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哲:“帮卖”进化史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ok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哲的老本行是IT,最早和二手车生意发生关系时,顺理成章地进入了IT和二手车的交集:二手车信息平台。他和其他人一起做了一家网站,不到半年时间,就拿到了5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
  这家网站本质上是一个B2C的信息服务商。想购买二手车的消费者能够在这里找到二手车经销商的信息。在创办人的设想中,网站主要的收入来源于经销商投放的广告。在国外,这是个非常成熟的商业模式,信息平台收取的广告费,能够占到总交易额的3%。仅仅是美国最大的一家二手车信息平台,一年的收入就超过了15亿美元。林哲和同事的目标是将这个模式拷贝到中国来。
  很多人看好这个模式。以上海为例,这个市场上每年产生20多万辆二手车,交易额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如果广告费占交易额的3%,就是一大笔钱。这也是风投看好他们的原因。整个2006年,林哲和同事们忙着跑马圈地,在各地建立自己的网络,盈利看来指日可待,但到了2007年,大家都以为是铁板钉钉的事情并没有发生:他们没有赚到钱。
  林哲知道,肯定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但到底是哪个环节呢?他重新做了市场调研,发现上海的二手车经销商不需要到网站上去做广告。一来,这个超级城市的确每年要产生20多万辆二手车,但这些二手车并没有卖给本地的买家。上海二手车的买主分散在外地,而他们不会到网上去找一辆二手车。二来,二手车市场目前还是卖方市场,二手车供不应求,经销商不需要做广告。
  他的结论是,当初计划书里对市场规模的预测严重偏离了实际,那个听上去很美的盈利目标也许要过很多年才能实现——也许永远也不能实现。他决定就此打住。
  不久后,林哲离开了网站,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二手车生意。做网站给了他一个真正的教训:应该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而不是在一个供不应求的市场里,简单复制那些为供大于求的市场所设计的商业模式。中国的二手车市场仍然很有潜力,关键是要找到发掘利润的方式。他既然发现了以前的做法的错误所在,那么现在要做的工作,就是想办法重新设计一套真正适合这个市场的商业模式。
  他在黑板上向记者演示了二手车市场的链条,画图和解说都非常纯熟。显然,这样的演示已经进行了无数回。
  在上海,二手车通常是从车主手上进入4S店或黄牛手上,再通过他们进入经销渠道,经过经销商的若干次转手,最终卖给个体买家。林哲曾想将经销商和买家联系起来,在认定此事不可能之后,他认为,真正的机会在卖车的人身上。
  对车主来说,卖车是个世界性的麻烦事。在中国的大城市里,买车非常方便,并且能够享受到非常周到的服务,但卖车恰恰与此相反。几乎只有两个渠道可供车主选择,把车卖给4S店或黄牛。这两个渠道都有同一个问题,就是定价权掌握在买车的人手上。
  对4S店或黄牛开出的价码,车主很少有还价的余地。说到底,尽管车子的所有权属于车主,但4S店和黄牛比他们更了解一辆汽车,也更了解这辆车最终大概能以什么样的价位售出。这和卖旧家具、旧家电的情形简直一模一样。不管准备功课做得多么充分,经过多次询价,卖过二手车的人仍会有一种感觉——自己卖亏了。
  要让二手车卖得物有所值,最好的办法是由最多数量的买者,在一个公共的开放的平台上,根据客观评估的车况,各自报出自己的价位。如果能够有这样一个平台,卖者就不必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四处询价,时时比较了。
  林哲想了很久,觉得这不仅是一个有利可图的商业机会,也是一个全新的商业领域。
  2007年下半年,林哲开始筹备开新。第一步是培训一批精通车况评估的员工,制定一套不断完善的车况描述标准。当评估员把这辆车的信息提交到开新的网络平台上之后(感谢网络科技,上传过程的耗时几乎可以忽略),签约经销商就能够在手持终端看到这辆车,然后在每天数场的网络拍卖会上展开竞拍。
  这一整套过程,林哲称之为“帮卖”——专业评估和竞价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让车主感觉自己的车“卖得值”。卖主和买主都可以享受到的另一个好处是,开新将为二手车的质量和交割提供担保。如果货不对板,或者车的来源有问题(比如出现了盗抢车),开新负责赔偿。开新的收益是从每笔交易中按比例收取手续费。
  从理论上说,这套有担保的评估和竞价模式适用于一切二手货买卖,不光是二手车。
  经过一年的时间,那套黑板上的市场演示方法已经烂熟于胸,林哲开始请人为开新设计一套软件,然后开发商户,对他们进行培训。这一切都准备就绪之后,2008年10月,他开始为开新寻找投资方,一遍遍地推销“帮卖”的点子。
  开新最早的投资者大多是林哲的朋友,他们认可了“帮卖”的前景。这个小型的天使投资团队给了他一个轻松的创业环境。他们给林哲的要求是: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每个月出来打一次球。
  尽管先后两次接触到风险投资,但在最后时刻,林哲还是放弃了这条路。他还没想好,开新要不要接受风投,如果接受了风投,他可能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做网站的时候,风投的确让林哲和同事开了眼界,通过这个渠道,接触了行业里做得最好的公司,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但风投也带来了一段异常难熬的日子。每隔两三个月,必须向董事会提交报告,尽管投资者不一定给他急迫的压力,但每当坐在别人面前,回答关于公司运营的种种问题,林哲的心情并不好。他觉得,业绩的压力会让人失去了思考的时间和自由。
  开新开业2年后,开新正在筹备第二家门店。开新的交易规模,已经从两年前的每月30多辆车上升到每月800辆,林哲预计,年底这个数字可以达到2000多辆——即使达到这个目标,开新的交易量也只占上海二手车交易总量的八分之一。到现在为止,开新50%以上的运营成本都花费在广告上。广告和交易量之间的关系如此明显,所以,很多人顺理成章地催促他投放更多的广告,开更多门店,招聘更多员工。但林哲并不急着扩大规模。
  开新只是一家小公司,但重要的是“帮卖”已经站住了脚。林哲常常想到的历史上一些另辟蹊径的小公司。在可口可乐统治的市场上,红牛曾是一家很小、很不起眼的公司,第一年的销售额只有80万美元,5年后销售额才达到1000万美元,10年后才突破了1个亿,但是它却创造了新的需求,在消费者中建立了新的认知,造就了崭新的品牌,并且最终成长为一家大公司。
  开新最主要的工作是培养员工,保证交易量增长的同时服务水准不会下降。除了这件事,林哲觉得,其他事情都不是问题。
  慢也不是问题——问题是看你想做什么。
  新民周刊:中国的车主要卖车的确是个麻烦事儿。卖给黄牛不放心,怕被人坑,卖给4S店比较省心,但总觉得价格上吃了亏。其他国家如何? 美国是车轮上的国家,汽车工业起步早,市场大,发展成熟,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林哲:美国二手车市场发展到现在100多年,中国市场发展了20多年,在其他环节,这两个市场的成熟程度有很大区别,但到了车主要卖二手车的时候,同样不方便,甚至在美国卖二手车更不方便。美国是怎么卖旧车的呢?可以卖给卖新车的店,但是卖新车的店不卖二手车,它还要再卖给二手车商,多了个环节,价格要吃亏。也可以直接卖给二手经销商,很多社区都有这种小店,提供服务,但他不像中国黄牛,很少会上门服务来看车,只能你开到他店里。成熟市场都是这样。为什么呢?因为成熟市场里的二手车供大于求,卖车的人多,他不需要提供更好的服务。还有一种就是贴条,你打印很多份卖车广告,上面是车的信息,车型车款,磨损程度什么的,下面是你的联系方式,好多条,撕得像裙边一样,人家想买就撕一条下来。
  中国二手车市场供小于求,但二手车能卖多少钱,还是完全由二手车商决定,二手车商也不是随便定价,他要看能以什么价格卖出,这就是旧货定价机制。所以收购对象不同,他处理渠道不同,收购价格就会差很多,二手车商的售卖能力决定他的收购能力,而他的销售渠道又决定他的售卖能力。
  另外,和新车不同,二手车型号太多了。卖新车你只做一个品牌,卖宝马的不会去卖QQ,但开新经手的二手车就有1万多个型号。决定二手车价格的变量太多,车况、车型都引起市场波动,厂商推出一款新车型,老车型就降价了,二手车也跟着降,供需也在不断变化,所以可以说完全是一车一价。
  对车主来说,卖二手车几乎没有议价的空间。
  新民周刊:你觉得这是你的机会?
  林哲:没错。开新要做的就是帮助产品定价,同时引入一个竞拍机制,就像股票一样。对买车的人,你出这个价位买,但你不知道别人出什么价,你只知道自己的价格。这样就提高了议价空间,使得卖主有可能拿到对他最有利的价格。
  要做到这一点,开新要解决四个问题:一是检测标准,二是要制定定价的配对原则。三是监管交易安全。四是建立信用评估体系,评估和我们合作的经销商,也就是参与竞价的买家。
  我们的技术人员会上门看车,做测评,磨损程度怎么样,钥匙还在吗,保修卡还在吗,然后通过开新提供的设备把信息无线传递给二手车商,我们在上海有2000多个合作车商,他们再参与竞拍。有些热门车比如大众桑塔纳2000,100个车商在线,可能80个都来竞拍。
  传送工具是我们基于windows系统开发的一款程序,装在手机里,手机也是我们提供给买家的,他随时可以用手机参加竞拍,吃饭时可以拍一下,打麻将时可以拍一下,我们现在一天组织5场竞拍,有时也会加场。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效率。
  在这个平台上完成的交易,开新要收取手续费。这就是我的商机。
  新民周刊:如果买家联合起来出低价呢?
  林哲:拍卖机制我们是参考了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Vickrey设计的竞价制度。这个拍卖机制可以保证买家诚实出价,不会徒劳地去想干预价格。车商就算几台手机绑定也没用,打听别人的出价也没意义,多报少报都不划算,最好的办法就是诚实出价。对那些恶意搅局的车商,我们的信用体系有追溯机制,保证不会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的事情。保证价格是市场形成的,最终是对卖车的人最有利的。
  新民周刊:和上门收购的黄牛相比,通过开新卖车实际上多了一个环节,怎么保证卖主能拿到合理的价格,“卖得值”?
  林哲:这就和买打折机票一样。机票代理很多,有人给五折,有人给八折,但是你不一定能遇到那个给五折的人,可能就买了八折的机票,能给五折的那个人也找不到买家,但如果你去网上一比较,就知道最低价格在哪里。开新把各种报价汇集起来,你可以选对你最有利的。
  车主卖二手车一般要花7-14天询价,时间精力成本很高,我们组织一场竞拍只要2小时,2小时你就能得到一个最高的报价。所以我们的成本很低。这都会在价格中反映出来。
  新民周刊:你怎么证明自己是值得信任的?
  林哲:买二手车的人很少从私人手上买车,因为买得不踏实。我问你保养做得好吗?好。车况怎么样?好。问题是你能信吗?但我们花了很长时间建立信用体系。如果是我们的检测报告出现误差,导致货不对版,我赔——既赔买家钱,也要赔卖家钱,赔买家100元,赔卖家300元。甚至是如果买家买到了一辆盗抢车,我们全额赔付。
  新民周刊:相比之下,4S店在这个行业里还是有很多优势。对要卖车的人来说,4S店和所谓黄牛最大的区别是形象比较可靠,更值得信任。
  林哲:的确,4S店是我们的主要竞争对手。开新最早的门店就开在4S店边上,我们在天山路待了一年,在我隔壁一百多米,是一家汽车在上海最大的4S店。它原来二手车部5个人,我们从那里搬走的时候,一个人都没有了,整个部门没了。我们给卖主开出的价格,普遍比4S店开的价格高2000-4000元,而且我这个价格出来得更快。你今天想卖,就可以拿到今天的价格。
  新民周刊:“帮卖”也许是个好点子,但好点子不等于成功。很多好点子都没有赚到钱。
  林哲:好产品也可能卖不掉,这个就需要营销。我的营销目标是,在潜在客户中形成差异化认知。红牛就是功能饮料,它和可乐这样的碳酸饮料不一样,是一个新品类。机会就在品类的创新中。
  我觉得今天的创业机会大于昨天,为什么?因为社会在不断进化,人的需求在不断个性化,所以我们就要满足细分市场的需求。融合型的产品功能一定没有单一功能的产品强大,微波炉的烧烤功能永远比不上烤箱,以前铅笔头上有个橡皮,但那个橡皮肯定没有整块的橡皮好用,现在都没有这种铅笔了。卖二手车也是一样,4S店肯定做不好,因为它不是卖二手车的,它是卖新车的,融合要牺牲个性,肯定不是好产品,分化才能满足需求。
  我们要创造一个新的品类,就是“帮卖”。我们只干一件事,就是定价,帮人家卖车只是顺带的。开新就是“帮卖”这个品类中的一个品牌。
  新民周刊:你认为“帮卖”是一个新的商业领域,但开新现在是一家小公司,在汽车行业有很多资金雄厚的大企业,它们要是跟进这个领域,你觉得自己的机会大吗?
  林哲:在商业世界,“帮卖”是一个新的品类。任何一个新品类,从产生到成熟都需要6到10年的时间。在此之前,这个商业模式还有不确定性,对其他投资者来说,“帮卖”这个模式能不能成功,实际上是没有被验证的。我认为可以成功,我在上海也的确成功了,但不代表其他人一定会成功,会在中国别的地方就一定会成功。面对这个不确定性,谁会愿意来赌博呢?
  在欧洲,红牛现在可能是饮料行业里可口可乐之外最大的品牌了,但刚出来的时候,一年的销售额不到100万美元,可乐为什么不早把它干掉呢?一家企业小的时候,尽管您创造了一个新的品类,但没有人会理你。我们也是这样,现在规模还不大,但这个时候成长空间也是最好的。
  本质上,“帮卖”是一种创新,我们的工作是做试验。成功与否不取决于我们的信心,而取决于市场,取决于真实的需求存不存在。两年下来,我们认为这个需求是非常旺盛的。消费者一旦明白我们的模式,都会选择我们,我们的口碑也会越来越高。2009年刚开张的时候,8%的消费者是通过朋友介绍去我这里试试,到现在为止,通过口碑去卖车的卖主占30%以上。
  一家意在创新的企业不怕拷贝。最终的输赢靠的是什么呢?并不是“帮卖”这个理念本身,而是首先靠企业的执行力,靠管理团队的能力。我认为我们现在的团队能力并不差,什么样的企业我也敢竞争。第二是经过两年的积累,使得我们的竞争壁垒很高,有人想超过我们是很难的。
  技术上的积累已经做了3年了,我们还在做。我们投入很大力量来研究技术,长期坚持下去,肯定有价值。比如说我为快速检测制定的标准,将来流通起来是可以卖钱的。日本已经到了这个阶段,标准研发不是简单的成本中心,而是可以卖钱的。在开新,定价标准的研发还是成本中心,只花钱不赚钱,但是10年以后我能想象它会很值钱。一旦行业标准是你的,别人就很难和你竞争了。
  还有一件事是信用体系。我的体会是,信用体系是没有人可以拿钱来买的。在“帮卖”这个领域,一家企业的发展有几个阶段是躲不过去。信用体系是其中最重要的。我们做得早一点,有了积累,别人要做必须从头来。这是我们的优势。
  我欢迎竞争。市场要大家一起来做,就像微博,有新浪微博,腾讯微博,搜狐微博,大家都来做,微博就做起来了。
其他文献
头戴红白相间的运动帽,一身休闲装,林丹来到了腾讯网北京演播室。面对腾讯网和《新民周刊》等几家媒体的采访,记者发现,眼前的林丹,心态日臻成熟。以往林丹给人的印象是桀骜不驯,如今却是低调内敛,他似乎完成了从一个男孩到一个富有责任感的男人的蜕变,这或许是时间的摩挲,也是经历的沉淀……    追求,永不止步    古人云: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处意气平。如果不是面对面“零距离”的专访,很难想象当年那位曾经
幽默真是无处不在。来华展出的《意大利乌菲齐博物馆珍藏展》上,中文说明竟把当年红衣主教的“乡间别墅”误译成“赌场”。没想到,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之于法国名家画作的介绍还更要出奇。  北大赛克勒正在举办的《从戈雅到马奈》是绝对不容错过的展览,也是我在一个初夏午后意外收获的享受!本来是直奔该馆的另一个精彩展览《锦绣衣饰——契丹人的生活和艺术》而去,结果不仅欣赏到织金、绣金的辽代绫锦,还同时撞上
我到法国采访“戴安娜大赛”,这是世界闻名的赛马大会。来的飞机上看到一部电影叫《一代天骄》,正好给我普及一下赛马知识。电影说的是一农场快要破产,一位勇敢的妇女继承了下来,外界逼迫她卖掉赛马,但她认为,父辈传下来的东西不能易手。遗产税高达600万美元,她手中最宝贵的财产就是一匹赛马,于是她出让了这匹马的配种权,以19万美元一股的价格向32位潜在的买家售出,这匹小马虽然刚刚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不足以让人
最近有一个热词:伤不起。神马都“伤不起”。人的精神状态娇弱得像热带鱼“玻璃拉拉”,五脏六腑一碰一泡水。  根子何在?我以为伤不起的原发病灶是“输不起”。  从古到今,“输不起”情结深植于中国文化基因中,纠结在领导们脑子里。现代领导者的定义包括政府领导人、首长、企业老总、部门主管、社团主管、校长老师,甚至家长。因为输不起,所以无法接受批评、拒听反对意见、打压异己、逆我者亡。整个社会,每一个角落稍稍掌
不久前网上有奇文发表:《昂立高管案件明日开庭,案件将出现重大逆转对昂立利润造成重大影响》,试图否定“交大昂立”前任高管兰先德等人犯有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  一审法院已经判定兰先德等人的“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处有期徒刑20年,社会上有“朋友”在二审即将开庭前撰文为之开脱,我以为于“友道”,倒也义气,只是“榫头”务请装准了,否则可能帮倒忙,兰先德处
史上,嘉定竹刻被视作中国竹刻最大的流派。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美好的涵义,在诗词书画中寓意为君子与隐士,那么,以竹为材质的工艺品也一直受人青睐。明中期后朱氏祖孙三人开创了刻竹结合绘画的技术,有清一代,封锡禄因竹刻而入选皇宫的造办处,造就了嘉定竹刻显赫名声。但今天嘉定竹刻的传人寥寥无几,这门“非遗”正面临着失传的威胁。  中国文化的顽强生存,总给人意外的惊喜,竹刻也是如此。6月10日,在嘉定竹刻
小学的时候,语文老师问:“红的反义词是啥?”我不知道,老师说是黑。我奇怪了,那白的反义词又是啥?从颜色的意义上说,颜色本身只有不同而没有彻底相反,很多事情并不是非此即彼。那天看法网,李娜赢了,于是炮轰举国体制。个人搞职业化与举国体制,似乎本来就不是非此即彼的吧。而且,这到底关体制啥事?  胜利是人的胜利,不是某种体制的。我们可以说李娜技术好、体力好、发挥好(或者对手没发挥好),但的确没制度什么事,
杰克·科沃基安是一位病理学家,退休后一直在美国推动安乐死。他认为人有权结束自己的生命——如果病痛无法减轻,存在仅仅意味着痛苦,死亡就是一种解脱。他自己承认曾经帮130位多病人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被媒体称作“死亡医生”,因此先后五次受到指控。科沃基安所在的密歇根州是不允许实施安乐死的,但前四次他都成功摆脱了指控。看看那些录像:要求安乐死都是病人自己,他们神志清醒,却都承受着人类难以承受的痛苦,要结束这
“车子卖了吗?”这句话已经成为沪上不少有车族见面经常聊起的话题。  按照发达国家的汽车消费规律,一辆新车开到3年后就进入了更换期,但由于我国的汽车消费还处于发展阶段,因此第一辆车的平均使用寿命也会相应延长至五六年。2003年我国开始进入私家车消费的井喷期,这种高增长一直持续到去年。随着车价的逐步走低和新车推出速度的持续加快,加上支付能力的提升,很多在新车“井喷”初期拥有人生第一辆车的车主,如今已表
“轰”地一声,一辆玛莎拉蒂总裁绝尘而去。  几分钟后,车又回到原地,迅速制动。叶锋从车里钻出来,把车钥匙抛还给车主,在空中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下午把报价发给您。”  几小时内,300多个二手车商就能获得这辆玛莎拉蒂总裁的信息,经过一场网上竞拍,车主会得到最高的出价。对想卖车的人来说,没什么比快捷、方便和卖个好价钱更有诱惑力了。     验车     5月5日,上午8点半,初暑渐露。  叶锋在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