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 有味 有美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yai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这一年,多位曲艺界特别是相声界的前辈名家相继辞世,不仅是我们相声行业的重大损失,也令无数相声观众们由衷地扼腕叹息。作为曲艺理论研究者,我们在深切缅怀这些前辈的同时,从理论层面认真客观地总结他们的表演经验与艺术追求,理应成为当前最为迫切的课题之一。
  本文即以师胜杰先生的相声作品为例,重点谈谈他对相声美学精神的承继与传扬。
  一、相声除了讽刺,还有“美”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将相声的艺术功能主要归结为—— 讽刺,诸如“相声是匕首,是投枪”,“针砭时弊”“鞭挞丑恶”之类的概括屡见不鲜;或者,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将相声简单地一分为二为“讽刺”与“歌颂”两大类,至多扩展为讽刺型、歌颂型和娱乐型三大类;而当前,则是过度强调了娱乐、搞笑功能的相声创演活动大行其道,以至于将原本作为手段的“包袱儿”直接等同于了终极目的……以上种种,无一例外都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相声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最应该具有的美学精神。
  诚然,讽刺是相声最明显的标志,那么,相声除了有“刺”就没有别的了吗?当然不是。一段好的相声作品,必定是有趣、有味、有美的,诙谐不能肤浅,讽刺不宜直白,绝不会仅仅止于情绪的宣泄,其引人发笑的出发点当是引人向善,是从善意的嘲讽中反观人性自身的弱点,从开怀的嘲笑中抒发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一句话,若能达到“婉而多讽,谑而不虐”的艺术效果方为上乘,相声之“美”恰恰就在其中。
  一代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是较早就旗帜鲜明地提出相声中的美学概念的,他常说:“艺术离不开美学,相声艺术也不例外。”比如他所撰写的有关相声表演的理论文章中,无论是谈演员的修养与态度,还是谈相声表演的技巧与特点,都始终强调相声要给人以美感,而他演绎的许多经典作品之所以至今仍令人百听不厌,回味无穷,很大程度上也正是源自于他落落大方、洒脱自然的表演中所显露出来的美学风范,格外值得我们推崇和研究。
  作为侯宝林大师关门弟子的师胜杰先生,以其“俊逸的舞台风度、洗练的艺术语言、内涵的相声滋味以及不断进取绝少重复或雷同的创新思路和艺术形象”,将他对相声美学精神的自觉承继与传扬展现得鲜活生动、趣意盎然。
  二、从技到艺,呈现相声之“美”
  师胜杰出生于相声世家,自幼便深受传统相声氛围的熏陶,基本功扎实,谙熟相声表演的丰富手段。更难能可贵的是,从他早期创演的相声作品中,已经能够看出他对相声之“美”的有意识地自觉追求。
  譬如创作于1978年的相声《醉酒歌》,不仅在当时令他脱颖而出,时至今日也仍然为观众所津津乐道。在塑造作品中的这一醉汉形象时,师胜杰并未将其简化为东倒西歪、丑态百出的样子,而是“从人物出发,根据内容的需要循序渐进地将醉态从‘醉汉’身上一点儿一点儿地表现出来,并没有大的肢体动作,让观众一目了然地看到了一个清醒—— 微醉—— 烂醉的十分可笑的‘醉汉’形象”。正是基于他对人物内心的细致揣摩,对人物言行的形象再现,尽管距今已经四十年过去了,但这个作品的艺术生命力却并未削减,仍是广播电视栏目中被反复点播的节目之一。
  作为一名相声演员,师胜杰有着得天独厚的外在条件,清朗的外形和清亮的嗓音令他一上台,俨然已经给观众带去了视觉和听觉上的美感,而他对“说学逗唱”诸般技艺的娴熟运用,往往更是令作品锦上添花。与此同时,在从技到艺的舞台实践过程中,他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个丰满而又個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譬如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令他声誉鹊起的一系列现实题材相声作品《郝市长》《肝胆相照》《小鞋匠的奇遇》等。
  那位关心群众疾苦、认真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好市长”(师胜杰 、于世德《郝市长》1981)那位知人善任、敢于抵制错误路线的“女伯乐”—— 云书记(师胜杰 、冯永志《肝胆相照》1984)那个自学成才却就业无门的小鞋匠,有点儿清高倔强又有点儿玩世不恭的性格,一段英语绕口令语惊四座(师胜杰 、于浮生《小鞋匠的奇遇》1993),塑造这些有着现实原型的人物形象,他没有刻意地歌颂、人为地拔高,而是以相声的表现手法,赋予人物真挚自然、可亲可敬的魅力。正是通过这几个获得全国大奖的作品,奠定了他一流相声演员的地位。
  曲艺理论家薛宝琨先生曾经撰文,将师胜杰的艺术概括为“技艺相契的表演,约而实丰的形象,贯通传统的气韵,内敛俏雅的风格”等,确实是相当精准的定位。
  三、传统的承继,自觉地传扬
  侯宝林先生曾经就相声的表演总结过这样十二个字—— “宁肯不够,不要过火,恰到好处,留有余地”,细究起来,这应该也就是侯先生对相声艺术的美学特征的高度概括,实际上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一脉相承。
  如果说,侯宝林先生集毕生心血,以其精湛的表演技艺和丰厚的人文积淀,将相声这门曾经不为人所重视的表演形式正式带入了经典的艺术殿堂,那么,以师胜杰为代表的这一代相声演员们,则以他们各尽其能、各展其才的努力,让相声的形式与内容更加丰富与多元,更具有契合时代特征的美学境界。
  曲艺理论家王素稔先生在《趣味、滋味与观众》一文中,曾经语重心长地谈道:“……应该说,这滋味是趣味、也是笑的源头。蕴含在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演员的艺术技巧之中的这种滋味,如果是与观众对生活的评价及美感趣味协调一致的话,必能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确实,以师胜杰常演的相声《学评戏》《杂学唱》而言,无论是作品的剪裁还是表演的节奏、气口,无一不体现出他对生活细节的精到把握,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描摹,和对相声之“美”的充分自信。
  进入21世纪以来,师胜杰又为我们奉献了诸如《同桌的你》《打工奇遇》《老戏台》等佳作,不疾不徐,娓娓道来,清新脱俗,令人赏心悦目。从中,清晰可见他作为一代相声演员之翘楚的生活功底和艺术修养,特别是对相声之格调、品位的自觉追求,对今天的后辈演员们来说,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其他文献
承蒙吴宗锡先生惠赠有他亲笔签名的《吴宗锡评弹文集》(以下简称《文集》),我非常高兴。该书有上下两卷,100余万字,以“评弹谈综”“审美五说”“艺术丛论”“书目品藻”“名家赏赞”“编演笔记”“序跋一束”“教诲领会”“散论杂忆”“人物留影”“唱词赏析”“附录”12个部分展开,系统展示了吴先生几十年来在评弹艺术园地里辛勤耕耘的成果,《文集》可以视作中国评弹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  我是苏州人,在弦索叮
期刊
1989年早春,曲艺理论家陈汝衡先生在上海病逝,屈指算来,已经30余年了。  陈先生生性谦冲恬退,不抽烟,适度饮酒,虽然著作甚丰,但声名不广。2004年,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主编《现代学术史上的俗文学》一书,有关陈汝衡的文章无人能写,最后还是借用我的现成文章《陈汝衡教授传略》,把题目改成《陈汝衡的俗文学研究》才得以凑数。  我写陈先生的文章还有不少,有《陈汝衡教授传略》《陈汝衡先生著译简表》《陈汝衡
期刊
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賡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随着时代的变迁,剪纸的花纹图案越来越多样化
期刊
中国曲协举行“携手共建曲艺界优良行风”座谈会  2019年12月19日,中国曲协举行“携手共建曲艺界优良行风”座谈会并发布倡议书,中国曲协相关负责人,中国曲协行风建设委员会、相声艺术委员会、全国曲艺小剧场艺术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人,部分国营曲艺院团和小剧场代表,法律界人士,中国曲协干部职工和媒体人士近20人参加会议。与会者一致表示,广大曲艺工作者应当认真学习《携手共建新时代曲艺界优良行风倡议书》的有
期刊
东北大鼓是地域特色鲜明的重要的民间曲艺艺术形式,有200余年历史。自清代乾隆年间从北京传播到东北,流传于我国东北三省和京、津、内蒙等地,成为我国北方具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北大鼓作为一门曲艺形式,具有娱乐、教化、审美、认识等多种社会功能。近年,东北大鼓因传承人才断档、对年轻人吸引力不足等原因进一步衰落,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东北大鼓创作与表演人才培养立项并顺利实施
期刊
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如何不断向前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过程中必须被解决的一个课题。随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探索过程。而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证明,这首先是一个实践问题。只有在现实基础上生成的实践逻辑,才具有决定意义和指导作用,才能由特殊而一般,归纳总结出普遍性的理论逻辑。农村人口占中国人口大部分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只有让农民全面富起来,让
期刊
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科学理论引路指向,以正确舆论凝心聚力,以先进文化塑造灵魂,以优秀作品鼓舞斗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广为弘扬,时代楷模、英雄模范不断涌现,文化艺术日益繁荣,网信事业快速发展,全民族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  ——
期刊
当代喜剧小品是我国喜剧艺术传统在电视媒介引发下的回归,借用教学小品的理念,融合相声、二人转等民间喜剧艺术的形式,汲取话剧、影视、戏曲等姊妹艺术的营养而形成的短小而隽永的表演艺术形式。对当代流行的喜剧小品,目前学术界的认识很不一致,一般有“教学小品说”“教学小品渐变说”“喜剧艺术回归说”“原生态喜剧小品说”“融合说”等说法。“跨界”是小品的重要内涵和属性。一、当代喜剧小品的兴起  (一)时代与小品 
期刊
大理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古朴且带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曲艺艺术在这里发酵并被继承着,有诸多的曲艺工作者为了曲艺传承发展奉献着毕生心力,郭晓梅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她曾任云南省曲协副主席,大理州、市曲协主席,多次荣获全国、省、州、市、局级先进工作者;1996年、2005年、2012年被评为大理市文化局优秀共产党员;曾创作白族大本曲、歌曲、舞蹈剧目等100多个,荣获各类作品创作奖(含与人合作作品)
期刊
古时,说书艺人通过耳闻目睹现实生活,加以揣摩前人说书内容编述故事。清中叶,扬州评话演出初具规模,出现了固定的营业性书场,说书艺人愈发潜心研究说书技巧,编创书目。说书人才涌现,不仅有文人如叶霜林改习扬州评话,还有张破头、谢寿子、范松年等戏曲艺人兼从事说书,为扬州评话注入了艺术性、文学性血液。清嘉庆后,扬州评话出现不同门派、不同系统分别授徒传艺现象,曲坛知名艺人如邓光斗、许殿章、任德成、张敬轩、孙干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