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滋猛于虎也!自1981年发现至今,作为无法治愈、使患者在无限恐惧中走向绝望的可怕性病,艾滋病已默默收割了近三千万患者的性命——这个数字,大大超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究其原因,艾滋病病毒直接摧垮人体健康中枢——免疫系统,并在人体内部凶猛繁殖,导致患者常因并发感染而遭死亡威胁。
药物疗法:重大局限
多年来,科学家一直没有找到艾滋病根治的方法,科研成果主要集中于抗感染、恢复患者免疫功能和延缓患者生命这几方面。1996年美籍华人科学家何大一提出开创性的“鸡尾酒疗法”,在抗艾史上留下历史性的一笔。所谓“鸡尾酒疗法”,是指像调制鸡尾酒一样搭配服用多种抗病毒药物——通过三种或三种以上的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来治疗艾滋病。该疗法的应用减少了单一用药产生的抗药性,最大限度地抑制病毒的复制,使被破坏的机体免疫功能部分甚至全部恢复,从而延长患者生命。
然而艾滋病病毒在患者体内复制的速度惊人,就像生长旺盛的韭菜一样,割除不尽,所以“鸡尾酒疗法”不能根治艾滋病,并且长期、大量服药给患者的身体带来沉重的负担,造成营养不良、脂肪代谢障碍等毒副作用,甚至引起患者肝功能衰竭和引发糖尿病。此外该疗法的昂贵药价也令绝大多数病人望而却步。
药物疗法在抗艾斗争中的局限性激发人们寻找更为立竿见影、治标更治本的新方法。近年来基因工程取得的巨大成就,让人们将治愈艾滋病的希望投向基因疗法——避免化学药物对人体健康的巨大副作用,更有针对性地杀灭艾滋病病毒甚至将之斩草除根。
基因疗法:
微弱的一线曙光
我们知道,艾滋病病毒能够长期潜伏在人体免疫细胞中,很难被清除出体内。科学研究发现,艾滋病病毒要想进入细胞,通常必须经过特殊的“跳板”——比如一个叫CCR5的基因,当这些基因发生突变之后,艾滋病病毒无法“跳”上“跳板”,从而被拒于细胞之外。所以携带了这种突变基因的人对艾滋病有天然抵抗力。
2010年12月,美国《血液》杂志曾刊载世界上首例治愈艾滋病的论文,而治疗方法正是把携带有抗艾基因的人的干细胞移植到艾滋病患者体内。术后,患者体内各组织中均不见艾滋病病毒的踪影,并且此后四年内,科学家都没有观测到患者体内病毒的反弹,所以科学家认定患者已经被治愈。
但要想复制这一疗法,需要多项条件,并且费用昂贵,其长期风险不可测。此外有科学家担心,在足够长的时间之后,艾滋病病毒可能适应这种基因突变,导致病毒反弹。还有人对CCR5突变本身的副作用表示担心。一项研究显示,拥有这种突变的人更容易死于西尼罗病毒——一种与乙型脑炎、登革热等病毒同属的致命性脑炎病毒。
尽管这一疗法并非本质上的基因疗法,但诺贝尔奖得主大卫·巴尔迪摩认为该病例意义重大,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是“对基因疗法的实质性证明”。但要真正实现以基因疗法成功抗艾,科学家还必须逐一解决基因疗法涉及的各种风险因素和不确定性,这必然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但这个唯一的治愈案例也让科学家有了一个大胆猜想:这个成功案例使用了干细胞移植,那么要想彻底治愈艾滋病,是否能在细胞疗法上开辟新路呢?
细胞疗法:
使机体自制抗艾“枪弹”
我们知道,艾滋病摧垮人体的健康,正是从攻陷免疫细胞中的T细胞入手的。最近美国科学家发现,与T细胞同为人体免疫细胞、负责分泌抗体的B细胞,能在抗艾治疗中大显身手,而且几乎是一支奇兵——使患者骨髓自动产生抗艾“药物”!
科学家从骨髓干细胞中提取未成熟的B细胞,然后将一种病毒注入B细胞,病毒的基因片段会对B细胞的DNA进行改造。经改造后的B细胞被注射到感染艾滋病病毒小鼠的血液中,其中一部分B细胞会转移进入小鼠骨髓并在那里成熟,继而产生抗体蛋白并释放进入血液,开始杀灭艾滋病病毒,这个实验在小鼠身上成效显著。可见相比药物疗法和基因疗法,采用“改装”的B细胞既不需要患者服药,也不涉及改变患者的基因,属于安全、高效、极可能彻底治愈艾滋病的一种方法。
看到这里,相信不少人要开始狂呼万岁了。但要高兴,现在仍太早,因为对于这种疗法,科学家还有若干疑虑。首先,目前是以小鼠为实验对象,尚未进行人体实验,在人身上究竟治疗效果如何,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其次,经改造的B细胞产生抗体的数量也是很关键的考察指标,产生太少或太多抗体都是有风险的。再次,目前科学家还不能确定经改造的B细胞可以存活多久。在小鼠试验中,许多B细胞死亡,但百天后仍有些B细胞存活。以上三个问题是这项细胞治疗在人体实验中的成败关键,所以科学家下一步将致力于解决这三个问题。
当然,在利用B细胞的治疗上,科学家的野心不止于治愈艾滋病。如果这种方法在抗艾治疗上成效显著,科学家将在下一步尝试用经过改造的B细胞来治疗像老年痴呆症等其他类型的疾病。
药物疗法:重大局限
多年来,科学家一直没有找到艾滋病根治的方法,科研成果主要集中于抗感染、恢复患者免疫功能和延缓患者生命这几方面。1996年美籍华人科学家何大一提出开创性的“鸡尾酒疗法”,在抗艾史上留下历史性的一笔。所谓“鸡尾酒疗法”,是指像调制鸡尾酒一样搭配服用多种抗病毒药物——通过三种或三种以上的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来治疗艾滋病。该疗法的应用减少了单一用药产生的抗药性,最大限度地抑制病毒的复制,使被破坏的机体免疫功能部分甚至全部恢复,从而延长患者生命。
然而艾滋病病毒在患者体内复制的速度惊人,就像生长旺盛的韭菜一样,割除不尽,所以“鸡尾酒疗法”不能根治艾滋病,并且长期、大量服药给患者的身体带来沉重的负担,造成营养不良、脂肪代谢障碍等毒副作用,甚至引起患者肝功能衰竭和引发糖尿病。此外该疗法的昂贵药价也令绝大多数病人望而却步。
药物疗法在抗艾斗争中的局限性激发人们寻找更为立竿见影、治标更治本的新方法。近年来基因工程取得的巨大成就,让人们将治愈艾滋病的希望投向基因疗法——避免化学药物对人体健康的巨大副作用,更有针对性地杀灭艾滋病病毒甚至将之斩草除根。
基因疗法:
微弱的一线曙光
我们知道,艾滋病病毒能够长期潜伏在人体免疫细胞中,很难被清除出体内。科学研究发现,艾滋病病毒要想进入细胞,通常必须经过特殊的“跳板”——比如一个叫CCR5的基因,当这些基因发生突变之后,艾滋病病毒无法“跳”上“跳板”,从而被拒于细胞之外。所以携带了这种突变基因的人对艾滋病有天然抵抗力。
2010年12月,美国《血液》杂志曾刊载世界上首例治愈艾滋病的论文,而治疗方法正是把携带有抗艾基因的人的干细胞移植到艾滋病患者体内。术后,患者体内各组织中均不见艾滋病病毒的踪影,并且此后四年内,科学家都没有观测到患者体内病毒的反弹,所以科学家认定患者已经被治愈。
但要想复制这一疗法,需要多项条件,并且费用昂贵,其长期风险不可测。此外有科学家担心,在足够长的时间之后,艾滋病病毒可能适应这种基因突变,导致病毒反弹。还有人对CCR5突变本身的副作用表示担心。一项研究显示,拥有这种突变的人更容易死于西尼罗病毒——一种与乙型脑炎、登革热等病毒同属的致命性脑炎病毒。
尽管这一疗法并非本质上的基因疗法,但诺贝尔奖得主大卫·巴尔迪摩认为该病例意义重大,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是“对基因疗法的实质性证明”。但要真正实现以基因疗法成功抗艾,科学家还必须逐一解决基因疗法涉及的各种风险因素和不确定性,这必然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但这个唯一的治愈案例也让科学家有了一个大胆猜想:这个成功案例使用了干细胞移植,那么要想彻底治愈艾滋病,是否能在细胞疗法上开辟新路呢?
细胞疗法:
使机体自制抗艾“枪弹”
我们知道,艾滋病摧垮人体的健康,正是从攻陷免疫细胞中的T细胞入手的。最近美国科学家发现,与T细胞同为人体免疫细胞、负责分泌抗体的B细胞,能在抗艾治疗中大显身手,而且几乎是一支奇兵——使患者骨髓自动产生抗艾“药物”!
科学家从骨髓干细胞中提取未成熟的B细胞,然后将一种病毒注入B细胞,病毒的基因片段会对B细胞的DNA进行改造。经改造后的B细胞被注射到感染艾滋病病毒小鼠的血液中,其中一部分B细胞会转移进入小鼠骨髓并在那里成熟,继而产生抗体蛋白并释放进入血液,开始杀灭艾滋病病毒,这个实验在小鼠身上成效显著。可见相比药物疗法和基因疗法,采用“改装”的B细胞既不需要患者服药,也不涉及改变患者的基因,属于安全、高效、极可能彻底治愈艾滋病的一种方法。
看到这里,相信不少人要开始狂呼万岁了。但要高兴,现在仍太早,因为对于这种疗法,科学家还有若干疑虑。首先,目前是以小鼠为实验对象,尚未进行人体实验,在人身上究竟治疗效果如何,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其次,经改造的B细胞产生抗体的数量也是很关键的考察指标,产生太少或太多抗体都是有风险的。再次,目前科学家还不能确定经改造的B细胞可以存活多久。在小鼠试验中,许多B细胞死亡,但百天后仍有些B细胞存活。以上三个问题是这项细胞治疗在人体实验中的成败关键,所以科学家下一步将致力于解决这三个问题。
当然,在利用B细胞的治疗上,科学家的野心不止于治愈艾滋病。如果这种方法在抗艾治疗上成效显著,科学家将在下一步尝试用经过改造的B细胞来治疗像老年痴呆症等其他类型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