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对比研究标本不同处理方法对胰岛素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间我院检验科收集的血液标本61份,分为三组。将血液标本分别于血清分离管、普通血清管与分离胶管中保存,于即时、第1、4、24、48h检测胰岛素的浓度,对比三组胰岛素变化情况。结果:随着时间增加,胰岛素浓度逐渐降低,分离胶管中的胰岛素浓度明显高于其他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集后的标本放置于分离胶管中能够实现血清分离,保证检测质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 不同标本处理方法 胰岛素 检测结果 影响
【中图分类号】 R44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6-0343-01
胰岛素能够有效调节机体糖分代谢,能否准确检测患者机体的胰岛素水平对糖尿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具有实际意义。分离胶可以及时隔离血细胞与血清,确保血清保持良好的纯净度,在临床检验中应用广泛。我院对2013年4月——2014年4月间检验科收集的61份血液标本分别采用不同的标本处理方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61例作为本次试验对象。男性33例,年龄范围:31~76岁,平均年龄(52.93±2.18)岁;糖尿病病程:2~11年,平均病程:(4.06±1.57)年;女性28例,年龄范围:32~77岁,平均年龄(53.16±2.85)岁;糖尿病病程:3~9年,平均病程:(4.17±1.85)年。分别采集每位患者的晨起空腹静脉血5ml,共61份,分为三组。所有患者病程、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应用罗氏 E601 化学发光仪及配套试剂,采血管选用浙江康是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供的分离胶与一次性真空采血管。将61份血液标本分为三组,分别采用分离胶管、普通血清管与血清分离管保存,每管5ml,进行3000r/min离心,持续10min,有效分离血清,并将其置于4℃的环境中保存待测。以化学发光仪于即时、第1、4、24、48h检测胰岛素的浓度,对比三组胰岛素变化情况。此外,选取10例患者的血液标本研究溶血现象对胰岛素检测结果的影响。抽取血液标本10例,分离出血清1ml置于试管中待测,然后以竹签搅拌剩余血液,促使红细胞发生破裂溶血。给予血清处理,得到溶血程度为1g/L与2g/L的溶血标本,置于4℃环境中待测,于即时、第1、2h检测胰岛素的浓度(mg/dl)[2]。
1.3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处理标本对胰岛素检测结果的影响
对比发现,随着时间增加,胰岛素浓度逐渐降低,分离胶管中的胰岛素浓度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处理标本对胰岛素检测结果的影响( )
注:与普通血清管对比,P<0.05
2.2 溶血对胰岛素检测结果的影响( )
注:与0 g/L相比,P<0.05
3 讨论
胰岛素检测对临床中确定糖尿病分型与正确用药具有积极意义,其检测结果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糖尿病的早期诊断与临床治疗。检验过程中的多种因素可对检测结果准确性造成影响,例如标本的采集与保存方法、测定时间、测定方法、药物干扰、保存环境等。本研究中将61例血液标本分别置于普通血清管、血清分离管与分离胶管中,并分别于不同时间检测胰岛素浓度,结果显示,即时分离、第1h、4h三组胰岛素浓度无明显变化,而在第24h、48h后分离胶管中的胰岛素浓素明显高于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陈佑明[2]报道一致。这是因为分离胶能够及时分离血细胞与血清,使其两者间形成一道固有屏障,确保血清稳定,检测效果良好。分离胶具有一定触变性,密度处于血细胞与血清之间,当血液样本进行离心分离时,分离胶能够促使两者完全隔开,避免血细胞接触到血清,从而防止血细胞影响血清而导致分析误差。溶血可对胰岛素浓度造成严重影响,因红细胞中含有IDE,能够对胰岛素发挥降解作用,减低检测浓度[3]。本研究结果表明,溶血程度与胰岛素浓度降低程度呈正比,即溶血越厉害,胰岛素的浓度越低。而且室温下胰岛素浓度下降程度更加明显,提示低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IDE活性产生抑制,血液标本置于4℃的环境中能够最大程度的避免溶血干扰。因此,血液标本应当于低温环境中保存,尽可能的减轻溶血对胰岛素检测结果产生的影响。综上所述,为保证胰岛素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稳定性,血液标本采集后应当给予及早测定,若未能及时检测,应当使用分离胶管置于4℃环境中妥善保存,尽量避免发生溶血,最大程度的保证检测质量,为临床提供准确依据。
参考文献
[1] 江传慧,肖振州,陈秀,陈津.含分离胶的样本原管冻存血清的可行性初探[J].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12,29(12):268-269.
[2] 陈佑明,谭礼平,劳小斌.分离胶采血管与普通真空管对血液生化指标影响的差异性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21(04):135-136.
[3] 郭新胜,周位强.分离胶真空采血管在临床上的应用进展[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1,33(10):114-115.
【关键词】 不同标本处理方法 胰岛素 检测结果 影响
【中图分类号】 R44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6-0343-01
胰岛素能够有效调节机体糖分代谢,能否准确检测患者机体的胰岛素水平对糖尿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具有实际意义。分离胶可以及时隔离血细胞与血清,确保血清保持良好的纯净度,在临床检验中应用广泛。我院对2013年4月——2014年4月间检验科收集的61份血液标本分别采用不同的标本处理方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61例作为本次试验对象。男性33例,年龄范围:31~76岁,平均年龄(52.93±2.18)岁;糖尿病病程:2~11年,平均病程:(4.06±1.57)年;女性28例,年龄范围:32~77岁,平均年龄(53.16±2.85)岁;糖尿病病程:3~9年,平均病程:(4.17±1.85)年。分别采集每位患者的晨起空腹静脉血5ml,共61份,分为三组。所有患者病程、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应用罗氏 E601 化学发光仪及配套试剂,采血管选用浙江康是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供的分离胶与一次性真空采血管。将61份血液标本分为三组,分别采用分离胶管、普通血清管与血清分离管保存,每管5ml,进行3000r/min离心,持续10min,有效分离血清,并将其置于4℃的环境中保存待测。以化学发光仪于即时、第1、4、24、48h检测胰岛素的浓度,对比三组胰岛素变化情况。此外,选取10例患者的血液标本研究溶血现象对胰岛素检测结果的影响。抽取血液标本10例,分离出血清1ml置于试管中待测,然后以竹签搅拌剩余血液,促使红细胞发生破裂溶血。给予血清处理,得到溶血程度为1g/L与2g/L的溶血标本,置于4℃环境中待测,于即时、第1、2h检测胰岛素的浓度(mg/dl)[2]。
1.3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处理标本对胰岛素检测结果的影响
对比发现,随着时间增加,胰岛素浓度逐渐降低,分离胶管中的胰岛素浓度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处理标本对胰岛素检测结果的影响( )
注:与普通血清管对比,P<0.05
2.2 溶血对胰岛素检测结果的影响( )
注:与0 g/L相比,P<0.05
3 讨论
胰岛素检测对临床中确定糖尿病分型与正确用药具有积极意义,其检测结果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糖尿病的早期诊断与临床治疗。检验过程中的多种因素可对检测结果准确性造成影响,例如标本的采集与保存方法、测定时间、测定方法、药物干扰、保存环境等。本研究中将61例血液标本分别置于普通血清管、血清分离管与分离胶管中,并分别于不同时间检测胰岛素浓度,结果显示,即时分离、第1h、4h三组胰岛素浓度无明显变化,而在第24h、48h后分离胶管中的胰岛素浓素明显高于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陈佑明[2]报道一致。这是因为分离胶能够及时分离血细胞与血清,使其两者间形成一道固有屏障,确保血清稳定,检测效果良好。分离胶具有一定触变性,密度处于血细胞与血清之间,当血液样本进行离心分离时,分离胶能够促使两者完全隔开,避免血细胞接触到血清,从而防止血细胞影响血清而导致分析误差。溶血可对胰岛素浓度造成严重影响,因红细胞中含有IDE,能够对胰岛素发挥降解作用,减低检测浓度[3]。本研究结果表明,溶血程度与胰岛素浓度降低程度呈正比,即溶血越厉害,胰岛素的浓度越低。而且室温下胰岛素浓度下降程度更加明显,提示低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IDE活性产生抑制,血液标本置于4℃的环境中能够最大程度的避免溶血干扰。因此,血液标本应当于低温环境中保存,尽可能的减轻溶血对胰岛素检测结果产生的影响。综上所述,为保证胰岛素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稳定性,血液标本采集后应当给予及早测定,若未能及时检测,应当使用分离胶管置于4℃环境中妥善保存,尽量避免发生溶血,最大程度的保证检测质量,为临床提供准确依据。
参考文献
[1] 江传慧,肖振州,陈秀,陈津.含分离胶的样本原管冻存血清的可行性初探[J].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12,29(12):268-269.
[2] 陈佑明,谭礼平,劳小斌.分离胶采血管与普通真空管对血液生化指标影响的差异性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21(04):135-136.
[3] 郭新胜,周位强.分离胶真空采血管在临床上的应用进展[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1,33(10):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