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资助学给我活力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q1984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我决定拿出一笔钱来捐助贫困学子,雪中送炭,做点好事。
  初春,我走进了附近的一家慈善机构,选择一名学业优秀的贫困儿童。一个名叫刘梦雪的女孩进入我的视线,她父亲死于车祸,母亲离家出走,她与年近90岁的爷爷在一起生活。我当即允诺要长期资助她。
  此后,我每年春季去慈善机构缴納一年的资助费1480元。他们每学期给我寄一份她的学习成绩报告单。在春节前后我还会收到刘梦雪写来的感谢问候信,时或附有她的照片,我也会及时回信,鼓励她好好学习,并表示只要她学业优秀我会继续资助。
  2013年初春,我迈进了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大门,我与他们签了合约,以我母亲杨慕兰的名义设立一个励志奖学金,每年捐赠一万元奖励品学兼优的研究生。文学院领导隆重地举行了捐赠仪式,我向7名获奖学生颁发奖金。此后每年都有7名獲奖学生来我家里问候。几年过去,很多学生已走上工作岗位,有的成为重点中学的骨干教师,有的成为企事业单位的顶梁柱。
  这些品学兼优的学子,与我并无血缘关系,但我由衷地喜爱他们,从他们身上我还看到了许多超越上一代人的优点:广博的知识,开放的思维方式,独立的见解能力。从这些年轻人身上,我看到了年轻一代的担当感、责任心。他们在读研期间自食其力,学费、生活费几乎全部凭着双手挣来。如聂依丽同学家境十分贫寒,她除了挣钱缴纳学费生活费,还要资助读大学的妹妹。来自山东的李国进同学每年端午节前后,都要赶回家去帮助父母夏收夏种。他们这种孝心和责任心,令我非常感动。
  在升学的关口或急难关头,钱是寒门学子的雪中之炭。然而,是不是雪中送炭就万事大吉呢?答案是否定的。相当一部分贫困生还存在着自卑心理,而且择业观、就业观不太切合实际。我用自己的坎坷经历和人生感悟,告诫他们做个正直、善良、甘于吃苦吃亏的人。
  三年来,我热忱地用“三进”方式帮助学子,赢得了他们的敬重和信任:一是进学校,了解最真实的情况,将善款送到最急需的孩子们手中;二是进宿舍,与寒门学子交心、谈心,勉励他们学会感恩,成才之后回报社会;三是进内心,通过一次次跟学生交流,让爱心温暖孩子。
  有的孩子甚至把家里的隐私和个人婚恋中遇到的困惑都向我诉说,并虚心听取我的意见。他们说:我们和黄奶奶谈心交流,没有一点代沟、障碍,黄奶奶有些观点比我们还前卫,黄奶奶给了我们满满的正能量。
  作为一个老人,没有比这些话更让我感到欣慰和自豪的了。我也在与时俱进,我没被时代淘汰,仍有着强烈的存在感、价值感和成就感,这让我不断地焕发活力。
其他文献
一把麦穗一条人命  虽然在江南生活了这么久,我还是固执地保持着北方的生活习惯,还是喜欢吃麦面做成的面食。过去,全家人吃上白面,曾经是祖祖辈辈最实在的梦想。而麦子带给我们的苦难与欢乐,也是外人无法想象的。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我爷爷想赶在麦忙之前走趟亲戚,去看看他的妹妹———我的姑奶奶。到我姑奶奶家有十几里地,快到那个庄子的时候,爷爷看到路边就要由青转黄的麦子,也许是走饿了,随手扯了一把麦穗,边走边
期刊
1965年春节期间,我们城关公社举行了一场文艺歌咏比赛,60几个村全部参加。比赛的结果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我们这个70多户人家、各方面实力都相对落后的小山村,居然高票夺得第一名。这是怎么回事?简简单单说几句,那就是我们表演的节目迎合形势,接地气……如果要说清楚的话,还是得从头说起。  天上布满星,月牙儿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申。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的血泪恨,千头万绪、千头万绪涌上我的心
期刊
父亲七十寿辰.我和家人商量了好久,思路还是离不开酒席宴请的老方式.热闹是热闹,可是父亲总觉得没有特别的意义.还是母亲最知道父亲的心思,父亲不喜烟酒,不计较吃穿,反对铺张
期刊
我没念过书,60岁学认字,75岁学着写自己的故事,已经出了四本书。就这么地,大家都叫我“传奇奶奶”。  我60岁以前的小目标就是活着,60岁的小目标是学认字、学写字。老伴车祸去世,我闺女想叫我分散注意力,说妈呀,你学认字学写字吧。可那时候我哪有心学啊,我就想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待着。又过了三年以后,她还催我,叫我学认字,我就开始学认字。  我75岁的小目标是学写自己的故事。想写自己故事的时候,我回安达
期刊
退休五年,我对《特别健康》情有独钟.每到年终岁尾,我都把一年的杂志按顺序装订成四大本,放在书橱中,留着日后回看.这些杂志是我晚年生活的良师益友.我和老伴儿年高体弱,儿子
期刊
人年纪大了,总是醒的时候多,睡的时候少.一起下棋的老朋友告诉我,找点小偏方试试.他借给我几本《特别健康》,说上面有很多小偏方,让我自己找找看有没有合适的.
期刊
今年的元旦对我有点特殊———是我的金婚日。  很久很久之前有人对我说:“你见到的长辈们正在经过的事,最终一件件也会发生在你自己身上。”这话真的很对,一件件全应验了:结婚、生子、搬家、升迁、祸福,然后是儿子结婚生子。再有便是逢五逢十过生日,逢五逢十过结婚纪念日,却不曾想过金婚。今天,我和妻子居然迎来了金婚的日子。  记得上世纪80年代去看冰心老人,那天她穿一身缎料制的新衣,十分光鲜,满面笑容;屋里放
期刊
在郊区住了两年后,王德福决定把市区里的房子长期出租,自己和老伴就在郊区养老。“现在除非孩子有事儿,我根本不回市区了,市里面太闹腾,哪像我们这儿安静又舒适。在小院子里种点花草,日子真是舒坦”。退休之后,尤其是不用帮忙带孙子孙女之后,很多像王德福这样的老人,开始把生活重心转移到了安静的郊区,享受更加惬意的田园生活。  宅男变老农  五六年前,王德福的女儿就动了心思,要给父母置办一套郊区的农家院。从昌平
期刊
学车时,我把车开得“嗖嗖”快。教练说,你要记住,车开得快,谁都会,但要让车慢下来,而且停车时停得恰到好处,那就难了。果然,六位师兄弟,目标停车时,不是车子靠前了,就是偏了。  我有位同学,曾在大公司做高管,他忙工作,忙新房装修,忙晋升……天天像机器一样。有一天,他觉得身体不适,到医院检查,但踏进医院后,就再也没出来。他得了恶性肿瘤,而且是晚期了。其实,他有健康的可能,譬如慢下来感觉一下自己的身体,
期刊
“平生不智但非痴,遇事抒怀用小诗。”78岁的贺仁平做了一辈子科研工作,1999年退休后重拾幼年时爱好,研习格律诗词,作品频见各家报刊,并被收入《诗词创作与研究》等专业书籍,诗词类大赛也时常获奖。  家中开私塾,父兄又都喜爱格律诗词,幼时的贺仁平耳濡目染,对格律诗词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然而,阴差阳错,考大学时,他收到的是合肥工业大学无线电系的录取通知书。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从事国防军工科技工作,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