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推理文学看平成时代的校园欺凌——以《所罗门的伪证》等作品为例

来源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cheungq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分析宫部美雪、辻村深月、凑佳苗、武藤将吾等人描写平成时代不同时间段的推理作品,本文试图在梳理校园欺凌变化轨迹的同时,借助基拉尔的欲望介体和替罪羊理论为欺凌的生发机制提供一种解读.校园欺凌的背后或许是学级崩坏、格差社会等更深层问题,而推理文学所提供的成长模式虽无法根治校园欺凌这一现象,但对青壮年劳动力日趋匮乏的日本社会仍具备独特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罗伯特·梅纳瑟是当代德语著名作家,也是热衷于探讨欧洲未来的重要知识分子.梅纳瑟支持一个充分发展的欧盟并对欧洲的未来做出了积极构想.小说《首都》围绕欧盟庞大的官僚运作机制,以现代性文学技巧展现了欧盟的日常状态和潜在的政治角力.“猪”作为无处不在的隐喻贯穿了整部小说,将出现在欧盟首都布鲁塞尔的各色人物的命运融入到欧洲的历史与现实问题中.同时,作家以“奥斯维辛”这一无可替代的历史符号对欧盟所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寓意表达和深刻反思.可以说,《首都》是梅纳瑟以文学形式对当下欧盟一体化发展的折射和解读,为欧洲社会所急需回
苏联解体三十年,当代哈萨克斯坦作家经历了身份变化带来的认同危机.通过对俄罗斯文学传统和范式的借用与对俄罗斯文学文本的引用和改写,哈萨克斯坦文学建立起与俄罗斯文学的互文关系.从对俄罗斯文学的改写与变形走向深层对话,作家们借此思考与阐释的是永恒的善恶观问题,并以文学特有的方式给出了哈萨克版本的解决方案,形成了当代哈萨克斯坦作家书写自我的话语模式和构建国家认同的有效手段.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自觉引用非俄语文学经典和哈萨克本土作品,形成一种复杂的书写新独立国家历史的艺术策略和文化策略.
在疫情封锁的背景下,几名青年学者通过网络平台聚在一起,从阿莉·史密斯的小说《秋》出发,探讨了脱欧小说的特点、史密斯小说与英国脱欧的联系、疫情对解读《秋》和理解脱欧问题产生的影响以及史密斯小说的视觉效果如何反映了种族主义等一系列话题.本文认为,这种共同阅读、即兴发言、深入探讨的交流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与《秋》的碎片式叙述形成呼应,同时,这一新颖的交流模式也启发我们运用新媒体技术拓展文学阅读的空间.
阿尔达克·努尔哈兹(1972-)是哈萨克斯坦诗人、剧作家和批评家,阿乌埃佐夫国立剧院文学部文学编辑.2006-2008年间任哈萨克斯坦《外国文学报》主编.出版诗集《伪自由书》(2009)、《蜂鸟集》(汉、哈,2012)、《精确与纯净》(英、汉、哈,2014)等,评论集《哈萨克现代诗歌论》(2010)、《认识与批评》(2018)和短篇小说集《横与点》(2010)等.其诗歌作品已被译成英、俄、汉等多个语种,也曾在《世界文学》等多家中文刊物发表.努尔哈兹在接受访谈时把其创作归为移民文学,而跨越地域并未解决他的身
村上春树文学塑造了诸多怪病缠身的人物形象,通过展现各种病状,观照当代人的生存焦虑并展开对现代文明的反思和批判.这些刻画中不乏大量关于女性的疾病书写,流露出作家对女性命运的强烈关注,但其女性疾病书写受男权社会对女性的“他者”想象所限制,未能探索出更加理性丰满的女性形象;而其历史指涉文本中的疾病书写则隐含着转移责任追究的逻辑,切中了当代日本人渴望获得疗愈的命脉.村上文学的疾病书写过多地渲染疾病的普遍性、可怖性及无常性,难以将所描写的疾病之“丑”与“恶”导向真正的生命之“美”与“善”.
阿罕默德于1987年发表文章对詹姆逊的“民族寓言”概念做出激烈和全面的批判,由此开启了所谓“詹姆逊-阿罕默德论争”,该论争的历史不仅涉及对詹姆逊思想、第三世界政治和文学等方面的理解,且在学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造成了现实政治的转向.通过对詹姆逊2019年的新作《寓言与意识形态》及这一论争史中重要文本的再讨论可知,这一论争的不可调和性就埋藏在其缘起之中,而上述副作用则成了历史的遗憾.
本文旨在梳理“Denkbild”(思想图像)一词在德语史中的语义流变,考察本雅明的思想图像本身就内在于该词多重语义中的写作特点.理念、寓意画和以“图像思考”为核心的运思方式蕴含了本雅明思想图像的三个不同面向:思想图像是与本雅明的认识论理想相契合的思维方式;尽管有别于柏拉图意义上的“理念”,但它却是本雅明以剥去假象的具体经验来建构客观哲学星丛的尝试;尽管题材与主旨都不同于寓意画,但它却是本雅明以图像性的文字实施批判的现代“寓意画”.
在半生回忆录《羊之歌》中,加藤周一在书中描述了1920年代末到1968年间日本的社会生活样貌,并批判性回顾了自己及周围知识分子对法西斯政权和侵略战争的态度,是一本自个人视角评述日本人战时战后意识形态的重要回想录.本文将《羊之歌》中加藤对战时日本人,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战争认识的描述,与他在同时期其他批评文章中对支持侵略战争的日本知识分子的精神结构的批评相结合,分析呈现加藤对日本知识分子阶层错误战争认识的精神根源的探究.
罗莎·查塞尔是西班牙“27年一代”作家的杰出代表,本文选取其自传作为研究对象,从历史创伤记忆书写和个性发展记忆书写两个视角进行文本解读,研究传主如何通过自传完成其流亡者和女作家身份的建构,同时探讨女作家如何让自己的作品参与西班牙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忆建构,并成为揭示西班牙女性边缘社会地位的代言者.
十月革命的爆发导致俄罗斯第一代流亡者的大规模产生.莫斯科文本在域外文学中呈现出书写繁荣的文学景观,并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被看作是超文本系统的一种.与此同时,围绕宗教政治神话“莫斯科-第三罗马”所形成的莫斯科文本悄然地发生双向度的变异,流亡作家将逝去的莫斯科记忆转化为“基捷日城”或“第二巴比伦”的文化概念,体现了对俄罗斯民族未来的创造性理解与深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