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法兰西学院文学院官方网站发布一条讣告:法国汉学首席权威、欧洲中国学大师谢和耐(Jacques Gernet)于3月3日在法国布列塔尼的瓦纳去世,享年97岁。3月8日,他的葬礼在巴黎郊外拉雪兹公墓举行,诸多学界人士出席,一起悼念这位为中西方文明交流做出卓越贡献的杰出学者。
作为当代法国权威的汉学家,谢和耐教授曾领导法国汉学界的工作達五十余年,1979年以唯一一名汉学家的身份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在长达半世纪的学术生涯中,他笔耕不断,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获得过的学术荣誉和奖项不可胜数,其中最著名的有法兰西科学院授予的翟理斯(Giles)奖、布杰(Budget)奖和有“汉学界诺贝尔奖”美誉的儒莲奖。
1921年12月22日,谢和耐生于北非的法国殖民地阿尔及利亚。他出身于学者之家,父亲为研究古希腊的知名法国学者,曾担任法国文学院院长一职。
在阿尔及利亚的海湾和山丘上,谢和耐度过了大部分的童年和青少年时光,在那里接受了古典文学的教育。1942年,他应征入伍,投身于盟军在北非开辟的反法西斯战场。二战结束后,他回到母国,在巴黎国立东方现代语言学院学习汉语,1948年毕业于高等实验学院。
1949年,26岁的谢和耐前往设在越南河内的法兰西远东学院学习,师从汉学权威戴密微。远东学院是一所专门研究南亚、东南亚和东亚文明的国立学术机构,在吴哥窟和敦煌学领域有过辉煌成就,出了沙畹、伯希和、马伯乐、戴密微等一批世界闻名的汉学大家。在越南的两年间,谢和耐到过中国昆明。
受戴密微委托,谢和耐自1952年起参与编写法国国立图书馆所藏伯希和敦煌汉文写本特藏目录。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使他得以亲手接触到法国探险家保罗·伯希和从敦煌带回来的大量珍贵资料,成为他学术生涯的一个重要节点。
大名鼎鼎的伯希和是一名探险家和全才型东方学家,据说精通13国语言。他曾师从“欧洲汉学泰斗”沙畹,说得一口流利的中国话,精通中国的历史和文化。1908年,他组织探险队在中国新疆、甘肃进行考古活动,用500两白银和看守敦煌莫高窟的王道士做了一笔交易,劫走藏经洞中最珍贵、最有价值的六千多卷经卷、写本和一些画卷,足足装满10辆大车,运往巴黎。这一大批珍贵资料,为法国成为国际敦煌学重镇奠定了基础。
1956年,谢和耐的博士论文《中国5-10世纪的寺院经济》由法国远东学术院在越南西贡出版。书中以社会学的观点,把汉籍、译自梵文的大藏经、敦煌和西域文书互相对照,分析了从南北朝到五代期间的中国寺院经济。书中对佛图户、寺户、僧祇户、常住百姓、碨户、梁户、长生库、社邑、斋供、三阶教无尽藏都做了深入探讨。
除了使用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这位大个子的年轻博士展露出某种熠熠生光的学术天赋——他使用的全部原始资料都是经济性的、具体的,并且与处于历史中的一种集合心理学现象联系起来。
这部著作看起来更像一部经济学家的著作,而不是宗教史学家的论述。
谢和耐的导师戴密微长于历史和语言学,是法国结构主义、符号学派在汉学界的中坚。但谢和耐的治学却更接近“师祖”沙畹的另一名弟子葛兰言——受法国社会学之父涂尔干的影响至深,更像一名社会学家。
此书一经出版,立刻在国际敦煌学领域引起轰动,欧、美、日同行学者纷纷发表书评,作出高度评价。美国著名汉学家芮沃寿称赞此书“为用现代科学标准来编写中国史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法国,此书与戴密微的《吐蕃僧诤记》并列为该领域的两大名著。直到21世纪,《中国5-10世纪的寺院经济》仍被公认为法国研究敦煌经济文书唯一一部重要著作。
三十出头的谢和耐一举成名。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里,他逐渐成为法国汉学界“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
在谢和耐之前,法国的汉学传统是擅长扎实、精深的考据,一般不写或很少写系统的论著,只是对古文献作注释,如沙畹、伯希和、马伯乐、葛兰言。谢和耐一方面继承了前辈的考据学功底,另一方面又突破了他们的局限,用客观、历史的论述和评判进行系统研究,使法国汉学研究向着现代化的道路前进,为后学开辟了道路。
相比只在专业学术圈流传的敦煌学专著,谢和耐得到更多中国文史爱好者喜爱的,是充满美感和诗意的历史著作——《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1957年起,谢和耐任教于巴黎大学文学院,主要讲授中国语言和文化。他逐渐转向了宋元社会经济史的研究。在白乐日的影响下,他对吴自牧的《梦粱录》和周密的《武林旧事》、《癸辛杂识》等宋末元初文人笔记和回忆录发生了兴趣,最终促使他在1959年完成了《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他借助笔记小说、地方志,以及马可·波罗的游记和回忆录,选定南宋王朝(1227-1279)陷落于蒙古人之手前数十年的历史时段为社会生活史的研究对象。
他以南宋国都临安城为中心,描绘和还原了这座当时世界上最富庶城市的建筑和民居、运河和交通、市场、商业交易、节庆和娱乐,城中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的衣着、饮食、个人卫生,以及个人和家族从出生、抚养、婚姻、疾病到亡故的生命周期和四时节令,构筑了一幅精致、繁复、奢华、立体的《清明上河图》。
笔者手头这一本《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中译本引进于1995年,收录于颇有声名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译文用词典雅细腻,颇有古风,读来全无洋人手笔之感。翻到前页,才恍然大悟——原来,该译本由丛书主编、有“中国学术翻译界法人代表”之称的刘东先生亲自操刀。
在《译后絮语》里,这位活跃于1980年代的著名学者被某种“求医问药”的历史心结焦灼着——南宋官民何以身处巨大危机仍沉湎于审美的创造和感官快感?华夏文明何以在文化辉煌顶峰之际走向毁灭?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基因有怎样的因果关系?以及,越发放纵人类物欲的现代文明是否会落得另外一个“白茫茫大地更干净”? 隔着纸张和岁月,这位法国学者冷静地向中国的知识精英给出了他的理解和回应:
“中国崩溃的真正原因其实与道德松弛无关,而似乎更像是在其经济学和社会学的本质之中。有关13世纪中国南方之安定繁荣的印象只不过是幻象。在此幻象背后的,却是国库之年悲剧性的空虚、农村之贫困和不满以及统治阶层内部的党争。”
河北师大附中附近,放学路上看报的少年

作为当代法国权威的汉学家,谢和耐教授曾领导法国汉学界的工作達五十余年,1979年以唯一一名汉学家的身份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在长达半世纪的学术生涯中,他笔耕不断,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获得过的学术荣誉和奖项不可胜数,其中最著名的有法兰西科学院授予的翟理斯(Giles)奖、布杰(Budget)奖和有“汉学界诺贝尔奖”美誉的儒莲奖。
敦煌经卷和“一代宗师”
1921年12月22日,谢和耐生于北非的法国殖民地阿尔及利亚。他出身于学者之家,父亲为研究古希腊的知名法国学者,曾担任法国文学院院长一职。
在阿尔及利亚的海湾和山丘上,谢和耐度过了大部分的童年和青少年时光,在那里接受了古典文学的教育。1942年,他应征入伍,投身于盟军在北非开辟的反法西斯战场。二战结束后,他回到母国,在巴黎国立东方现代语言学院学习汉语,1948年毕业于高等实验学院。
1949年,26岁的谢和耐前往设在越南河内的法兰西远东学院学习,师从汉学权威戴密微。远东学院是一所专门研究南亚、东南亚和东亚文明的国立学术机构,在吴哥窟和敦煌学领域有过辉煌成就,出了沙畹、伯希和、马伯乐、戴密微等一批世界闻名的汉学大家。在越南的两年间,谢和耐到过中国昆明。
受戴密微委托,谢和耐自1952年起参与编写法国国立图书馆所藏伯希和敦煌汉文写本特藏目录。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使他得以亲手接触到法国探险家保罗·伯希和从敦煌带回来的大量珍贵资料,成为他学术生涯的一个重要节点。
大名鼎鼎的伯希和是一名探险家和全才型东方学家,据说精通13国语言。他曾师从“欧洲汉学泰斗”沙畹,说得一口流利的中国话,精通中国的历史和文化。1908年,他组织探险队在中国新疆、甘肃进行考古活动,用500两白银和看守敦煌莫高窟的王道士做了一笔交易,劫走藏经洞中最珍贵、最有价值的六千多卷经卷、写本和一些画卷,足足装满10辆大车,运往巴黎。这一大批珍贵资料,为法国成为国际敦煌学重镇奠定了基础。
1956年,谢和耐的博士论文《中国5-10世纪的寺院经济》由法国远东学术院在越南西贡出版。书中以社会学的观点,把汉籍、译自梵文的大藏经、敦煌和西域文书互相对照,分析了从南北朝到五代期间的中国寺院经济。书中对佛图户、寺户、僧祇户、常住百姓、碨户、梁户、长生库、社邑、斋供、三阶教无尽藏都做了深入探讨。
除了使用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这位大个子的年轻博士展露出某种熠熠生光的学术天赋——他使用的全部原始资料都是经济性的、具体的,并且与处于历史中的一种集合心理学现象联系起来。
这部著作看起来更像一部经济学家的著作,而不是宗教史学家的论述。
谢和耐的导师戴密微长于历史和语言学,是法国结构主义、符号学派在汉学界的中坚。但谢和耐的治学却更接近“师祖”沙畹的另一名弟子葛兰言——受法国社会学之父涂尔干的影响至深,更像一名社会学家。
此书一经出版,立刻在国际敦煌学领域引起轰动,欧、美、日同行学者纷纷发表书评,作出高度评价。美国著名汉学家芮沃寿称赞此书“为用现代科学标准来编写中国史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法国,此书与戴密微的《吐蕃僧诤记》并列为该领域的两大名著。直到21世纪,《中国5-10世纪的寺院经济》仍被公认为法国研究敦煌经济文书唯一一部重要著作。
三十出头的谢和耐一举成名。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里,他逐渐成为法国汉学界“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
在谢和耐之前,法国的汉学传统是擅长扎实、精深的考据,一般不写或很少写系统的论著,只是对古文献作注释,如沙畹、伯希和、马伯乐、葛兰言。谢和耐一方面继承了前辈的考据学功底,另一方面又突破了他们的局限,用客观、历史的论述和评判进行系统研究,使法国汉学研究向着现代化的道路前进,为后学开辟了道路。
13世纪中国南方之繁荣只是幻象
相比只在专业学术圈流传的敦煌学专著,谢和耐得到更多中国文史爱好者喜爱的,是充满美感和诗意的历史著作——《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1957年起,谢和耐任教于巴黎大学文学院,主要讲授中国语言和文化。他逐渐转向了宋元社会经济史的研究。在白乐日的影响下,他对吴自牧的《梦粱录》和周密的《武林旧事》、《癸辛杂识》等宋末元初文人笔记和回忆录发生了兴趣,最终促使他在1959年完成了《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他借助笔记小说、地方志,以及马可·波罗的游记和回忆录,选定南宋王朝(1227-1279)陷落于蒙古人之手前数十年的历史时段为社会生活史的研究对象。
他以南宋国都临安城为中心,描绘和还原了这座当时世界上最富庶城市的建筑和民居、运河和交通、市场、商业交易、节庆和娱乐,城中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的衣着、饮食、个人卫生,以及个人和家族从出生、抚养、婚姻、疾病到亡故的生命周期和四时节令,构筑了一幅精致、繁复、奢华、立体的《清明上河图》。
笔者手头这一本《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中译本引进于1995年,收录于颇有声名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译文用词典雅细腻,颇有古风,读来全无洋人手笔之感。翻到前页,才恍然大悟——原来,该译本由丛书主编、有“中国学术翻译界法人代表”之称的刘东先生亲自操刀。
在《译后絮语》里,这位活跃于1980年代的著名学者被某种“求医问药”的历史心结焦灼着——南宋官民何以身处巨大危机仍沉湎于审美的创造和感官快感?华夏文明何以在文化辉煌顶峰之际走向毁灭?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基因有怎样的因果关系?以及,越发放纵人类物欲的现代文明是否会落得另外一个“白茫茫大地更干净”? 隔着纸张和岁月,这位法国学者冷静地向中国的知识精英给出了他的理解和回应:
“中国崩溃的真正原因其实与道德松弛无关,而似乎更像是在其经济学和社会学的本质之中。有关13世纪中国南方之安定繁荣的印象只不过是幻象。在此幻象背后的,却是国库之年悲剧性的空虚、农村之贫困和不满以及统治阶层内部的党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