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人金庸

来源 :启迪与智慧·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ey24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不太喜欢武侠小说,但却收藏着一轴武侠小说大师金庸的书法墨宝。
  金庸先生这件书法作品是送给友人的草书条幅,内容是虞世南的诗《蝉》中的名句“居高声自远”。虞世南这首咏蝉绝句,寓意君子应像蝉一样,只要自己立身品格高洁,不必凭借权势地位的“秋风”(“非是藉秋风”),而自能声名远播。诗人笔下人格化的“蝉”,带有自况意味。金庸先生书写此句送友人,表达了他对人内在品格的赞美,呈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气度和风韵。
  生于文宦之家
  金庸,本名查良镛。后来写小说,把“镛”字拆开,笔名“金庸”。我国香港著名报人、武侠小说家。
  金庸出生在以海潮出名的浙江海宁。海宁自古人文鼎盛,被誉为“文化之邦,藏书之府”。近代史上著名人物王国维、蒋百里、徐志摩等都是海宁人(其中蒋、徐是其亲戚)。明清两代,海宁查氏科甲鼎盛,人才辈出,成为江南极少数的“文宦之家”。仅康熙时查家就有10个进士。其先辈查慎行、查升都是翰林。查慎行是清朝第一流诗人,查升以其人品和书法深得康熙赏识,入职南书房达38年之久。金庸祖父是光绪时进士。父亲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受过西洋教育。这先天优越的家庭环境,使他在书香中度过了童年时代,从而也培养了他终生爱读书的良好习惯。
  但是,就在他的少年时代,卢沟桥烽火燃起,家乡海宁嘉兴地近前线,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从此,他随学校逃难辗转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踏上了乱世求学之路。1943年,金庸考进中央政治学校。但因表达对学校管理制度的不满,被学校勒令退学。后在蒋百里侄子、他表兄帮助下,进中央图书馆工作,使他得到一个大量读书的机会。抗战胜利后,历经战火蹂躏的家境,不允许他继续求学。他在投稿时认识的忘年交编辑推荐下,进入杭州《东南日报》工作。从此,他踏进了报界大门,并终生与报纸结下了不解之缘。
  1947年10月,他考取上海《大公报》电讯翻译,迈进了中国百年报业史上以敢言著称、在动荡乱世始终坚持“文人论政”传统的《大公报》大门。《大公报》老报人的精神气质,对金庸一生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1947年底,《大公报》生存空间越来越窄。为保存《大公报》事业,报纸创办人带领一批骨干奔赴香港,着手筹备《大公报》香港版复刊工作,金庸随之南下。这是他命运中最大的转折。从此,他的人生在这里展开。他在香港生根、成家、创业、办报纸、写小说,建立起自己的事业大厦。
  纵横三界江湖
  香港这个国际化、商业化大都市,是金庸安身立命、成家立业之宝地。他在这里创办《明报》,短短几年,就从娱乐性小报崛起为香港三大中文报纸之一,成为香港乃至中文报业史上的一朵奇葩。他在这里撰写出版武侠小说,风靡海内外中华文化圈。他以武侠小说和《明报》登上香港亿万富豪榜。他头上戴有报业巨子、武侠小说大师、社会活动家等桂冠。鲜花和掌声把他送上了“金庸神话”的巅峰。但是金庸就是金庸。在这诸多炫目光环的背后,他终其一生,骨子里还是一个典型的传统中国文人,他的小说、政论,是典型的中国文化产物。
  首先,从他的武侠小说来看,自1955年第一部《书剑恩仇录》问世以来,直至1972年写完《鹿鼎记》之后宣布“封笔”,前后17年共写武侠小说15部。武侠小说给他带来巨大声誉。
  金庸武俠小说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学界、文坛褒贬不一,对其在中国通俗文学史上的地位,见仁见智,备受争议。总体上看,它既有香港社会高度商业化、市民化、娱乐化、通俗文学的特征,又包含较丰富的历史知识、地理背景、人情风俗,具有较丰厚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文化品位。金庸小说,卷舒历史风云,感慨苍茫人生,其背景大多是易代之际(如宋辽之际、元明之际、明清之际)。此种关注国家兴亡的思路,既有基于他本人早年乱世经历的体验思考和政论家的人生感慨,又反映了世间的人生真实,充满人道关怀。他通过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侠义人物,洞察人性的幽微变化曲折,刻画人性的复杂丰富,揭示了中国传统儒家的精神价值和政治理想。不同的人看他的小说有着各不相同的视角,侠义、情爱、历史、政治等。但最终他们都能在千百个不同类型人物悲欢离合的命运中,读出中国文人追求真善美的传统美德,安身立命的人生哲理,浓厚强烈的家国情结,深入骨髓的人文情怀,启迪后人的历史智慧。这是他在浓郁商业化氛围中写作的武侠小说风行不衰的根本原因。在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宗教信仰、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之上,人性是永恒的。
  武侠小说不是金庸的全部。《明报》和他的社评,在他生命中无疑占据更重要地位。那是他一生的事业。仅读过金庸的武侠小说,没读过查良镛的社评,看到的是一个不完整的金庸。在金庸的黄金岁月,他两手写文章。白天在渣甸山书房写小说,扬千古侠风;晚上在《明报》办公室写社评,褒贬现实政治。写武侠小说,最初只是出于商业动机,为了招徕读者,扩大报纸销路。后来报纸打开局面后,他就把兴趣集中到写社评上,评论国家大事,剖析世界风云。金庸的社评,秉承中国近代王韬、梁启超办报“文人论政”的传统,以他锐利的“新闻眼”,谈史论政,纵横捭阖,深具见地,独步文林,表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风骨气节和远见卓识,实现了“文章报国”的初衷,为海内外识者称颂,开启了以政论闻名的查良镛年代。
  不改书生本色
  金庸是个色彩斑斓、具有多重性格的人。他身处文学、新闻、政治三大江湖,应付自如。他身居英国统治下的香港,精通外语,长期接受西方文明的浸淫影响,饮威士忌酒、吃牛排成为生活习惯的一部分。他生在商业时代,身处商业社会,作为一个世俗中人,他属于红尘,无法超越尘世的网罗,无所逃于对功利和金钱的追求,孜孜矻矻使自己成为商业社会成功的报人、作家和企业家。但从更深层面看,他又出生在一个破落的旧士族家庭,从小在儒家经典熏陶下成长,从遗传密码和士族的生活方式中,摄取了大量关于中国士大夫文化的隐蔽信息。他身上有类似古代士大夫那样根深蒂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儒家尊崇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情怀。他一生博览,坐拥书城,学贯中西。他对中国传统的儒学、佛学甚至琴棋书画,都有相当精深的造诣,具有浓厚的文人情结。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纵观金庸先生其人其文其行及其作品折射的精神世界,可以清晰地看出,他的生命底色包裹的还是一颗传统的中国文人的心灵。
其他文献
1983年,15岁的蒙古族少年白岩松进入内蒙古呼伦贝尔海拉尔二中,成为一个普普通通的高一学生。他的父亲在他8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独自抚养他和哥哥。他对当时生活的记忆是“每一个冬天都很寒冷”。  10年后的1993年,25岁的白岩松在北京中央电视台工作,成为第一个在《东方时空》露面的新闻主持人。4年后他主持了香港回归的大型直播节目,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场大型新闻直播,他站在了世界瞩目的舞台上。再
收到哈佛的邀请函后,在助理开始办相关手续时,我却心虚了。我的英语只保留了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听、说只能应付酒店的出入。  后来因为不可抗力,秋季开学时没能成行。我没有懊恼,反而庆幸有了更多准备时间。  语言的听说能力一直是我的弱项:比如刚去深圳时,我专门参加过两次广东话的培训班,都不及格。但是我敢讲,在公司,开会我都讲广东话,我觉得大家都听懂了,实际可能没听懂,但不好意思说。有一天,我在香港的一家餐
《道德经》曾提出“少则得,多则惑”的价值主张。我们在面对选择的时候,过多的样本量反而容易迷惑心智,因为每个样本都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渐渐地,在领略了大量样本以后,選择者的初衷变得越来越模糊,想要占尽优势的贪欲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真正的主宰者。此时,人的欲望与执念已然是决策者,而理智变成了执行者;当决策者做出不切实际的判断时,不管执行者如何疲于奔命,也无法在海市蜃楼的欲望与现实之间找到交汇点,于是,大量
1  最近,一位朋友找我倾诉烦恼。  她上初二时,因为家人工作变动,转学到另外一所初中。本来她的性格开朗,也有很多朋友,可到了新学校后,周围都是陌生人,她一下子觉得自己很孤独,很长时间都融入不了新集体,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  有一次,她无意中听到有人在背后议论她。从那以后,她变得很在意别人的眼光。上课不敢举手,怕别人笑话她笨;交作业也不敢提前交,怕别人说她瞎积极;甚至集体打扫卫生,她也是到最后才离
我第一次从父母那体会到“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的言传身教,大概是在十三四岁的时候。  那是他们带我去一位战友家做客,那位叔叔住得很远,坐公交车过去要花将近两个小时,妈妈特意提前告诉我:“明天要早一个小时起床,中午跟叔叔一起吃饭。”  那会儿大概是三九天,空气又湿又冷,即便到了九点多,天空中依然布满了湿漉漉的水汽。我在睡得正酣之际被强行叫醒,被北风吹得又冷又饿,一肚子烦躁,老大不高兴地问我妈:“为什么要
期刊
我们先做个小实验:想想除了牛奶,还有什么是雪白色的?举例越多越好。椰汁?乳胶漆?淡奶油?还有什么?我再换个问法:“举出几种雪白色的物体吧,越多越好。”思路是不是一下子打
人的一生面对大千世界有三种心态:知足、知不足、不知足。在知足中感受幸福,在知不足中找到方向,在不知足中获取动力。  知足者常乐  美國著名人际关系学大师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说:“生活中的许多烦恼,都源于我们盲目和别人攀比,而忘了享受自己的生活。”其实,我们没必要与他人进行无谓的比较。若没有知足的心态,又怎么快乐得起来?不羡慕比自己幸福的人,不嫉妒比自己优秀的人,懂得享受自己所拥有的生活。  一
在日本,稻盛和夫有“经营之圣”的美誉,他一生创办了两家企业,这两家企业都进入到了世界500强。很多人都想知道他成功的秘密,稻盛和夫笑着道出了四个字:经营人心。  1959年4月,稻盛和夫带着7个弟兄成立了一家从事电子工业用陶瓷材料生产的公司——京瓷株式会社。公司成立之初,没有钱,没有技术,没有订货,唯一的资本就是年轻人的激情。稻盛和夫一头扎进工作中,没日没夜,埋头苦干,希望带领公司走向一个光明的未
1353年,朱元璋攻下滁州,并以此为根据地向外拓展,两年后,因为滁州缺粮而决定袭取更为富饶的和州。  当时,和州驻扎着10万元军,守将是著名元将也先帖木儿,他是元朝丞相脱脱帖木儿的弟弟,15岁参军,经历大小战事近百起。朱元璋所率的红巾军只有1万人,但最终朱元璋的红巾军却大胜元军,也先帖木儿也趁乱只身逃走了。  仗虽然打赢了,但是这10万俘虏该如何处置呢?朱元璋的部下们众说纷纭,有人说如果让这1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