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体脉,浙闽风情赏苍南吹打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feng_19860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集锦头通”——苍南吹打乐中最具特色的一种吹打艺术,本文将从其曲调来源、乐器组合、表演形式、艺术特色分析、传承保护等方面对其进行叙述。
  关键词:苍南吹打乐 昆曲 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J6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3-0163-02
  “六山一水三分田”形容的便是地处浙闽交接的苍南。随着历史的进展,“鼓吹乐”流传至民间并发展开来,流传至苍南的吹打乐吸收了昆曲的音乐特色,形成了具有苍南特色的吹打乐,即“苍南吹打乐”。“吹打乐”流传至苍南吸收了当地的人文特色,由此造就了颇具苍南特色的吹打乐——“集锦头通”。本文将从其曲调来源、乐器组合、表演形式、艺术特色分析、传承保护等方面展开叙述。
  一、“集锦头通”概念厘定
  “集锦头通”作为苍南民间保存较完整的八套头通套曲之一,对于它的起源却没有确切的文字史料可查询,民间对于其的起源各执一说。首先是徐兆格在平阳民间音乐史《平阳艺咏》中所提出的观点,他认为“集锦头通”产生于清乾隆年间(1736-1750),在戏开演前昆剧班子的乐师们,为了使自己的戏剧区别于其他并别出心裁地以笛子为主奏乐器,辅之以拉弦乐器,相间使用打击类乐器由此将昆曲中最优雅而抒情的曲段连缀起来,当时的人们就称其为“集锦”,“集锦头通”便由此而生。①“儿童唇吻叶宫商,学得昆山和弋阳”。②这句是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贡生张綦毋对当时平阳境内兴办昆曲班场面的描绘,也反映了当时昆曲艺术的流行也支撑了自己的观点和验证“集锦头通”的起源与“昆曲”的渊源。
  其次,第二种观点便是来自《集锦头通(原昆剧唱腔曲)》序中民间著名鼓师。杰出的民间吹打班领军人物杨大伦所刻印的的一段文字:“集锦头通”约有300年历史,这是根据我师父林阿云所说‘我师父陈明荣曾说过“集锦头通”已有200多年历史了’”。③杨大伦,平阳县凤凰巢乡人,后定居苍南县县局乡官桥村。曾在和调、昆曲、京剧等多个班社与剧团任司鼓。
  综上,这两种对于“集锦头通”的起源的说法,由于没有实际的史书记载和相关实例证明,缺乏了理论依据,其中也许也存在民间艺人对于其手艺的历史悠久的夸大,因而不能全盘的接受肯定。在《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浙江卷(温州本)》第一册中这样记载着:“永嘉昆曲班杜‘同福’,于1857 年农历正月初一,在温州市区的麻行杨府殿演出《摘桂记》,演出前先开锣吹打,配以管弦,所奏音乐多半为昆曲曲牌……”。④这究竟是不是我们所想的“集锦头通”呢?无以考证,但是笔者猜测“集锦头通”兴许在当时就形成发展起来了。至于观点的确切与否仍需专家前辈的批评指正。
  二、“集锦头通”的特色
  (一)曲调来源
  关于“头通”的起源具体时间我们虽然没有具体的史料依据,但是“头通”的曲调来源于温州的曲艺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元明时期南戏艺术广为流行,南戏唱腔也流行于江苏昆山一带的民间。“昆山腔”于明代传入温州地区,并在明末清初温州戏班吸取“昆山腔”的板式特色与唱腔,且在当时主要演唱“昆山腔”。随后乱弹腔也传入温州,使得当时温州的戏班主要兼唱“高腔”、昆腔、“乱弹腔”。直至清代中期,温州职业戏班大规模的出现,并且吸收了徽调、滩簧和时调。此时演唱昆腔、高腔者渐少,主要以乱弹腔为主,随后便形成具有温州地方特色的“温州乱弹”也被称为“瓯剧”。⑤在瓯剧开演前与其他戏剧开场一样也要演奏“头通”以热闹气氛招揽在田间忙碌的听众知道好戏即将开演。瓯剧的“头通”分为“丝竹曲”和“唢呐曲”两种形式。较为有名的三大瓯剧“头通”分别为:《集锦头通》《西皮头通》《一封书》,其中《集锦头通》名气最大、表现力最强、流传最广。
  “集锦头通”分为八个部分,分别为:《七声号》《想当初》《吾阵向东》《莫不是》《梵王宫》《佛前灯》《风吹荷叶煞》《尾声》。这些曲牌除了《七声号》之外均是有自己独有的出处。“集锦头通”的套曲结构上可以看出,可以说是完全继承了昆曲套曲的组合方法。或者说“集锦头通”是从昆曲流传下来的最完整的一份文化遗产,也是浙南民间吹打班的必学音乐,在浙南地区被后人誉为“诸乐之尊”。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历史价值。
  (二)曲调分析
  “集锦头通”的主要演奏乐器是以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吹奏乐器主要有笛子、长号、唢呐、笙等,打击乐器则有锣、鼓、钹、木鱼等。因着乐器的需要还会加入拉链乐器主要以大胡、中胡、革胡、板胡、二胡、三弦、琵琶、中阮、月琴、等弦乐器为主。
  在曲调上,通过模仿创造音色已达再现剧中场景为目的,“集锦头通”艺人熟练掌握并支配乐器且将其别出心裁的组合运用起來,将剧情表达的场景和生活描绘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作为引子的“七声号”运用C调式,在每声号之前都由吹奏乐器吹出“do”“sol”这两个长音,富于号召性。其后紧接锣鼓声,每一声号后面接的锣鼓一次比一次的热烈,为人营造一种热闹的气氛。
  第二部分“想当初”为小工调(1=D)以笛子作为主奏乐器,配以板胡、二胡、三弦、琵琶、月琴、阮、汤锣、响铃、鼓板等乐器。在节奏上以散板为主,有时艺人会根据节奏和乐思的发展变换速度但都会控制在中速内,其主要描绘的场景便是“楚汉相争”之时的场景。
  紧接于“想当初”的剧情的“吾阵向东”在此为观众继续演绎“楚汉相争”的故事。其主要调式为宫调式,节奏为:散—中—快—中,随着剧情发展的需要,通过添加锣鼓等打击乐器,以营造激烈战争的场景和战马奔腾的场景。
  第四部分“莫不是”和第五部分“梵王宫”在调式上都使用正宫调式。旋律抒情婉转,其描写的内容是陈妙常与潘必正的爱情故事,以柔情婉转的旋律表达了女主人公陈妙常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但是在“梵王宫”的打击乐上增添了牛皮鼓,在音乐感觉上与第四部分做了区别。
  第六部分“佛前灯”和第七部分“风吹荷叶煞”均为正宫调式,速度上由慢至快,以此描绘年轻尼姑为追求自由而冲破佛门戒律的强烈愿望。在乐曲的后半部分气氛逐渐热烈起来与第一部分“七声号”形成呼应。   第八部分“尾声”出自古时南戏乐段的结尾,为舞台戏曲表演的常见结尾。在此部分主要使用正宫调和E羽调式进行演奏。情绪舒缓柔和,以此预示着好戏即将开演。
  三、“集锦头通”的传承保护
  古往今来,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与人们审美诉求的提高,导致传统的民间曲艺被人们逐渐的遗忘与忽略。随着“厚养薄葬”的口号的提出,原先用于葬礼的吹打班因此也減少了使用,吹奏“集锦头通”的吹打班也越来越少。目前所查到的主要有四代传承人:陈明荣、林阿云、杨大伦、高福玉,也已经相近离世。由此可见“集锦头通”濒临失传,落实抢救和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首先在学校方面,请头通艺术进校园,邀请头通艺人进入校园展演并开办“集锦头通”兴趣班的形式为学生讲解并演示“集锦头通”以此鼓励学生对其进行学习。
  其次在文化部门方面,加强对“集锦头通”的宣传,引起当地人民对于其的重视。可对原始“头通”进行创新并组织下乡演出,就像对一间旧房子进行再次的翻新粉刷,如此一来在传承保护上并会有一定的成效。
  最后,可将“集锦头通”艺术与苍南的旅游文化相结合。不但为当地经济开发划开崭新的一面,而且也有助于“集锦头通”的传播。将“集锦头通”与旅游相结合,以玉苍山的旅游开发为例。将“集锦头通”应用到玉苍山的门面,当有游客进入园区的时候,头通艺人可以在一边演奏头通。将苍南的文化艺术在迎宾的时候就让游客体会到。相信“集锦头通”这项民间传统音乐文化必然会重燃振兴的火花。
  四、结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需要、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人类心理和生理上的需求,“集锦头通”艺人不再随处可见,人们渐渐的遗忘了那曾经雅儒共赏,妇孺皆宜的民间艺术——“集锦头通”。至于它的传承发展时间至少也有百年的历史了,无论在什么时期,它的演出形式和内容的变化,都体现着每一代民间艺人的心血和艺术摸索的成果。在“集锦头通”这项非遗艺术的传承方面应当将时代的精神和老百姓的审美诉求放在首位。相信在文化部门和专业高效的联合下,对非遗艺术进行创新改革,我们这兴起的新一辈将会对“集锦头通”艺术再次产生兴趣,以此达到保护传承的目的。
  注释:
  ①徐兆格,余德江:《平阳艺脉》,平阳:平阳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内部印刷,2007年版。
  ②黄光撰,马允伦:《黄光集》,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③杨大伦:《集锦头通(原昆剧唱腔曲)》,1970 刻印本。
  ④李子敏等:《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浙江卷·温州本·永嘉昆曲音乐集成》,温州:温州市文化局,2008年版。
  ⑤叶大兵:《瓯剧史研究》,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版。 参考文献:
  [1]杨大伦.“集锦头通”(原昆剧唱腔曲)[M].1970刻印本.
  [2]孙继南,周柱铨主编,王玉成等编著.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3]萧耘春选辑.苍南诗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4]赵雷.温州民间锣鼓吹打套曲“集锦头通”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1,(02):66-75.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时代发展,当代课堂音乐教育愈发重视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积极构建高效课堂,这是对教师个人素质的极大考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在课前应有充分的预设,这样才可能在课堂中产生有效的生成,如果在实际教学中出现突发状况教师也要能够及时应变,灵活应对,往往还可以利用意外的生成而产生預料之外的精彩课堂。  关键词:精心预设 动态生成 随机应变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李可染先生作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他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出发,牢牢把握“笔墨”这一根基,将西方绘画理论和技艺与其融会贯通,使得西画技法融入传统笔墨造型,为中国传统水墨画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这对于中国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李可染 笔墨 转变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3-0053-02  自中国最早出现水墨画至今,中国
期刊
摘要:识读乐谱是表现音乐的一种工具和手段,是中小学音乐知识技能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识谱的枯燥又成了让教师们头痛,让学生们很难提起兴趣的老大难问题。笔者从充分聆听、强化听觉体验;善用肢体、体验美的旋律;巧用图谱、比划美的旋律;活用比较、记忆美的旋律;运用乐器、再现美的旋律这五方面着手,将识读乐谱的学习融入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之中,让识谱教学与音乐审美相融合,在生动有趣的音乐实践活动中不仅掌握音乐知识
期刊
摘要:田野工作是民族音乐学最基本最重要的研究方法,本文讨论了田野工作方法的基础理论,并结合上海大学音乐学院的在此方面的教学实践,探讨其理念在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方面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田野工作 整体性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3-0177-02  一、田野工作方法的基础理论  “田野工作”(fie
期刊
摘要:当下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规模正逐步扩大,王侯将相,江山美人,各种类型、各种风格的历史题材电视剧粉墨登场,大有星火燎原之势。但是,随着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剧集变得冗长肤浅,甚至出现了亵渎历史、恶搞人物的情况,令人大跌眼镜。本文通过对《琅琊榜》这部优秀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解读,从新历史主义的视角思考了当下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发展方向为何,提出了如何彰显传统文化底蕴方面的建议,旨在为当下历史题材电视剧
期刊
摘要:南盘江属珠江水域西江水系,流经云南(曲靖、开远、罗平等)、贵州(望谟、册亨、安龙、兴义等)和广西(西林、隆林)三省(自治区)。本文以贵州省黔西南州境内南盘江流域的布依族民歌为例,解析其文化艺术特征、发展现状,阐述其文化内涵及所承载的社会功能,探索相应的传承与保护的方法和路径。  关键词:黔西南州布依族 民歌 传承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
期刊
摘要:艺术实践是音乐教学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艺术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论联系实践,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强化学习效果。音乐专业要求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综合能力,郑州大学音乐学院作为综合大学的音乐学院,在教学过程中也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此以郑州大学音乐学院为例浅析艺术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艺术实践 郑州大学音乐学院 探索 思考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电影《夜宴》是由冯小刚执导的一部优秀作品,电影配乐是由谭盾亲自操刀,继《卧虎藏龙》后谭盾再次展示了其独特的音乐才华。随着大银幕时代的到来,电影制片技术的愈发醇熟,音乐的表现方式更趋多元化。“在音乐人类学家的眼里,音乐无疑是最具有直感性的符号”。电影《夜宴》正是运用了这一因素,把音乐与特定时期的人类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致使历史、音乐、文化、人性在这部电影中高度的融合,尤其是《越人歌》男女声两
期刊
摘要:格拉纳多斯是19世纪至20世纪西班牙本土的著名钢琴家及作曲家,他所创作的钢琴组曲《戈雅之画》标志着西班牙民族乐派崛起与发展,使整个西班牙钢琴文献熠熠生辉。本文通过介绍本组曲不同演奏版本的风格特点,着重分析对作品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格拉纳多斯 《戈雅之画》 比较分析 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8-0004-02  一、生命奏
期刊
摘要:文化的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戏曲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黨和国家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各种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戏曲艺术取得了似乎“可观”的成绩,但我们仍需注意到繁荣背后的问题。戏曲艺术的自信源于我们的自醒,自醒的基础是我们对待戏曲艺术的自知,戏曲是众多具体剧种演出样式的总和,我们应把握其“剧统”,客观而理性地去看待戏曲。  关键词:文化自信 中国戏曲 发展生态 剧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