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教学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player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毕竟是以语言阅读为主体,其他都是次要的。语言的魅力就在语言阅读本身,这也是语文教材编选中充分考虑和体现的方面。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媒体,它有时候是只可“意会”的,如果在教学中过分强化声音、图像等媒体的作用,有可能冲击语文教育的本体,因此,在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不能“以机代人”“以机代教”,忽视语文教学的个性,因此,认识“辅助”含义,分清主次,计算机辅助教学才能恰到好处。
   下面就阅读教学而言,谈谈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辅助作用。
   一、形象导入新课,激起学生阅读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都明白孔圣人的教导,知道兴趣是一切工作成功的先决条件。所谓“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成功阅读,我们都想一节课的开头就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计算机尚未进入语文教学之前,我们也曾为如何精心导入而费了不少精力,虽有一定的效果,可总是事倍功半。教育学告诉我们,在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如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抽象思维能力不比较弱,对抽象的道理不易理解。初中的学生,抽象思维已有很大的发展,但经常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作支持。高中生抽象的思维居于主要的地位,能进行理论的推断,富有远大的理想,关怀未来的职业。在教育工作中,就必须从教育的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在导入新课这一教学环节上,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计一些形象的,更易于初中学生理解的多媒体片断,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不妨先把课文的结尾制作成一个动画:一个赤身裸体,头戴皇冠的皇帝,身后是手中托着空气的内臣和一群大臣,摆着一副骄傲的神气在举行游行大典。两旁街道上,窗户上都是围观的老百姓。蓦地,响起一个小孩子天真的声音——可是他什么也没有穿呀!屏幕上显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场面呢?请看《皇帝的新装》。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增,这堂课的阅读,岂有不成功之理。
   二、重现时代背景,引起学生阅读情感
   纵观浙江省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本,其中的大部分文章内容反映的是现当代时期的事情,更不乏解放以前的事情,如冰心所作的《小桔灯》,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等等,距今已有五十多年;还有一些涉及国外的作品,如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等等。语文学科更多的是需要借助情感的传递来完成教学工作的。可对于现在的学生而言,五十多年前的社会环境,中西方社会的差异不是光凭就一般的口头介绍所能解决得了的,更不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而这时候,如果能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当时的时代背景重现出来,定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情感,完成本次的教学工作。如在教学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时,用多媒体技术先展示出抗日战争胜利后,美蒋内外勾结,国民党一方面撕毁政协决议,派兵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另一方面在国统区里派出大批特务采取暗杀手段的真实情景,配以沉痛的声音,解说李公朴被暗杀的事实,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出心中的悲愤之情,同时也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当时闻一多面临的险境。再展示出在云南大学召开的追悼会现场,李公朴先生夫人血泪控诉时,混入会场的国民党特务分子毫无顾忌地说笑取闹扰乱会场的情景,此时每一个学生都会跟当年的闻一多一样,拍案而起。带着这样的情感去阅读这《最后一次讲演》,还能不成功么?
   三、实施迁移训练,巩固学生阅读效果
   “教”是为了“不教”,这已是目前教育界形成的一个共识。而“不教”的前提是学生要把教师所“教”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课堂上适时地进行迁移训练,巩固学生的阅读效果。如教学议论文,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已初步理解议论文的格式相对比较简单,它要求有论点、论据、论证等过程。而论点提出的位置基本上又可以归纳为:段首、段中、段尾,或自己综合归纳。那么我们就可以找相应的若干语段,它们的论点分别在段首、段中、段尾,或让读者自己综合归纳,给学生进行迁移训练。 传统的幻灯机和小黑板也许也可解决这一环节,但视觉清晰度上比不上投影仪的效果,课前的准备工作效率高不过电脑的录入,而且教学氛围单调沉闷。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在出示语段的同时,若能配以相应的轻音乐,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我相信,在巩固本次阅读教学效果的同时还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
其他文献
在推进教育不断发展的探索和实践中,学校和教师应该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只有具备多方面、多层次因素的和谐,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目标定位的和谐   教师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及语文能力。语文教学的定位主要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着力于学生学习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的自我培养,着力于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创造精神、合作意识的自我培养,使学生成为独
期刊
教师被人们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首先要塑造自己的灵魂。教师教育学生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而身教重于言教,所以教师必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应具有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下面,谈谈师德师风失范的原因和建立健全师德师风管理制度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师德师风失范的原因   1、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事业的不断进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质
期刊
语文教学必然要紧密结合我们的生活,认真观照我们的生活。我从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包括兼做一名班主任的过程中,把“语文”的内涵扩大,用“文学”、“文化”的概念来指导学生,使他们从“大语文”之中更多更好地体会生活、领悟人生,从而发挥语文教学能给学生带来的最大益处。   一、 转变观念是语文学习生活化的关键   传统语文教学是从外部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严重割裂了语文学习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只是惟教本
期刊
中华名族历史悠久,有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都是古代人民辛勤创造的宝贵财富,是祖先们的聪明和智慧的结晶。对联就是其中独具风格的一种艺术,是祖国文化艺术园中的一朵奇葩。它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素为人们喜闻乐见。    一、对联的起源   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二、对联的特点
期刊
一、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   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
期刊
审美情趣的培养是对学生审美感受力、审美想象力、审美理解力和审美创造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从汉字入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首先,英语是表音的文字,而汉语不仅表音,还有表形、表义(合为表意)的功能。汉字的表意性是汉字的基本特征。就汉字的形体构造而言有“六
期刊
一、科学性   所谓科学性,是指在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保证正确和准确,对某一知识点,对某一问题的分析要完整、严密,所教内容准确无误,不能似是而非、含糊其词。教学中所讲的某一知识点,某一问题都要讲清讲准,得出的每一个结论都要准确,每一句话的表述都要严谨,富有逻辑性,包括每一个字词的读音或书写,都要读的准确、规范。   二、生动性   语文教学内容一般都比较丰富,如果教师照本宣科,语言呆板
期刊
课外阅读是中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对课内语文教学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首次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具体的量的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初中学生)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与我国相类似,世界上的许多国家也对母语的课外学习提出了明确要求。日本1989年颁布的国语《学习指导要领》关于
期刊
一、评估机制期待完善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地课改风起云涌,大有要把传统的教学一革到底的决心。然而不管怎样,各地年终的教学评价,几乎还是大同小异的,那就是分数。目前,在教育工作中强调:“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是评价我们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这是无可厚非的,而有人提出“一俊遮百丑”理论:这“一俊”就是教学质量,意思是只要教学质量提高上去了,其他综合教育稍有不足也将被教学质量这一耀眼的光
期刊
阅读是什么?阅读是一种演变的境界,拾级而上直达人类真理的殿堂;是一种想象的空间,阅读需要一种精神高度。    《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已经明确关注这种高层次的阅读需要: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比较丰富的知识积累;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新课标”同时还要求,语文阅读活动要让学生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