的销售渠道和特性。
  1993年9月,中国首届鞋业博览会在北京农展馆召开,在京的倪兼明被公司派往农展馆会场参展。这是当时中国影响最大的一届鞋业博览会,数百个厂家带着自己的品牌来到京城。在博览会召开的一周时间里,他亲眼看到南方特别是江浙一带的鞋业公司产品翻新速度快、样式新颖;也是在这个博览会上,已经在鞋行业中慢慢入门的倪兼明有机会对全国鞋业市场作一个整体性的了解。当时他还仅仅是为了将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而特别留心各企业鞋的款式、销售手段。恐怕连他自己都没有料到,正是这次他在博览会上汲取的知识,使得他今后受益匪浅。
  1993年年底,一个偶然的机会,倪兼明结识了香港高创鞋业的老板。当时,倪兼明年仅22岁,几经面谈后,这个香港老板决定给倪兼明投资,让他负责开拓其品牌"接吻猫"的北京市场。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毛头小伙,一是通过多方面的了解,知道他是一个做事极为认真、不达目的不肯罢手的人;二是他是一个极有责任感、又肯于承担责任的人。加上他对中国鞋业市场洞悉入微,并且经过在李宁公司的几年销售实践,积累了一定的渠道资源,香港老板认为,这个投资决对不会出现问题。
  拿到20万元投资的倪兼明,马上在自己以往的好友名单中筛选了一番,从中选出3个人,并动员他们与自己一道干。于是4个年轻人在北京明光村路边的小工厂租下了一个小院,开始创业。
  迄今,谈起此事,倪兼明都认为他所从事的只不过是为"接吻猫"在北京做销售代理,所做的工作也只是助其打入内地市场,根本谈不上创业,充其量只是人家拿点钱给他们开拓市场罢了。然而,尽管倪兼明不愿承认创业这个事实,但客观现实却是"接吻猫"作为一个香港品牌,甫入内地市场,一没有市场根基,二没有市场经营人员,三没有生产基地,一切都要从头建起。倪兼明所承担的角色无异于创业,更准确地说是香港品牌由土生土长的内地人,在内地市场展开的创业之路。
  1993年、1994年的中国鞋业市场正处于一个萌芽期,当时中国鞋业中除了类似于"百花"这样的国营鞋厂生产的品牌外,多数鞋厂尚处于品牌初创阶段。大多数江浙一带的鞋厂起家时所采取的路线,都是从国外的杂志中选择款式,进行抄袭模仿。大多数厂家不具备设计力量,更不可能把握流行趋势,往往是谁家模仿的样子新,谁家的销路就会好一些。这种方式却也成就了中国鞋业的多样化发展。多数私营企业庙虽小,但是运作方式灵活,产品款式变化快,使得原先被国营企业垄断的鞋业市场逐渐瓦解。在各个商场中,尽管小企业生产的鞋面料和做工远不如国营企业精致,但新颖的款式却使他们的销路一路攀升。
  "接吻猫"在北京出现时,面临的正是这样一个契机。1994年初,"接吻猫"第一款女鞋在北京上市。由于倪兼明在李宁公司时销售的是品牌鞋,因此他更看重在大型商场设立专柜的销售形式,在他看来,走入大型商场、直接进入中高档鞋业才是创立品牌的关键。应该说,这一抉择在当时颇有些冒险,因为当时人们的消费能力普遍偏低,绝大多数人购买一双皮鞋的费用不会超过80元。而"接吻猫"的第一款鞋,其市场售价就达到200元左右。但产品销售的初期业绩却出奇的好,1994年,因为产品畅销,倪兼明和他的4个伙伴,每天都要开着一辆绿色的昌河面包车,奔忙于北京当时的几个大型商场,以确保及时的供货。这时,他清楚地知道选择这个品牌是正确的。
  尽管倪兼明是个无论何时都对自己充满自信的人,但是第一年的开局如此之好,还是让他自己都大吃一惊。直到今天,提起当年的创业历史,他都会说:"第一年也不知为什么这么的好,我至今也没有找到原因。"
  
  市场,市场,市场怎么啦?
  
  不过,倪兼明的这股高兴劲儿并没有维持多久。从1995年开始,他们几个人就琢磨着扩大销售区域,把"接吻猫"送到外地去赚钱。为此,几个人走马灯似地轮流往外跑,广州、上海、保定、石家庄……一个城市接一个城市,一个商场接一个商场地去接洽。他们之所以这么干劲十足,在于他们认为如果按照1994年的发展势头进行下去,加上市场范围的扩大,那么1995年应该会有一个更好的"收成"。
  但就在这个时候,市场反馈的信息却变得让他们不那么兴奋了。1995年春节后,先是北京百威大厦的专柜销量明显下降,随后当时北京最大的高档购物中心燕莎购物中心的销量也进入递减的怪圈。到了3、4月份,各方面反馈回来的信息都在告诉他们一个事实:市场销量在下滑。这让倪兼明的神经一下子绷紧了,他迫切需要找到销售下滑的原因。
  开始,他们认为可能是鞋的样式不够新颖,于是集中力量在款式上作文章,然而依旧销量平平。他们又加强了宣传力度,可效果还是不怎么好。一连半年多时间,他们经过多方面摸索,试过多种办法,市场依旧漠然处之。市场到底怎么啦?这让他们十分困惑。
  随后,更为可怕的事情开始了,由于鞋业普遍销量下降,厂商为刺激消费者,开始大打价格战。不少鞋厂产品价格"跳楼",用大幅度降价换取消费者的关注。一些小鞋厂由于难以降低制作成本,不得不暗渡陈仓,使出了降低品质的方法。
  倪兼明当时也面临这样的问题,正是由于1994年的销量让他们看到"接吻猫"在内地的前景,从1995年开始,在获得香港老板同意的情况下,他们开始试着在北京的小厂子里搞起了生产。按理说,这本来应该更有利于产品的销售,一方面在内地生产成本要下降许多;另一方面内地生产的鞋直接运往商场,也减少了上货的周期。然而,当时来势迅猛的产品大规模降价,对于这个初创的小厂子来说,就一定意味着品质的下降,因为不管如何核算,工厂厂房的租金、商场专柜的租金、人员工资都是不可以降的。特别是从一开始,这个小工厂就尽可能让自己的队伍短小精悍,一个萝卜数个坑,因此少一个人都不行。而工厂的技工也是倪兼明请来的老技术工人,手艺过硬,厂里根本没有一个闲散人员。如果一定要降低成本,只有从进料上压缩了,可这就意味着品质的下降。倪兼明始终认为,品牌是一个企业生存的关键,降低品质就等于是在毁掉一个品牌。这样的事情他坚决不能做。但这样亏损就不可避免。何去何从,两难处境令倪兼明心里有些乱了。
  实际上,当时并非他们一家鞋厂感受到了市场的寒冷。1995年,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百姓的消费能力也随之普遍"紧缩"。与此同时,中国鞋业也正在悄悄地面临一次变革。
  追求短平快项目的中国鞋业步入1995年后,在普遍销量下降的情况下,仅仅靠款式就可以大把赚钱的日子已经不再有了。要发展就要寻找一条成熟的道路,此时许多企业都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不变革,那么就有可能被市场淘汰。变革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怎么变,变向哪里,却没有一个人知道。
  这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倪兼明和他的伙伴到了广州。广州是一个让他们神经兴奋的城市,其商业机制在当时的全国来说已经比较健全,倪兼明看到广州商业虽然不很规范,但广州人比较务实,同时这里又是一个与时尚关系密切的地方,在考察了广州鞋业同行的市场环境、经营行为,同时也关注了那里的生产环境、投资环境后,一个突出的想法在他脑中形成:在广州建厂,生产成本要比北京低得多。同时,在广州建厂也更有利于他们开拓比北京要活跃得多的广州市场。用倪兼明现在的话说,当时是因为在北京的失败,给人家干不下去了,于是才想辙到广州去给人家接着做市场、做工厂的。
  这个想法形成后,他与投资人坐下来仔细分析了当时北京、广州两地的环境,并且下决心将工厂开到广州去。
  
  "接吻猫"南征
  
  投资人对这个想法并没有异议,但是这样一个陌生的市场,应该派谁去呢?派谁才能打开局面?倪兼明当时决定,先由他和一个合作伙伴打头阵。等广州的工厂步入正轨后,再将人马迁至广州。这样的安排,让投资人产生了一个疑问:两个北京土生土长的年轻人,生闯到广州去,不是去一个地方玩几天,而是要在当地建工厂,要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拓展自己的产品。虽然他知道倪兼明的个性,但心里还是忍不住嘀咕:他们到底行不行?
  经过倪兼明与投资人反复做工作,投资人看到他态度坚定,最终决定再追加投资20万元。
  这一次,倪兼明是有备而来。经过对广州市场、当地政府投资建厂优惠条件的深入了解,加上对国内消费者的细致研究,他认为广州是一个最容易接纳泊来品的地方,带着香港"花冠"的品牌,因为有"外资"和"港货"两件外衣,在广州更容易打开市场; 此外在广州建厂有当地对"外资"的优惠政策,可以大大缩减投资成本。
  1995年年底,倪兼明与他的合作者,同时也是他多年的好友相携来到广州。在广州周边地区反复考察后,他们将厂址选择在了番禺钟村这个当时还很破旧的小村镇上。
  两个人,20万元资金,在人生地不熟的异乡建厂,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他们选择钟村开发区,一个小小的二层楼房,一个小小的院落,开始了他们的二次创业。
  建厂、找设备、选样、生产,这一系列环节外,最为关键的就是如何将产品推向市场。他们两个人,每天早上7点钟出门,到新厂房开始一天的忙碌工作。产品要推向市场,倪兼明在考察了广州的商业环境后,决定先以专卖店的形式在广州推广产品,而这就等于将产品定位在比较高档的范畴之内,因此对产品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际上,在广州,不少鞋厂因为在中高档鞋业的竞争中折戟沉沙,而被迫转向中低档市场。几年下来,虽赚了一些钱,却因为产品品质不行和门槛太低带来的市场竞争激烈的影响,长期停滞不前。倪兼明认定,只要坚持高举高打的方针,哪怕开始时极为艰苦,但最终是可以有回报的。于是,他们一方面紧紧抓住质量和款式问题,一方面在广州寻找合适的店铺。终于,在1996年第一家"接吻猫"专卖店在广州开业了。
  鞋的设计和生产有一个最大的特性,这是他们到广州后才深切感受到的,那就是做鞋的人一年四季没有淡季。每个季节到来之前的两个月,要选择好下一季的款式,打样、做样品,随后就是紧张的生产。当季节到来时,则马上要投入到市场的争夺战中。而当此季的产品刚刚确立了市场的位置后,准备下一季产品的时间已是相当紧张了。由于人手奇缺,这些工作都只能由他们两个人带领工厂的职工一起做。很多时候,想睡睡觉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当时,他们两个人在钟村附近一个住宅区租了一个两居室作为宿舍,每天晚上12点以后,实在太累了,再回到宿舍睡上一觉。有一次,因为一直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两个人都有些支撑不住了,于是那一天他们头一遭晚上不到12点就回到了宿舍。小区的保安看到他们回来,惊讶地问:"今天怎么会这么早?"这种紧张的生活一下子就持续了7年。据说,7年的高度紧张的生活,使倪兼明练出了一个独特的功夫,太困时只需打5分钟的盹,就可以照样生龙活虎。
  现在看起来,这样的生活相当值得。由于在正确的时间,选择了正确的地点,企业的南迁降低了厂房租金、员工工资、货运成本,使得"接吻猫"有底气面对其他品牌的价格战,在确保产品品质的前提下扩大了市场。在迄今为止的7年时间里,这个20万元投资创建的鞋厂,每年均以超过80%的速度高速成长,到2002年,总资产已达到3000万元。倪兼明带着一种极为自豪的笑容讲:"我们用7年的时间使我们的资产增长了150倍。"
  
  迂回战略的演绎
  
  倪兼明和香港高创鞋业所创造出来的骄人成绩,让不少以小投资起家的企业艳羡不已。冷静地看,在这个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除了人们在谈论一个企业创业时都会提到的艰苦奋斗外,真正使之脱胎换骨的实际是对企业战略的正确选择。
  倪兼明本人是个不善言谈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极低调的人。不接受采访,不让自己的企业过多的在媒体中曝光,几乎成了他的一个原则。因此与他探讨企业的成功之道成了一件极为困难的事。分析"接吻猫"在内地的成功时,他一再强调他和广州的团队只不过是"接吻猫"在内地的一个部分。然而,这还是掩饰不住人们对于一个20万元创业的小企业,在7年内成为3000万总资产企业过程的探究。
  分析倪兼明在广州的经营轨迹不难看出,首先,1995年,倪兼明凭借其直觉和极好的市场感觉,选择在广州办厂,从政策上和企业成本上给"接吻猫"选择了一个缓冲和抵御同行价格战的正确战略。
  在现代企业商战中,有一个案例警醒了人们。1972年,美国著名零售商A&P公司曾挑起价格大战,它在下属的4200余家超级市场统一将商品价格下调10%。结果导致了美国商业史上一场灾难性的价格战,使得美国整个超级市场行业在1972年无一盈利。而始作俑者A&P损失最为惨重,它亏损了5130万美元,创下该公司经营史上年度最高亏损纪录。尽管其市场份额在价格战中稍有上升,但随着价格战的结束,连这仅有的成果都化为乌有。
  倪兼明当时在北京的工厂正处于抢占市场的阶段,按理说出于利益驱动,随之加入价格战的可能性最大。但是倪兼明却非常明白一点,一些策略很容易被对方反击或模仿,其中价格战是最容易受到反击的。一旦你降了价,在很短时间内对手也会这么做,而你为保市场份额就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价,其结果是一个企业在这样的价格战中被拖瘦拖垮,失掉品质,甚至永远失去消费者的信任。但倪兼明并不避讳价格战,他明白,在现代市场营销过程中,价格因素极为重要。倘若需要,他同样会毫不犹豫地拿起价格这个武器来捍卫自身利益。对于倪兼明来说,确保成本控制、确保盈利,重新选择"根据地"为他灵活地运用价格武器创造了条件。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倘若一家企业可以提供比竞争对手更低的价格,同时既不影响服务或产品质量又能保持一定的利润,那么它就有了极强大的优势。
  正确的市场营销策略与理念也是"接吻猫"在内地创出品牌的关键。倪兼明在说起他的企业时,首先强调这是一个团队。到目前为止,当年与他在北京一起打天下的伙伴,已陆续到达广州,与倪兼明并肩作战。他反复强调,一个企业不是靠一个人就可以做起来的,成功在于有一个极为团结和具有向心力的团队。另外,倪兼明在说起他的企业管理时总是非常强调两个字--务实;说起他的营销策略时要强调"务实"两个字;说起经营理念,"务实"照样挂在嘴边。
  倪兼明的"务实"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倪兼明认为,从品牌的营销策略讲,务实就是寻找真正的属于自己的消费群。倪兼明介绍,"接吻猫"在进入内地市场前是为20岁出头的女孩子创立的品牌,因此才会有了这么一个颇具卡通味道的名字。然而在内地经营下来,倪兼明发现,无论从鞋的设计风格,还是从价格上看,其消费群都不仅仅局限于这个年龄段。准确地说,市场反馈回来的信息表明,300元以上的价位,优雅、古典的设计风格,更适合的是24-35岁的白领阶层女性。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是让设计风格迎合原来定位的20岁左右的女孩子,还是在真正的品牌消费群中扩大知名度。这时候的"务实"对倪兼明来说,就是如何去真实地维护一个似乎已经建立起来的品牌。大幅度地调整产品形象,不单要花费更多人力和财力,关键的是新的形象是否能够得到相应消费群的认同,这是一个大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是倪兼明对"适合24-35岁白领阶层女性"这一定位是否真的准确。倪兼明一方面更加留心市场消费的动向,特别是注意让销售人员关注购买者的各方面信息,另一方面,让专业人士对自己的消费群进行了调查。他最终调整了品牌的定位。这样的务实,使"接吻猫"多次避免走上弯路。
  从经营理念讲,倪兼明的务实体现在不浮夸、不浮躁。倪兼明讲,在广州,一个鞋业公司每年销售增长80%的速度根本算不上高的。而他的公司实际上也完全有可能达到更快的发展速度。倪兼明认为,有节奏地控制企业的发展速度,正确面对企业发展速度,是企业成长的关键。速度过快,也许短期内可以让人高兴,让投资者满意,但因为缺少了扎实的基础,最后往往会摔倒企业。另外,他的务实还在于他学会了正确估价自己和自己企业的力量。这两年,随着"接吻猫"品牌营销的成功,他和他的团队也曾动过扩大"阵营"的念头。既然可以做好一个"接吻猫",他们一定有能力做好其他的品牌。于是,他们也开始走出国门,寻找一些新的品牌。然而,几经考察,并且对自己的企业进行了认真的评估后,他们最终决定,现阶段还是以"接吻猫"为主业。他们认为,上马其他品牌也许会带来企业繁荣的景象,但是同时也会让一个快速发展中的企业步伐过于跳跃,对于企业的稳健前进不利。他的这一想法起初被伙伴们视为过于保守,但是最近两年,广州不少鞋业公司纷纷落马,而稳扎稳打的高创鞋业始终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大家终于明白了倪兼明的一片苦心。
  另一方面,自1996年开始,每天就会有数不清的电话打到倪兼明的公司,全国各地各种博览会、鞋业展览会,以及各种奖项的评选组委会找他接洽。每个找他接洽的主题都一样,只要他肯出钱,就可以让"接吻猫"在活动中获得"鞋王"之类的称号。这种事情在鞋业行业中并不新鲜,实际上从1993年开始,许多鞋厂为了扩大销售量和知名度,多多少少都会花钱买个名号。但是,倪兼明却坚决不允许企业做这样的宣传。在他看来,真正的品牌不是靠评奖评出来的,而应该是自身素质提高创造出来的。为此,他与几个合作伙伴也曾争论过,但是倪兼明不肯让步,他始终认为,作企业要想做的响亮,经营企业的人就必须保持低调,这样才会在内心深处始终维持一份对市场的真切感觉。
  在企业管理上,倪兼明的务实做得更加彻底。他特别自豪地对记者说,在广州他的企业是信誉最好的之一,从来不拖欠别人一分钱。同时,每年企业全年的招待费用一直保持在千元之内。即使是这1000元的招待费用,也不过是在地方的工商、税务检查时,或者是逢年过节时,招待工商、税务等部门人员吃一次大排档。而且这类的活动他自己从不参加。另一方面,虽然目前企业资产已达到3000万元,但是倪兼明和他的伙伴们却从没想过买好车。倪兼明说,在广州像他一样的老板,拥有一辆奔驰车算不上什么,甚至许多比他的公司规模小得多的老板,赚到钱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买好车。而到他的公司一看,停车场中停放的高层管理人员的车辆都是不超过20万元的中档车,他本人驾驶的还是几年前为方便往返于广州市区与工厂之间而购买的那辆富康。
  应该说,"务实"的风格演绎了"接吻猫"今天的辉煌,"务实"使倪兼明的地盘一步步扩大。近期,倪兼明又作出了一个抉择,他用800万元在番禺的鱼窝子购买了15亩地,准备建造新厂房,进一步扩大规模。倪兼明相信,只要坚持务实的经营理念,一定可以使"接吻猫"有一个更加灿烂的前程。
其他文献
存在决定意识。收入就是一种“存在”,收入水平决定着人们的消费观念。我们要提倡适度消费,就得让人们有相对高的收入。  咱们中国人,历来有节俭的传统。因为长期贫穷,经济短缺,不节俭不行。可是现在不同了,市场经济没干几年,产品就过剩了,于是消费观念就要跟着变,该出手时就出手,该消费就得消费。  可消费观念,想变就变得了吗?哲学中讲,存在决定意识。收入就是一种“存在”,收入水平,决定着人们的消费观念。高收
期刊
认股权计划虽然对高科技公司的发展功不可没,但是,它在执行中的许多问题也综合演变成巨大的灾难,制造了2000年以来华尔街骇人听闻的丑闻和悲剧。    “发财”计划    90年代的高科技狂潮中,最使高科技公司员工们欢欣鼓舞的是员工认股权计划。  员工认股权计划,一开始是针对公司高级管理经理设置的,目的是鼓动高层经理人充分发挥他们的管理才能。具体做法是把他们的管理能力以股票期权的方式予以确认,待今后公
期刊
我国刚加入WTO,“市场主体,政府淡出”的说法很多,如果脱离了国情,其实是一种误导。  最近接触了两件事,发现企业与政府合作,已呈现一种趋势。一是湖南太子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北京密云建成了年产100万吨乳酸菌发酵奶生产基地,二是国家计委—微软合作委员会的建立。  牛奶能补钙。欧洲发达国家人均每年饮奶305公斤,我国尚不足7公斤。对此,营养学家认为,有色人种存在乳糖不适应症,把牛奶加工成乳酸菌奶,才
期刊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商业化的时代,满眼是市场,到处是商人,商战如云,不同地域不同性格的商人们进行合作或竞争,交往越来越密切,越来越频繁。但是,各地人经商的风格各不相同,有着不同的经商风俗、习惯和作风。中国商人从一形成就开始表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历史上曾形成过十大帮派,进入新的世纪,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各地的商人更是各显身手,在经商过程中奇招百出,经商方式竞相斗艳,表现出新一代"新经济人"的特色。在这
期刊
业界有人说,真正有眼光的风险投资家应该将目光盯在"未来",去赌一些中小型高科技公司的明天。当然,为此下注并不轻松,风险投资人往往面临着想象中的众多"陷阱"的压力。而在决定要不要冒险去赌的条件中,或许有两点是很重要的,那就是:一个公司在高成长的产业里发展要比在低成长或负增长的产业里发展容易得多,那么创业企业是否处在一个高成长的产业里?可以考虑对一位有二流想法的一流企业家投资,但绝对不能考虑对一位有一
期刊
我国的股市在2002年,基本上是处于连续暴跌之后的横盘震荡与调整的格局之中。  时光飞逝,转眼又是年底,纵观2002年股市,上半年的走势是从1339点的底部不断向上反弹,下半年的走势是从1748点的顶部不断向下回调。这一年的股市对投资者来说,是沉重地"爬完了一座山"。总的来讲,我国股市今年基本上是处于连续暴跌之后的横盘震荡与调整的格局之中。  但是,如果对2002年的股市进行盘点,在这一年中,我国
期刊
有效发行,以少胜多;发得多不如发得密;退报(刊)率控制在2%-5%。  报刊销售与其它产品迥异。一般的产品销售,其定价高于成本,中间的差额就是利润,产品卖得越多越好。而报刊是两次销售:第一次把报刊卖给读者;第二次,再把版面推销给广告客户。所以,发行是广告的基础。只有基础夯实了,大厦才会建得更高更壮观。可以说,发行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广告的丰收。  当然,报刊发行量并不是越大越好。对于定价高于成本的报
期刊
华尔街是美国各种利益集团拼杀的重要堡垒,华尔街的股票分析师从来都是各种利益的代表。他们一方面以公开的专家身份对普通投资者进行投资分析,另一方面,却以内幕人士的身份尽其所能地为自己和自己所代表的利益集团牟利。    格鲁曼何许人也?    格鲁曼出身于普通的家庭。1977年至1985年,他在AT&T做数量研究之类的工作。其后来到了华尔街,1994年进入所罗门证券。应该说,是花旗集团这把保护伞和所罗门
期刊
钱必须在以下条件下才能生出新钱来:胆大心细,遇事不慌,知人善任,用人不疑,最重要的,还是踏实,好歹也要有自己的基础产业,不能连亲闺女都拿出来在资本市场上套现。  我认识的资本家不多,得病的却不少。资本家的病,大多和他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性有关系。  资本家的病,最常见的一种叫做狂躁病。我的南方朋友刘麻子就得了这种病。刘麻子经过多年苦心经营后家产万贯,但他还想赚更多的钱。所以他就打听什么项目最挣钱,
期刊
从子鼠至亥猪,12年一个生肖轮回,从1990年至2002年,12年一个股市的突变。12年的间非常短暂,但是在12年中,我们已经谱写下了中国百年证券中最辉煌的历史乐章。  到今年底,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建立的证券市场已经整整走过12个年头。1990年12月19日,黄浦江畔一声锣响,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正式诞生了。这一天,已经作为辉煌的起点,载入了史册。  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在改革开放的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