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音乐欣赏课的互动教学探索

来源 :教育前沿·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you4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教育有着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音乐欣赏作为非音乐专业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主要是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去激发学生的美感,培养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有目的、有意识地去欣赏优美、高尚的音乐,可以使学生的心灵和情操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让学生接触世界优秀音乐作品,可以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开阔的胸襟;让学生了解民族传统音乐,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同时通过音乐教育,还将使学生增长知识,掌握基本的音乐技能,增强思维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
  
  音乐欣赏课程的实施问题
  
  首先,作为非音乐专业院校的普通的综合性高校,师资不足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师资相对不足是造成音乐欣赏课难以在普通高等院校普及的原因之一,很多院校只能将音乐欣赏作为一门具有人数限制的选修课程。对大学生进行音乐教育中,教师是关键。目前普通高校普遍存在音乐教师不足的现象,而艺术教育又特别受大学生欢迎,在大学生中想选修音乐欣赏课的人很多,有的高校每节课的听课人数达到三四百人。据2001年全国150多所高校调查显示,有近1/3院校艺术教育机构还不健全,有的高校虽然设有机构,但人数仅有1-2人,更有甚者,已有艺术教育机构的单位在机构调整中被撤销,一些有音乐系的高校情况相对好些,但也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直接阻碍了音乐教育的普及。
  其次,普通高等院校中,开设音乐欣赏课(含选修课)的课时很少,所占学分也是非常小的。大多数普通高校的音乐欣赏课只开设一个学期或者只开设人数有限制的选修课,一般只有30多个学时,占1-2个学分。这对音乐素质极度贫乏的大学生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缺乏音乐学习的连续性,很难达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音乐素质的基本要求,这也与当今强调素质教育的政策理念也极为不符。
  此外,在师资相对缺乏和课时较少的情况下,教学方法就显得尤其重要,但是目前很多开设音乐欣赏课的普通高校在实施音乐欣赏课中使用的教学方法却存在着认识和方法上的误区。大多数普通高校的音乐欣赏课程存在直接借用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强调作曲技术和音乐理论的讲解,这种专业音乐院校的欣赏方法显然并不符合普通高校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其表现为:第一,脱离了大学生的音乐知识的基本现状;第二,偏离了对普通高校大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目的,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通过音乐欣赏培养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通过音乐欣赏进行音乐文化传承,通过音乐欣赏提高大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的发展。欣赏音乐时,应该强调音乐形式、音乐风格中的时代特征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音乐欣赏实施互动教学的意义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互动过程,应该强调和体现教是主导、学是主体的原则。而音乐艺术的特点更是决定了,在教学中应让学生积极参加,使他们全身心地体验到音乐,感受到音乐,从而达到欣赏教学的目的,单纯地去听音乐并不能切实达到音乐欣赏教学的初衷。
  大学生音乐欣赏中合理使用互动教学模式将有效促进音乐教育目的的达成,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互动教学的设置既要符合教学的需要,又要适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要具有生动性和参与性。常用的学生互动有唱音乐作品的主题,谈联想,随进行曲原地踏步,听舞曲打节奏等。此外,还根据自己学生的特长,如表演舞蹈、演奏小提琴、钢琴等,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得到锻炼,又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美育的目的。
  
  音乐欣赏实施互动教学的措施
  
  大学生音乐教育的互动模式主要需要结合学校的教学目标和实际条件来设定,笔者就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音乐欣赏课实施互动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和总结,并提出了以下几种实施构思。
  
  1、通过多媒体教学培养互动教学的环境
  学生的自主参与是教学的活力之源。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趣味、交互的特点,与传统音乐欣赏课教学方式相比有着极大的优越性。它融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信息为一体,以强烈的真实感和直观表现,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渐成为学校音乐欣赏教学的主流手段。学生之间的自主交流,师生之间的自主交流,人机之间的信息交互,极大拓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2、积极引导学生相互交流欣赏体会,实施讨论式教学
  通过提问、提示或对话,引导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相互交流,体会心得,实施讨论式教学,在讨论切磋中,取长补短,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多方位、多环节、多层次的音乐审美探讨,在交流讨论中相互启发,丰富音乐审美感知,加深音乐审美认识。此方式侧重于启发性欣赏,多用于欣赏交流、探讨或辨析。因为音乐形象是活跃的、流动的,它可以运用最富有特色的声音来模拟现实中的声音,如钟声、马蹄声、松涛声、流水声等等,来表现人对现实的真实感受,还可以运用象征、比喻等方式将平静的湖水、蔚蓝的天空、巍峨的高山等现象化为带情感的声音表达出来。音乐对现实音响虽有模拟作用,但不是模拟艺术,也不是再现艺术,它虽有模仿作用,但在整个音乐的旋律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而目的是为了表现情感音乐中大多数旋律、音响所代表的含义,是不明确的、含蓄的,这需要我们在进一步讨论切磋中取长补短,从互动的探讨中获得感受与鉴赏。
  
  3、将音乐表演环节引入音乐欣赏的课堂
  把音乐表演环节引入课堂,也就是在音乐欣赏课堂中积极实施“音乐表演实践”的方法,学生和教师既是表演者,也是观众,依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在艺术实践中体会音乐艺术的丰富魅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在音乐欣赏课堂中引入表演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在每节课中固定一段大约15分钟的时间作为音乐表演环节,教师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表演内容,歌曲演唱、器乐演奏、舞蹈、音乐剧、戏曲、说唱艺术等形式不限,只要是内容健康的音乐作品都可以表演。然后观众们对“演员”的表演进行评论,各抒己见。教师可对大家的意见做归纳、总结,对音乐节目从表演形式的艺术特点、作品的音乐风格、表演水平等角度做较为专业的评述,以此加深学生对以上各方面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将音乐表演环节引入课堂是一种较为直接而且比较有效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明显感觉到该方法一经运用到实际教学,立即成为每节课的亮点,也是学生们最喜欢的环节,其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表演环节是理论结合实际的具体应用。在音乐表演的实践中,学生们必然要运用到许多课堂上学到的音乐专业知识。例如即使是简单的演唱一首家乡的民歌小调,也要涉及到记谱法,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音乐的地域风格,民族演唱方法,以及对音乐形象的把握能力等方面的知识内容。然而通过对音乐专业知识灵活、生动的实际应用,使同学们加深了理解和印象,增强了对音乐艺术的感悟力。
  第二、表演环节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有助于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音乐欣赏课引入表演的教学方法加强了教师对于组织课堂教学的凝聚力,在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中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其充分领悟到音乐艺术活跃、感性、富于创新的独特气质。
  21世纪的高等教育是全面的综合性教育,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应该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关注,在有限的师资和有限的授课时间的条件下,如何提高音乐教育尤其是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是值得广大音乐欣赏教学者思考的,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尤其是高校音乐欣赏的课堂教学中将显现出积极的意义,互动式教学的进一步实施和完善也必将有利于提高普通高等院校音乐美育尤其是音乐教育的实际效果。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