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当代教育的启示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pss_ea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柏拉图是西方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理想国》作为他的代表作之一,内容广博丰富,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至今仍然璀璨生辉,为人所熟知。尤其是其中富含大量的教育思想,譬如:儿童教育、公民教育、终身教育等,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阐述了柏拉图的生平以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并基于对《理想国》一书文本的解读,以培养护卫者和哲学家作为阐释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切入点,探讨了柏拉图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柏拉图;哲学家;理想国
  一、柏拉图及其所处时代背景简介
  柏拉图出生于希腊雅典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父辈都在政府中担任职务,他们为柏拉图提供了那个时代最理想的教育环境,充裕的财富和闲暇伴随了他的一生。柏拉图自青年时期起,就决心献身政治,然而,现实的残酷打击逼得他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通过著作来研究治国的学问,《理想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过柏拉图的长期酝酿和思考写成的。
  柏拉图所处的时代,正是雅典走向衰落的时期。在这之前,希波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雅典繁荣的基础。雅典的强盛促进了它在文化和艺术上的繁荣,数学、自然科学、哲学在雅典也得以发展,民主政治自梭伦改革后也得以确立……然而这种全盛局面到柏拉图时代已经衰落了,其导火线就是希腊内战,即伯罗奔尼撒战争。战败后,随之而来的是雅典经济上不可避免的没落和在希腊的政治领导地位衰落。另外,雅典的民主制度也遭到挑战,社会伦理道德观念也逐渐败坏。“民主政治的衰落、道德的普遍沦丧,要求人们进一步深入探讨摆脱社会危机的途径,探索新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寻求新的政治体制和治国方略。”正是在这个时候,柏拉图的壮年时期,怀着极大责任感和正义感的他渴望建立一个正义、理想的城邦,城邦里的人民都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而培养出来的哲学家也能够胜任统治者的角色,管理好国家。
  二、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是立足于国家并把教育和国家密切联结在一起的,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指向培养城邦的护卫者和国家的统治者(即真正的哲学家)这两种人才,以便让教育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服务,实现他对理想城邦和美好社会制度的愿景。培养护卫者和统治者是一脉相承的,是人接受教育的两个阶段,两者只是在侧重的人生阶段和能力品质所要达到的高度上有较大区别。护卫者主要针对的是青年,侧重于一个人前半生的教育和培养,培养护卫者也是在为后续培养哲学家做准备,而哲学家是从出类拔萃的护卫者中产生的,因此,哲学家的培养主要是面向有一定阅历和经验的成年人。当一个人在护卫者阶段得到了良好的熏陶和培养,他才能以更加理性的心态和更完善的自我去接受哲学家阶段的教育。
  (一)护卫者的培养
  1.儿童时期的教育
  护卫者在儿童时期的教育从讲故事开始,柏拉图对儿童接受到的故事内容进行了严格的限定。他认为:我们绝不应该放任儿童听不相干的故事,丑恶的假故事应对儿童闭口不谈。因为“年轻人分辨不出什么是寓言,什么不是寓言。先入为主,早年接受的见解总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更改的”。显然,我们希望儿童能够从小具备崇高的美德,成为善良的人,儿童从小耳濡目染的就应是最优美高尚的故事,因此,故事的内容也应是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有助于培养他们勇敢、节制、大度等优良品质的。对儿童的教育包含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文学来陶冶心灵。在儿童接受音乐和体操的教育过程中,只有爱智和激情这两部分相互配合才能达到和谐。“那么如果有一个人,在心灵里有内在的精神状态的美,在有形的体态举止上也有同一种的与之相应的调和的美。”因此,在柏拉图看来,应将音乐和体操两者如琴瑟和鸣一般配合起来,从小对儿童进行教育与培养,从而帮助他们形成最为完善和高尚的品格,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2.勇敢品质的塑造
  作为一个护卫者的备选人,他必须拥有勇敢的品质。凡是说起一个国家懦弱或勇敢的人,我们最先想到的代表人物就是为了保卫国家而上战场的那些护卫者,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护卫者勇敢与否,是衡量一个国家勇敢与否的重要标志。只有在战场上勇往直前、所向披靡,才能够把敌人击退、保卫国家。勇敢是一种对信念的坚守,是一种即使恐惧笼罩全身,也绝不退缩的坚毅精神,它存在于人的灵魂中的激情部分。如果一个人的激情无论在快乐还是苦恼中,都能够保持不忘理智所教给的关于什么应当惧怕什么不应当惧怕的信条,那么我们就因他的激情部分而称每个这样的人为勇敢的人。
  (二)哲学家的产生
  哲学家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设想的教育培养的最终目标,一位真正的哲学家,既掌握知识、富有智慧,又经受得住实践的考验,能够有效地管理城邦和社会事务,将聪明才智与政治权力完美地结合起来,给予他统治下的人民幸福美满的生活。
  1.哲学家的天赋与智慧
  “一个人如果不是天赋具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尔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他是不能很好地从事哲学学习的。”这是柏拉图对哲学家的天性要求,在这些天赋中,笔者认为,天生热爱学习、爱好智慧、追求真理才是最关键最根本的,也是最终成为哲学家的天赋中最重要的品质和必备条件。对智慧本身有真正的热爱,发自内心地渴望学习知识,从小起就一直追求全部真理,专心致志于每样事物的存在本身的人才是柏拉图所说的“爱智者”,才可能成为一位真正的哲学家。而“那些只看到许许多多美的东西,许许多多正义的东西的人,虽然有人指导,他们也始终不能看到美本身、正义本身等等。关于他们我们要说,他们对一切都只能有意见,对于那些他们具有意见的东西谈不上有所知”。上述描写的这一类人就只能被称为“爱意见者”,而不能被称为“爱智者”。
  2.哲学家的后天培养
  当然,如果没有后天的教育与培养,智慧再多、天赋再高也是没有用的。因此,柏拉图将哲学家从出生到死亡的每个阶段应学习的内容都做了详细的规划。在他们还是孩子的时候,用做游戏的方式将算学、几何、天文以及一切预备性科目(除了辩证法)教给他们,在采取必要措施保证他们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让他们从小就去实地见习战争,感受战场上的腥风血雨。经过两三年的体育训练之后,“从二十岁起,被挑选出来的那些青年将得到比别人更多的榮誉,他们将被要求把以前小时候学习的各种课程内容加以综合,研究它们相互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和事物本质的关系”。这个学习的过程是检验他们有无辩证法天赋最关键的试金石,也是对哲学家的第二次挑选。若他们能在联系、全面、整体中看待事物,他们就被认定为是合格的辩证者。通过这一关的考验后,他们将用五年的时间系统学习辩证法,之后还要下到地洞里去指挥战争或者干公务,在实际操练中接受考验,这个过程长达十五年。到了五十岁以后,在实际工作和知识学习的各个方面都能以优秀成绩通过考试的人将接受最后的考验,通过了最后的考验他们就能够登上哲学家的宝座。   三、对我国当代教育的启示
  (一)关注身心健康,促进全面发展
  柏拉图在谈及护卫者的教育时,涉及到音乐、文学、体育多个方面,他非常重视音乐和体育对儿童身心发展产生的正面作用。音乐是上天赐予耳朵最棒的礼物,能够陶冶情操、洗礼心灵,给予学生曼妙的聽觉享受,激发学生对歌曲的兴趣。上音乐课可以提升学生的音乐修养和审美能力,在这快节奏的时代能让孩子在音乐中静下来、慢下来,从音乐中得到放松和慰藉,感受音乐的魅力。体育课能使学生的身体得到最基本的锻炼,有助于促进他们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发展,不断增强体质和免疫力。长此以往,还能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各种方法,养成经常锻炼的良好习惯。通常而言,绝大多数学生相对于语文、数学、英语等所谓的重点科目,更喜欢如:音乐、体育这样的“非重点”科目。因为学生在上音乐、体育课时比较轻松愉快、自由活跃,相对于那些重点科目,这类科目不需要他们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只要投入其中,就能获得身心上或多或少的满足,何乐而不为呢?而正是这样所谓的“非重点”科目,恰恰最能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我国近年来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强调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五种素质的全面发展,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然而在现实中的实践效果欠佳,应试教育依然盛行。在中小学,音乐课和体育课的课时少不说,还常常出现被其他科目的老师占用的现象。既然安排了这两门课就应该使学生充分享受上这两门课的权利,把音乐课和体育课还给学生,而不是让“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只是一句空喊的教育口号。如果连最基本的音乐课、体育课都无法保证,关注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又体现在何处?
  (二)加强公民教育,面向全体国民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是为国家、为政治服务的。教育是建立理想国秩序的工具,因此教育的内容必须要符合国家的统治。在当代社会,教育同样是为国家、为政治服务的,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应加强公民教育,培养公民意识,在提高公民素质的同时维持国家的政治秩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一位合格的公民应具备权责意识、道德意识、健康的心理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科学素养等。例如:科学素养的培养,应从重视孩子的问题、培养他的好奇心做起,和孩子一起去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结论和答案。在教育对象上,柏拉图的公民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只针对少数人的贵族教育,奴隶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只有护卫者和哲学家可以接受教育。对比我国东周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显然后者更符合当代教育的趋势和需要。如今提倡教育公平,具体可分为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对于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公平,我们很难去把控,至于教育起点的公平,则首先应该体现在接受教育的权利方面人人平等,即每个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孔子的学生中就有各个阶层的人,所以他主张“有教无类”。公民教育也应是面向全体民众的教育,当全体国民都接受了相对良好的基础教育时,公民教育的开展也会事半功倍、顺风顺水。
  (三)培养学习理念,提倡终身教育
  从算数几何到辩证法,从系统的知识学习到长时段的实践操练,柏拉图对哲学家一生的教育规划直观地体现了他的终身教育思想,传达了不断学习的理念。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教育不仅仅是青少年的教育,而应该是涵盖人的一生的教育,并非局限于学校教育。当前,终身教育思想已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的许多国家所接受,成为一种有国际影响的教育思潮。在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信息大爆炸的今天,我们应本着“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和精神,紧跟时代步伐,将终身学习付诸实践。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如果不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学习新的技能,很容易会因为无法满足社会要求而被社会所抛弃。我国也应该尽快建立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三者充分结合起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为实现人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斌贤,褚洪启.西方教育思想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2][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3]王莹章.柏拉图《理想国》新探[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2(1)
  [4]冯文全.柏拉图《理想国》中教育思想的现实价值[J].教育探索,2016(5)
其他文献
【摘 要】英语写作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发展学生语言组织运用能力的有效路径,在提高学生写作素养方面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而学生的写作质量不容乐观始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为了彻底改变不良的英语写作教学现状,教师需要探索符合学生学习规律和语言能力锻炼特征的方法。以读促写教学策略是一种新型教育法,要求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阅读是语言输入的过程,可以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写作是语言输出的过程,能够让
期刊
【摘 要】语料库是现存于语言表达运用素材中且是实际使用中真实出现过的语言材料,需要学习者予以分析和处理。依据英语阅读的特征,从语料库的角度探析其变化和运用,定能利于学生开阔认知视野和思维。探讨语料库的运用对活化英语阅读教学和过程,能够起到一定的内化促进作用。  【关键词】语料库;高中英语;阅读;资源  语料库是一种语言表达资源,是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重要物质载体。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主要有三个方面
期刊
【摘 要】以《钱塘湖春行》的教学为例,从把握知识与能力的宽度,引导学生建构与运用语言;把握过程与方法的深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把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温度,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与人文底蕴三个方面,就核心素养下如何把握古诗词教学的三个维度作初步探讨。  【关键词】钱塘湖春行;三个维度;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
期刊
【摘 要】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我们开展以素养培育为导向的史料研习活动,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辨析、解读和运用,从而使学生掌握“史料实证”的治史方法,形成实证意识和实证精神,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期刊
【摘 要】核心素养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孕育出来的(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进行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综合性品质。在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就表现在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在《文艺复兴》这一课的教授中,我对学生进行
期刊
【摘 要】学科素养是历史教学中需要培养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教师可从平时的课堂教学着手,结合五大“核心素养”,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逐步落实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历史教学;落实;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相较传统的三维目标,核心素养是对三维目标的继承与超越,并对三维目标进行了提炼、整合与升华。若要在历史教学中培
期刊
【摘 要】《历史与社会》课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文史不分家,在教学上将语文学科的相关素材融入课堂,会增加课程的趣味性,从而会有效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关键词】整合;历史;文学  新课改下的《历史社会课》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一盘美味的杂烩。我们常说“文史不分家”“史地不分家”“政史不分家”,说的也是这个道理。知识之间的联系不一定以学科分类,因为知识之间有隐性联系,新课改下《
期刊
【摘 要】在新一轮教改中,如何在教学中落实“人地协调观”培养已成为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的新任务。本文以“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为例,以教学设计的形式探讨在地理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关键词】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  教育部2014年4月正式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新修订的地理课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讲述一个新手班主任的成长历程,以此揭示班主任的工作不仅是要管理好班级,更是一个班级的精神支柱。  【关键词】上路;围困;求救;阳光妈妈;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锻炼;打成一片;建立自信;灵魂人物  一个人如果没有信仰,就如同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找不到落脚点,也丰满不起来。一个班集体如果没有精神和信仰,就如同一盘散沙,找不到凝聚力,也就团结不起来,强大不起来。然而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怎么
期刊
【摘 要】部编《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对初中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专设课程。相对于《思想品德》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理念有了较大的区别和提升。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借鉴相关理论,意图用“诚”“明”之意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理念进行一番思考。  【关键词】诚;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一、诚至金开,润物无声  所谓“诚”,意即“诚心”,也就是要做到诚心所到,感动天地,触及灵魂,涵养价值。《道德与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