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分析研究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有效临床护理方法,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共70例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的护理方法,实验组患者使用改良后护理,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心律失常的纠正时间更快,为15.21±4.34h,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的焦虑程度低于对照组患者,为40.08±9.22分,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给予改良后护理有助于促进患者早期纠正心律失常,并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值得应用。
【关键词】 冠心病 慢性心律失常 室性心律失常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3-0007-01
心力衰竭为各种心脏疾病导致的心功能不全综合征。冠心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非常高,导致出现心力衰竭的比例也较高。而心力衰竭的患者多伴有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纤颤、心室颤动等[1],是器质性心脏病的严重并发症,严重的患者会出现死亡。为更好地研究分析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护理方法,我们进行了本次实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2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共70例为临床研究对象。使用计算机随机的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排除有精神疾病、精神病家族史、严重肝肾疾病,严重肺部疾病等。
对照组患者35例,包括男20例,女15例,年龄在56~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6.21±7.23岁;冠心病病史为3个月~6年,平均为3.66±1.02年;心力衰竭病史为1个月~2年,平均为1.03±0.56年;18例患者既往发生过心律失常。实验组患者35例,包括男22例,女13例,年龄在55~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6.37±7.09岁;冠心病病史为4个月~6年,平均为3.71±1.24年;心力衰竭病史为3个月~2年,平均为1.25±0.49年;17例患者既往发生过心律失常。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冠心病病史、心力衰竭病史等差异不明显,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为常规的护理,护士遵医嘱为患者提供各种药物,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根据患者病情给予卧床休息指導,给予口头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等。
实验组患者使用改良后的护理干预方法,包括:(1)加强卧床指导:患者患病后要采取卧床休息的方法。护士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卧床休息时间。例如有心绞痛的患者卧床时间要在发作停止后1天;有心肌梗死的患者要保证12小时制动;老年患者要适当增加休息的时间。在卧床前护士要告知患者卧床休息的必要性和意义,尤其强调没有护士和医生的允许避免下床活动,床上活动动作也要小心谨慎,在卧床指导中同时要对患者家属进行卧床指导,使其成为患者的督促人员,协助护士进行护理[2]。护士每日巡视过程中要与患者和患者家属沟通,了解患者卧床休息的情况,对表现较差的患者要给予强化的指导。(2)调整饮食:对所有患者给予低盐、低脂和高维生素的饮食。并注意个性化指导,如有水肿的患者要注意限制钠盐,对心肌梗死的患者要进食流食,老年患者少食多餐并联合腹部按摩。饮食指导中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且实验组我们对患者的既往饮食习惯进行了调查,从患者饮食习惯中选择合适的食物,并指出既往饮食不当之处,制定饮食处方。(3)完善心理护理:心律失常的患者一旦发生此症状,会出现不同严重程度的痛苦,部分患者还会有濒死感。因此护士要根据其病情严重程度提供心理干预,包括深呼吸的放松训练、冥想训练、叹气方法等,同时为患者播放轻松的音乐,每日半小时。在心理干预中,我们还充分地利用倾听的方法,让患者可以主动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对疾病的认识,在倾听后判断患者的实际心理状态,对有较为严重的焦虑和抑郁的患者要给予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动态评估患者的不良情绪好转程度。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包括心律失常的纠正时间,并使用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焦虑程度。焦虑调查使用焦虑自评量表,量表的满分为100分,评分在50分以上表示患者有焦虑的状态,评分60分以上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评分的结果越高,表示焦虑越严重。
1.4 数据处理
所有实验数据在实验结束后均准确地录入到SPSS19.0软件中进行数据处理,以95%作为可信区间。当p<0.05时,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焦虑程度和心律失常纠正时间为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对比方法为t检验。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心律失常的纠正时间更快,为15.21±4.34h,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的焦虑程度低于对照组患者,为40.08±9.22分,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律失常纠正时间和焦虑程度
3讨论
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给予改良护理的优势在于:首先,此方法能够让患者积极有效地遵医嘱,并愿意服从护士的叮嘱,绝对卧床休息,并积极地做饮食的调整,消除由于腹胀、便秘等影响。其次,改良护理方法中积极的心理护理,会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改善其不良的心理状态,减少紧张恐惧感,缓解由于不良情绪产生的影响。
从实验结果我们也可以看出,实验组患者的心律失常改善更好,患者的焦虑程度更快,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给予改良后护理有助于促进患者早期纠正心律失常,并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林晓华,杨平,杨倩云等.护理风险措施在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实施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09(13):14-15.
【关键词】 冠心病 慢性心律失常 室性心律失常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3-0007-01
心力衰竭为各种心脏疾病导致的心功能不全综合征。冠心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非常高,导致出现心力衰竭的比例也较高。而心力衰竭的患者多伴有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纤颤、心室颤动等[1],是器质性心脏病的严重并发症,严重的患者会出现死亡。为更好地研究分析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护理方法,我们进行了本次实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2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共70例为临床研究对象。使用计算机随机的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排除有精神疾病、精神病家族史、严重肝肾疾病,严重肺部疾病等。
对照组患者35例,包括男20例,女15例,年龄在56~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6.21±7.23岁;冠心病病史为3个月~6年,平均为3.66±1.02年;心力衰竭病史为1个月~2年,平均为1.03±0.56年;18例患者既往发生过心律失常。实验组患者35例,包括男22例,女13例,年龄在55~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6.37±7.09岁;冠心病病史为4个月~6年,平均为3.71±1.24年;心力衰竭病史为3个月~2年,平均为1.25±0.49年;17例患者既往发生过心律失常。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冠心病病史、心力衰竭病史等差异不明显,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为常规的护理,护士遵医嘱为患者提供各种药物,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根据患者病情给予卧床休息指導,给予口头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等。
实验组患者使用改良后的护理干预方法,包括:(1)加强卧床指导:患者患病后要采取卧床休息的方法。护士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卧床休息时间。例如有心绞痛的患者卧床时间要在发作停止后1天;有心肌梗死的患者要保证12小时制动;老年患者要适当增加休息的时间。在卧床前护士要告知患者卧床休息的必要性和意义,尤其强调没有护士和医生的允许避免下床活动,床上活动动作也要小心谨慎,在卧床指导中同时要对患者家属进行卧床指导,使其成为患者的督促人员,协助护士进行护理[2]。护士每日巡视过程中要与患者和患者家属沟通,了解患者卧床休息的情况,对表现较差的患者要给予强化的指导。(2)调整饮食:对所有患者给予低盐、低脂和高维生素的饮食。并注意个性化指导,如有水肿的患者要注意限制钠盐,对心肌梗死的患者要进食流食,老年患者少食多餐并联合腹部按摩。饮食指导中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且实验组我们对患者的既往饮食习惯进行了调查,从患者饮食习惯中选择合适的食物,并指出既往饮食不当之处,制定饮食处方。(3)完善心理护理:心律失常的患者一旦发生此症状,会出现不同严重程度的痛苦,部分患者还会有濒死感。因此护士要根据其病情严重程度提供心理干预,包括深呼吸的放松训练、冥想训练、叹气方法等,同时为患者播放轻松的音乐,每日半小时。在心理干预中,我们还充分地利用倾听的方法,让患者可以主动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对疾病的认识,在倾听后判断患者的实际心理状态,对有较为严重的焦虑和抑郁的患者要给予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动态评估患者的不良情绪好转程度。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包括心律失常的纠正时间,并使用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焦虑程度。焦虑调查使用焦虑自评量表,量表的满分为100分,评分在50分以上表示患者有焦虑的状态,评分60分以上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评分的结果越高,表示焦虑越严重。
1.4 数据处理
所有实验数据在实验结束后均准确地录入到SPSS19.0软件中进行数据处理,以95%作为可信区间。当p<0.05时,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焦虑程度和心律失常纠正时间为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对比方法为t检验。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心律失常的纠正时间更快,为15.21±4.34h,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的焦虑程度低于对照组患者,为40.08±9.22分,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律失常纠正时间和焦虑程度
3讨论
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给予改良护理的优势在于:首先,此方法能够让患者积极有效地遵医嘱,并愿意服从护士的叮嘱,绝对卧床休息,并积极地做饮食的调整,消除由于腹胀、便秘等影响。其次,改良护理方法中积极的心理护理,会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改善其不良的心理状态,减少紧张恐惧感,缓解由于不良情绪产生的影响。
从实验结果我们也可以看出,实验组患者的心律失常改善更好,患者的焦虑程度更快,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给予改良后护理有助于促进患者早期纠正心律失常,并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林晓华,杨平,杨倩云等.护理风险措施在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实施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09(13):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