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强度体外冲击波对慢性前列腺炎模型大鼠治疗作用的研究

来源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hmx7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低强度体外冲击波(Li-ESW)对慢性前列腺炎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最佳参数。

方法

2019年4—8月取90只8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组)15只,为未建模的大鼠;模型组(M组)15只,为建模后未治疗的大鼠;不同能量密度冲击波治疗组(T组)60只,为建模后进行Li-ESW治疗的大鼠。T组采用聚焦式体外冲击波治疗仪,大鼠平卧位,探头置于前列腺解剖位置上方。治疗方案:频率3 Hz,脉冲次数500次,每周1次共4周。根据能量密度将T组分为T1(0.09 mJ/mm2)、T2(0.20 mJ/mm2)、T3(0.30 mJ/mm2)、T4(0.40 mJ/mm2)组,每组各15只。建模前各组使用von Frey纤维丝于大鼠阴囊处分别采用2、4、6 g压力测试,记录阳性反应次数,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测痛实验1周后麻醉下采用3%卡拉胶注射大鼠前列腺两侧叶,构建慢性前列腺炎大鼠模型。建模1周后各组大鼠再次进行von Frey测痛实验,评估建模效果。然后T组开始治疗。每次治疗前各组均进行von Frey测痛实验。于治疗1、2、4周测痛实验后每组处死5只大鼠,无菌条件下剥离前列腺两侧叶行病理检查,对5个随机视野下前列腺间质的炎症细胞进行计数,每0~50个细胞记为1分,以评估炎症严重程度。

结果

建模1周后,M组和各T组阳性反应次数均显著多于C组(P<0.01),M组与各T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时间点T2组与M组相比阳性反应次数均减少(P<0.05);T1、T3、T4组分别仅在治疗3周后、3周和4周后、2周后阳性反应次数少于M组(P<0.05)。T2组治疗1周后阳性反应次数开始下降,至4周后降至最低,各时间点测痛实验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检查结果显示,与C组比较,M组前列腺间质有较多炎症细胞浸润,上皮细胞排列出现紊乱。M、T1、T2、T3、T4组各时间点病理评分分别为:治疗1周后8、7、4、6、9分;2周后8、5、3、4、7分;4周后7、3、2、4、7分。

结论

Li-ESW对慢性前列腺炎模型大鼠的症状有明显改善作用。在频率3 Hz、脉冲次数500次、每周1次共4周的治疗方案下,采用能量密度为0.20 mJ/mm2是最佳参数。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首次前列腺穿刺活检结果中慢性炎症与活检结果的相关性,分析慢性炎症对重复穿刺活检结果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771例首次行经会阴前列腺饱和穿刺活检患者的病例资料。平均年龄69.6(39~89)岁。平均PSA 16.1(4~50) ng/ml。平均PSA密度(PSAD)0.6(0.1~1.3) ng/ml2。平均前列腺体积(PV)40.
目的探讨男性性生活后严重血尿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0例男性性生活后严重血尿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4例,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3例,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例,天津市津南医院1例。患者平均年龄(33.5±7.6)岁。10例均于性生活后1 h内发生严重血尿,伴有血块。入院24 h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平均(95.8±8.9)g/L。10例在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