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要做一个达理的父母,还要学会通情

来源 :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feng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玲玲是二年级的一个女生,老师反映她能说会道,什么道理都知道就是做不到。比如她和同学发生矛盾了就会说“要和同学友好相处,为他人考虑,不能只想着自己,我知道是我不应该…….”然后下课还会继续因为同学碰了她的铅笔盒而大声批评别人; “我知道不应该上课随意说话,这样老师就没办法讲课了,同学们也会受到影响,自己也学不到知识……”而后课上依然看到她会说与课堂无关的话。而且妈妈说现在一天比一天不听话了。
  为什么玲玲的言行如此不一致呢?她说的是自己的道理还是他人的道理呢?
  玲玲的爸爸妈妈在家惯用“讲道理”方式来教育孩子。遇到什么事情都会讲一大堆道理,现在玲玲讲道理就像讲故事,出口成章。可是这些道理看起来却没起到多大作用。
  八零后父母受教育水平要普遍比五六十年代父母高,所以很多父母对于孩子出现的问题大部分采用“讲道理”的方式进行引导。给孩子讲道理,让他明白社会道德与规范这是必须的,没有什么不对。
  往往家长在讲道理的时候就变成了说教、唠叨。有耐心的家长会是温柔的唐僧念经,脾气稍微暴躁一些的家长就会把对孩子的讲道理当成了自己情绪宣泄的机会,无止境地唠叨、埋怨。最后演变成孩子对我们“讲道理”的排斥、抵抗、心生厌倦,好一点的表现扭头离开,再则就是回一句“你烦不烦啊!”、“你别说了行不行!”。
  长此以往下去,我们发现我和孩子越来越没办法沟通了,他不仅不愿意听我说话,还不愿意和我说话了。因为他觉得自己有个“常有理”的家长,事事都能给自己讲出“绝对正确”的道理。小一点的孩子会把听到了背给别人听,当孩子的认知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开始有了自己的评价标准后,在“讲道理”这件事儿上开始要一较高低,甚至会在较强烈的负向情绪下争吵起来。这样不仅使亲子沟通出现严重阻碍,同时也破坏了我们的亲子关系。
  我们想一想,是否身为父母的我们所有的信念、道理、辨别标准都是共通的,具有普遍存在价值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有的部分没有问题,是普遍受用的,但是也有很多的是个人主观经验并非适用于我们的孩子,或者所有情境。
  当我们想在孩子心目中树立“通情达理”的父母形象时,要反思一个问题:对于我们孩子来讲,我是否通情达理呢?可能我们过多的是达理了,也就是懂得道理,而忽略了通情。通情要对孩子具有同理心,了解其感受。耐心地去了解孩子这样言行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他的需要是什么。有的家长说“我问了啊,他死活不说啊!”那您是以什么样的情绪、口吻来问的呢?是气冲冲的问“今天到底怎么回事儿?”还是平静的询问“今天发生了什么?你当时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是怎么想的呢?”。杜绝上来就给孩子讲大道理,尤其讲的都是站在自己或者成人角度的道理。积极心理治疗中心(中国)主任曲韵老师曾经讲过“世界的可能性太多了,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尤其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细节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用大道理去套。”
  所以在修炼“通情达理父母”的这条路上我们还要有更多的思考。当孩子真的出现某种与社会道德、规范不符的行为时,我们先整理好自己的情绪,尊重孩子,给孩子表达的机会,他为什么会这样做,他的感受是什么样的,他背后的需求是什么。做一个善于觉察的父母,观察孩子的表达是否是真实的。在了解具体事情过后,把道理讲给孩子,还要讲出来对孩子有这样要求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那样做是不对的。重要的是在道理后面,我们应该给出具体的行为方法指导,而不只是空谈对错是非。需要明确的是,我们不要因为要讲道理而把实际的要求、批评等转移、忽略了。
  而且一个通情达理的父母,要懂得“收”与“放”的尺度。要给孩子适度自主选择的机会,不是“万事管控”,把那句“我都是为了你好”收起来,让他有机会“听自己的话”。但是要注意了解自己孩子的能力发展水平,所说的他是否能够理解,所要求的他是否能够做到,否则说了白说,徒增反感,或者只会照搬照背,毫无意义。
其他文献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再给我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可以把地球撬起来!是的,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正确发挥评价的杠杆作用,完全可以改变一个孩子!  事件回顾:  记得那是教学《地球自转引起的变化》一课的时候,同学们都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离下课时间不多了,我匆匆一看,好像各个小组实验都完成了,(其实还有一组没有完成,但我没有注意到)。“停!”我问道:“实验都做完了吗?”“是,”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道
期刊
我第一次见到他是在新学年开学的第二天。我记得我手里抱着教科书,往办公室走。上课铃响了,一个黑黑的小脑袋从花坛和墙缝中间慢慢的冒出来。是一年级新来的孩子,呀那个地方有点危险,我轻轻地走过去喊他“嗨!小朋友”。出乎我的意料,我的打搅让这孩子吓了一跳!赶忙缩回去再也不肯出来,而他用的姿势是抱住头!我的心里咯噔一下,这是典型的危机防卫姿势,这个孩子面对我这样一位非常容易亲近的老师居然会是这样的反应。他的动
期刊
摘要:本文在提高中学生自信心中培养团队精神的问卷调查进行了综述。调查发现,中学生在学习方面普遍缺乏自信心。这与学生对自己进行整体评价时,自信心比较充足的情况不一致,所以对这个现象进行了调查。本调查以学生的自信心为主要调查内容,同时了解了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在分析和取证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提高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团队精神;心理健康;自信心;问卷调查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时代对人才提
期刊
摘要:目的:调查初中生校园欺凌现状,探明与社会-心理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北京两所中学抽取在校初一至初三年级学生,使用社会—心理自我效能感量表、初中生人际关系量表、初中生欺凌情况调查量表对388人进行调查,使用描述性统计、t检验等数据处理,结合访谈进行分析。结果:初中生校园欺凌情况不容乐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t=3.529,p<0.01=;初二年级校园欺凌情况最为严重,不同欺凌
期刊
摘要:班主任职责之广、任务之重、工作之繁、精力之有限、矛盾之突出都是事实,但在班主任工作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实践,就能提高工作效率,很好的化解班主任职责“无疆界”与“精力有限”之间的矛盾。基于以上的考虑,我结合“延庆五中学生教育积分管理实施方案”和“高二年级的积分管理要求”制定出我所带班级的适用的“积分管理手册”。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反思;积分管理手册  李烈校长曾说过,孩子的成长是有
期刊
摘要:班主任是班级的主要管理者,要管理好一个班级则需要班主任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而且还要不断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起着巨大的教育作用。班主任,天下最小的班主任,却拥有天下最大的舞台,它承载着众多孩子心灵的梦想,班级管理工作需要班主任多花心思,巧花心思。  关键词:班级管理;梦想;爱心  习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他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
期刊
摘要:五年级青春期女生,喜欢上同年级一位男生,因为这个男生她与同班同学争风吃醋,还动用外力攻击那个女孩。青春期异性交往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要正确看待并理解青春期的异性交往,倾听青春期学生的心声,对他们进行青春期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异性交往观,建立和谐的异性同学关系,从而走出异性交往的沼泽。  关键词:走出;青春期;异性交往;沼泽  青春期作为个体生命里程中一个特殊时期,每个人都要经历。作为学
期刊
摘要:每个公民掌握必要的性健康知识,对促进个人成长、家庭幸福和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谐都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青春期这一人生很重要的时期,性逐渐发育并成熟,并且也是性问题困惑最多的时期。所以学校在这一时期进行性健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与异性交往等一些性健康教育话题有其独特的敏感性,教师操作起来有其局限性。在校期间,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同伴,同伴之间可能易于交流一些私密话题。因此,我们结合日常教学,选取同伴
期刊
“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这首诗通过写裴度房子不用种花就占尽了万物的精华,表现了对一个老师桃李满天下芳名远播的赞美。我喜欢这首诗,并且把这首诗当做自己带班育人的奋斗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有两条教育思想对我的班主任工作影响很深:1、坚持正面教育,唤起儿童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帮助他们树立积极上进的信心,养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2、多宽恕、少惩罚。他说:“不
期刊
摘要:在数学课堂上,每一步教学环节的实施都要从学生的心理水平出发,要根据学生认知的轨迹进行教学。这恰恰满足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在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同时,让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受到了训练,使原有的心理水平得到提高,促思维能力培养,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数学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思维  近几年来,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使得学校要负担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担。心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