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头:中华第一王朝

来源 :中华瑰宝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ding7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目前尚无类似甲骨文这样的文字来确认二里头文化属于夏朝,但考古发掘已经证实,二里头是中华大地上的第一个王朝,以此为源头,王权统治和礼乐文化开始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主旋律。
  最早的中国
  今天的二里头只是洛阳盆地东部偃师市一个人口不足5000人的村庄,然而拉开时间的尺度,其所在的洛阳盆地却是从夏、商至唐、宋近3000年间十多个王朝的都城所在地。“一个并不太大的盆地作为权力中心,这在全球文明史上都极为罕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许宏如是说。
  拉开空间的尺度,我们看到,洛阳盆地所在的中原地区正处于北方旱地粟作农业和南方湿地稻作农业的结合部。这里是沟通南北水系、联接东西交通的枢纽,地势开阔,气候宜人,物产富饶,至今仍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的区域及粮食主产区之一。
  二里头位于伊洛河北岸的高地上,北依邙山,南望嵩岳,在1982年淹没全流域的洪水中,只有二里头所在的高地还在水面之上,其地望颇符合先秦典籍《管子》中记载的立都原则—“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
  从二里头考古队驻地向南眺望,满眼都是绿油油的麦田,麦田之下便是二里头遗址(发掘后原土回填)。经过60余年的发掘,一个史前王朝的面貌逐渐清晰起来……
  整个遗址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分为中心区和一般居住区两大部分。中心区由宫殿区、围垣作坊区、祭祀活动区和若干贵族居住区组成,其中央是约11万平方米的宫殿区,由若干具有明确中轴线规划的大型宫殿建筑群组成。以宫殿区为核心,外围的井字型主干道将中心区分割为不同的功能区:其北为祭祀活动区,其南是为贵族制作奢侈品(青铜器和绿松石器)的官营手工业作坊区,若干贵族居住区拱卫在东西两侧。整个中心区规模宏大,布局严整,气势庄严。经专家确认,这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具有明确规划的都邑,其布局开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之滥觞。一般居住区环绕在中心区周围,建筑多为阴暗潮湿的半地穴式窝棚,与宫殿区的宏伟建筑形成了强烈反差。
  学者们根据不同的标准和方法估算了二里头文化繁盛时期的人口,有的推测当时人口约6200户,总人数3.1万以上,有的推测在2.25万—2.8万,有的推测为2.03万。无论怎样估算,这些数字都是惊人的—考古发现,这一时期绝大多数普通聚落的人口不超过1000人。数量如此庞大的人口高度集中在中心聚落(都邑)及近畿,这在东亚地区尚属首见。
  由于之前还没有发现如此具有“王都气象”的考古遗存,许宏认为,二里头就是“东亚大陆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或者说“最早的中国”。试想一下,假若今天的中国被埋入地下,千万年后其他文明的人来考古,即便他们不知道哪里是首都,但只要在北京发掘出天安门广场及周边建筑,与其他城市加以对比,便会一目了然。
  最早的紫禁城
  宫殿区被许宏称为“中国最早的紫禁城”,虽然其面积只有明清紫禁城的1/7,但它却是后世宫城设计的源头。之前因地制宜、不求方正的都邑遗址消失了,从二里头开始,宫室建筑逐渐形成了封闭式结构、土木建筑、坐北朝南、中轴对称等特点,其顶峰便是明清紫禁城。可以说,早在3000多年前的二里头时期,中国古代政治空间的核心特征就已经形成。
  即便在今天,二里头宫殿群复原后的形制、规模依然令人叹为观止,正如《史记·高祖本纪》中萧何为刘邦建造未央宫的理念:“天子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
  宫城西侧,宏伟的1号宫殿建造在大型夯土台基上,其面积约1万平方米,相当于1.4个足球场大小,由主殿、四周廊庑,以及围墙、庭院和正门构成,规模宏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四周是长、宽各百米的廊庑和围墙,庭院北部正中的高台上坐落着面积约900平方米的主殿,统治者面南背北听治天下,正如《论语·为政》中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主殿前约5000平方米的庭院可同时容纳上万人聚集,主殿向南约70米是南庑中间的正门,有三个宽约2.5—3米的门道。“如此大体量而且结构复杂严谨的建筑,这是第一次出现在东亚大陆上”(许宏语),专家们普遍认为这是统治者进行祭祀活动、发布政令的礼仪性建筑。
  宫城西侧的2号宫殿在格局上与1号宫殿类似,面积约为后者的一半,有学者认为应该是宗庙建筑。总体上看,二里头的宫殿建筑体现出很强的封闭和纵深之感—高大的围墙阻塞了外界的视线,形成了建筑的威严感和神秘感。倘若进入正门,觐见者需要穿过漫长的甬道才能逐渐走近主殿,空间上的延伸营造出一种凝重、压抑的氛围,使得个人在建筑所代表的巨大权力系统中显得格外渺小。
  从工程量来看,1号宫殿的修建可以说是一项国家工程—1万平方米的宫殿建造在1米高的台基之上,有学者测算,仅台基的平整和夯土填实环节,就需要1000个劳动力工作200天才能完成,遑論整个工程的测量、设计、取土、伐木、夯筑、垫石、盖房等工序,加上监管及后勤保障,其投入的劳动人数甚至高达上万人。而这发生在一个普通聚落不足千人的史前时期,足以显示二里头社会的强大动员能力。
  许宏认为:“建筑的格局、规模,都显示出王都中枢所特有的气质,宫室建筑上巨大的用工量,昭示着政治和宗教权力的高度集中。”
  最早的礼制社会
  在发掘过程中,宫殿南侧的官营手工业作坊区引起了许宏的兴趣—这里居然和宫殿区一样被高墙环绕。其中,1万平方米左右的青铜器冶铸作坊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铸铜作坊,也是二里头文化中唯一能够铸造青铜器的作坊,被许宏戏称为“最早的国家级高科技产业基地”。
  考古发现,从二里头文化开始,中国的青铜采矿、冶炼和铸造技术开始突飞猛进,稀有的矿产资源被统治阶级严格控制,正如《管子·地数》中的记载:“苟山之见荣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同样是为了实现对青铜器铸造的绝对控制,铸铜作坊被置于紧邻宫城的深墙大院中。   由于材质的稀有和冶炼技术的复杂,制作青铜器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李延祥教授认为,当时冶炼一斤铜至少需要七八十斤木炭,冶炼青铜器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需要精确的社会分工和有专业特长的技术工人,还需要强大的社会资源管控能力,单靠普通的部落是不可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强盛的社会才能实现。
  然而,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个与世界上其他青铜文明截然不同的现象—耗费了巨大社会资源铸造的青铜器并没有大量用于农具、工具等经济生产领域,也没有大量应用在兵器等军事领域,反而大量用于礼器(即祖先祭祀仪式中使用的酒器和炊器),甚至出现了爵、鼎、斝、盉、角等中国最早的成组青铜礼器。这是为什么呢?
  在英国考古学家杰西卡·罗森看来,“这是因为观念—中国人认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供奉祖先。早在青铜器时代之前,中国人就开发了冶陶等技术,为死去的祖先提供食物和美酒。所以当青铜这样珍贵的技术出现时,中国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制造青铜礼器来祭祀祖先”。今天,虽然并没有多少中国人相信祖先死后还要吃饭喝酒,但每逢清明节,人们依然会为死去的亲人点燃香烛,奉上食物和薄酒,这种延续数千年的传统依然保留在人们的生活之中。
  旅美考古学家张光直认为,对于中国古文明来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特权与军事力量同为中国早期国家治理的基础。统治者制造并独占了青铜礼器,以此来确认权力的唯一性和合法性,故而“青铜即权力”。二里头文化以降,青铜便与礼制联系在一起。
  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教授巫鸿深入分析了礼器的作用,认为“礼器使得‘礼’具体化,而‘礼’统括了一切非暴力的社会行为与规范的内涵—包括仪式的实施及其具体实施方式、法律道德的规范、个人的举止行为等……正是在这种无所不在的礼的实践中,社会秩序得以建立”。
  或许这些并不直接与经济生产和武力征伐相联系的青铜礼器,不仅代表着中国人独有的禮乐制度,还蕴藏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前所长王巍认为,“这应该是一种价值观,一种理念,对礼乐制度的向往和认同”。
  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中国文化根植于史前文化的沃土中,无论是理解当下的中国还是建设未来的中国,都需要到遥远的史前时代追溯我们文明的源头。中国文化从哪里开始?我们的祖先何时点燃文明的火炬?或许,二里头正是这样一个坐标。
其他文献
古人行商虽不如今日交通之方便,但该办的『证件』也不能少。商人须凭证运输商品,通过关口,贩卖货物,鄂君启金节就是战国时期的一种经商凭证。  先秦典籍中对经济活动的记载甚少,主要在诸子与诸侯王的言说中稍有论及,如孟子与齐宣王讨论“制民之产”,再如《管子·轻重篇》里强调凭借货币、商品等杠杆调控经济。这些关涉经济的零星片段很难构建起两千多年前各诸侯国间的日常商业往来状况。  幸运的是,20世纪50年代末在
期刊
二里头遗址静静地匍匐在伊、洛河水之间,几千年前,这片土地或许曾经历了夏朝创建与覆灭的血雨腥风……  自20世纪50年代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以来,关于这一遗址到底是属于夏还是商的争论始终不休。最近几年,学界终于形成了一个主流观点,即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都的中心都邑(目前学界尚不能给出定论)。没错,这里的“夏”指的就是那个史载为中国第一王朝、距今约四千年的夏朝。而关于夏朝的历史,一切还得从大禹治水
期刊
从徐旭生寻找夏墟,到许宏确定“最早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三代考古人历经六十年,揭开了“中国第一王朝”的神秘面纱。二里头自此走入公众视野,其在中国考古及文明史上的地位也越来越清晰。  20世纪20—30年代,随着近代科学思想和近代考古学的兴起,一些学者开始重新审视中国历史。以顾颉刚为代表的“疑古思潮”影响了人们对中国古代史的认识,同时刺激了学术界对中国上古文明史的探索。  自
期刊
细磨光阴五十载,漉取国色三十一,粉碎、过筛、研磨、漂洗……从日出到日落,从弱冠到古稀,仇庆年用一生守护中国山水画卷千年不褪之色的秘密。  仇庆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姜思序堂国画颜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庆年堂仇氏颜料印泥研究工作室创办人。1964年进入苏州姜思序堂国画颜料生产合作社工作,师从姜思序堂传人薛庚耀学习国画颜料制作技艺,从事国画颜料研究、制作
期刊
宏大宫城、高等级墓葬背景下的青铜礼器群、玉质礼器群,以及集多地域风格于一地的精美手工业制品,无不彰显出二里头文化背后所代表的王权与礼制,它表明二里头时代已迈入『多元一体』文化格局下的国家文明阶段。  1959年,71岁的徐旭生先生在寻找“夏墟”的道路上,发现了二里头这个普通的村落。六十余载风霜雨雪,几代考古人在二里头见证了众多“国家宝藏”的横空出世。考古工作队在二里头不仅发现了大面积依中轴线布局的
期刊
几千年来,从帝王将相到平民百姓,从方家道士到文人骚客,谈神说仙之风颇为盛行,流风所及,神仙文化已深入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之中。  时有清风,稍闻香气渐浓,翰甚怪之。仰视空中,见有人冉冉而下,直至翰前,乃一少女也。明艳绝代,光彩溢目,衣玄绡之衣,曳霜罗之帔,戴翠翘凤凰之冠,蹑琼文九章之履……女微笑曰:“吾天上织女也……”  这是唐人传奇《郭翰》中织女下凡的情景,见于《太平广记》卷六八《女仙十三》。织女在
期刊
元宫词的内容十分广泛,极具特色的一点是其反映了蒙元王朝的对外交往情况。朝堂上的使者进贡展示了元朝与欧洲的交流,后宫生活体现了元朝与高丽王廷的交流。  元宫词主要是以“宫词”为题,以一题统摄多首诗歌的七绝连章组诗,内容以反映宫廷生活为主,诗风温柔敦厚,语言典雅华丽。有些作品虽然不以“宫词”为题,但是反映了宮廷生活,诗歌形式也相近,可以视作宫词,如张昱《辇下曲》。宫词作者多为宫廷中皇帝身边的近侍大臣。
期刊
林逋一生隐逸山林,过着『梅妻鹤子』的生活。他的书法作品同其诗词一样淡泊清雅,脱尽了尘俗之气。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宋·林逋《山园小梅》之一  这首被广为传诵的咏梅佳作《山园小梅》,以其清幽淡泊、雅致高洁的意境,表达出山林隐士的高逸情怀。诗作者林逋(967—1028年)不只
期刊
枣梆是山东有名的地方剧种,诞生于梁山泊遗址所在地梁山县。枣梆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当地百姓爱听戏、唱戏、学戏的风尚。  山西有四大梆子声腔,即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山西梆子后来流传到山东,又变成山东梆子。但戏剧这种以声腔为区别的艺术,总是能与当地方言相互融合,并以此形成自己的特色。如在山东菏泽地区,山西上党梆子就与当地民俗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地方剧种—枣梆,现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期刊
中国诗歌在世界诗歌史上之所以独具特色,与其多民族的特点紧密相关。在东亚大陆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很早就形成了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圈,并形成了以汉语为主体、以其他民族语言为辅助的诗歌创作传统。从时间上讲,中国诗歌上下贯通数千年;从空间上讲,它包括北起黑龙江,南到海南,西起昆仑山,东到太平洋的文化大版图;从诗歌所用语言来讲,除汉语之外,从古到今共使用了80多种语言,方言多达数百种,这是世界文学史上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