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出版与摄影阅读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sho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趋丰富的出版类型
  大众摄影:我记得几个月以前,海杰在微博上说去年摄影出版是摄影领域内的一个亮点。其实直到现在,摄影出版物依然大部分是技法类,不过这一两年总有些不一样的新书出来,种类越来越丰富了。
  海杰:对,大家似乎都在转型,都在加深对摄影图书的认识,比如说后浪也在做这方面的努力。
  董良:我们是2009年以后才有的摄影版块。最早是出版了刘香成 《毛以后的中国1976-1983》。后来由于市场、成本等等情况限制,陆续出版了理论、技法类的摄影图书。你说摄影类图书慢慢变好,其实《毛以后的中国》特别明显,第一版是1200本的签名定制版,销售很慢,三年才销售完。接着就出了平装本普及本的,定价下来了,68块,销售特别快,5000本5000本的卖,现在已经是第三次印刷了。
  大众摄影:这数量代表实际上阅读人群的变化,看得见的。而且有这个数量,就能看到有其他的可能性。以前去书店,整架子都是怎样PS。现在这些出版社也开始推出技法之外的摄影书籍。
  海杰:比如人民邮电出版社推出《摄影批判导论》。这个以前全都是技法类,也是因为有一批很强的作者,赵嘉、雷依里等,现在这类市场似乎慢慢在饱和。
  董良:赵嘉现在自己做“爱摄影工社”。他和受众的结合点非常密切。其实摄影类图书,最大的受众读者群就是他的那个读者群。不过如今的技法类图书也有不同,像我们出的这几本,不是纯粹的PS,怎么曝光怎么拍这些,其中有讲到影像思维、创作思路,算是视觉训练的内容。
  大众摄影:不只是How-to的内容,有思维方式这些的。其实其他出版社,比如人民邮电出版社,这两年引进的图书也有这类的内容,理念覆盖在技法上。因为量的饱和导致出版社开拓新的类型。
  海杰:我感觉从去年看来,影像出版很热闹。展览的带动作用也不小,比如去年的“原作100”,很多原作的引进,让大家开始对照片好奇:大师的作品到底怎么解读?背后有哪些东西?再加上很多的译介,有一些懂收藏的人也加入进来,其实买书也是一种收藏。
  大众摄影:你们有哪些书是觉得比较忐忑,结果卖得不错的?
  董良:举例来说,《摄影作为艺术》和《自动对焦》这两本,都是偏艺术影像的图文书,本来以为前者题目更宽泛,会卖得好,后者窄一些。结果与预期相反,因为《自动对焦》探讨的话题是自拍这个话题,在豆瓣网上受关注度很高,点击“想读”这本书的人每天500人的速度在增加。网络对如今的书籍找到对应的读者群很有帮助。
  大众摄影:海杰你去年的《照镜子的人》反响如何?
  海杰:去年这本书的市场反应不错,我们主要是通过微博推广,很成功,销售了一万册。对于摄影师访谈图书来说这个印量算是不错了。
  董良:这种访谈类书也有一些,两年前陈小波老师的一本《他们为什么要摄影》,今年李楠老师的《影响:中国当代摄影精神交往录》,孙慧婷的一套两本年轻摄影师访谈录《接近》和《想象》。
  海杰:我觉得非常好的是徐婷婷的那本《出龛入龛》,那本书介绍的东西很多都是咱们这边没见过的。所以访谈录现在就是满足大家对解读影像的一个饥渴,大家都觉得摄影师的创作有时候看不懂,需要了解,评论家的解读是评论家的视角,访谈能透出摄影师本人怎么说。所以我今年冒险一下,搞一本《表态》,全是比较当代的摄影师的访谈。
  出版与阅读的互动
  大众摄影:你们摄影书这块几个编辑?工作有分类吗?
  董良:我们有三个编辑,但是每个人条件不一。我们的分类大概是画册类,技法类。
  大众摄影:摄影出版从以前品种单一化,到如今逐渐丰富,可以称之为摄影类图书有一个生态在完善,可能某种类型的份额很少,但是也有相对固定的读者群。看国外摄影出版的丰富程度,令人叹为观止,有的时候看到国外一个展览的图录,内容之完整令人叹服。
  董良:就像我们很仰慕的德国出版社TASCHEN,做什么都卖的好,据说他们一些中高档画册,首次印刷都能到达20万册。
  海杰:这也和读者受教育的程度有关,国外读者的成熟度比较高。我们目前的读者人群还在一个最初的阶段,还比较简单直接,看到一个照片,要立马告诉他这是什么意思,看不懂的话就骂,我在书中介绍的一些创作背景,就希望有这种引导。国内读者的程度也不一样,再者咱们以前看的很多书都是山寨版。
  董良:整个现在的阅读环境改变也不少,去年李承鹏和柴静的书卖得这么好,如果以传统的出版行业判断来看就不理解,怎么会卖这么好呢?
  海杰:现在很多人买书不是在买书,有的时候是在追求一种身份认同,我买了这本书证明我是你的“粉丝”我是你这拨人。
  大众摄影:是多方的一个互动吧,读者的需求、品味、甚至价值观判断。读者会和出版社形成相对固定的认知关系。读者会认准品牌,找到他喜欢的味道,出版也不仅仅是投其所好,而可以在内容上进行引导。比如从你们的书单来看,感觉书的构成比较丰富,是良性的,看到丰富的可能性。
  董良:对,读者群是在慢慢丰富和成长的,包括定价的问题,大家也慢慢接受高定价的书了。原来是高价的书肯定卖不出去,现在是只要你内容好,销售就是可以的。
  海杰:现在影像文化这块也比较好,比如广西师大做森山大道、杉本博司的书。而且因为这些出版社还是有相对固定的读者群。魔铁图书现在把阮义忠以前的书都再版了,卖的很好,这类出版社的市场反应很及时。
  董良:而且把他现在的报纸专栏也都签下来了。
  大众摄影:这类书读者可能有两类,一类是以前就喜欢拍照,另外一种就是以前没有摄影的爱好,可能以后也不会拿起相机去拍照,但他看的是书的文化属性,创作者的故事。这个会越来越多。
  海杰:我还有一个感觉,现在尽管理论方面的图书还差一些,但还是在朝这个方面走,比如毛卫东最近要和中国民族摄影出版社合作,出一本《摄影理论史》,据我了解还有一些出版社也在着手做这方面的事情。比如浙江摄影出版社引进《这就是当代摄影》,这类书也在增加。包括约翰·萨考斯基的 《摄影师之眼》居然也能卖到脱销,已经第二次印刷了。虽然量不大,但对于此类图书来说已经可以了。   大众摄影:以往不会有人做的书现在都出现了。
  海杰:所以目前是一个螺旋形上升的状态,将来应该会很好。引进好的图书容易一点,国内原创类的书想做好的话很难,首先国内好的摄影师不多,再就是一些摄影师的东西因为内容原因可能不容易出版。现在的人需求多了,人群扩大之后,总会有人不满足于仅此而已,玩一个东西总得有点鉴赏性。我觉得将来摄影和文字一样,会是一种通用的语言,大家都用得着,摄影出版应该还是大有可为的。
  电子出版
  大众摄影:台湾的摄影刊物《摄影之声》网站上介绍了日本一家画廊做的APP,大概是可以通过一美元的价格,买一本画册的电子版。意大利出版社Contrasto推出了威廉克莱因的APP,作品、访谈视频、他拍的电影片段等等这些传统出版所不能呈现的东西都放进去。也有很多摄影师通过类似方式出版。电子出版你们有准备吗?
  董良:我们现在有一些文史类的书做电子出版,影像类的还是难一点。我前几天把排版软件升级到了Indesign CS6,发现里面建立文档的功能已经全面面向电子出版了,以前的文档设置都是A4、B5这种纸张尺寸,现在都是ipad、Kindle的尺寸。
  海杰:电子出版,我是想版权怎么解决,因为很容易复制。
  董良:我们也是在观望,还没有走出这一步。影像类图书势必走向两个方向,技法类图书,像赵嘉、张千里,他们已经在尝试数字出版,另外一个方向就是收藏品,不仅仅内容是具有购买价值的,我这本书整个的成品都是一个艺术品,只能往这两个方向走,越来越明显。
  自主出版
  海杰:目前国内自主出版就是“假杂志”和“苏菲独立出版”这两家做的好一些。“假杂志”好像要开始做真杂志了。“假杂志”一直在做年轻摄影师的书,销售就是淘宝,走限量,比如每个摄影师500本,卖得还不错。因为有一大批忠实的读者,每次新东西出来很快就卖掉。体制内出版社可能出书考虑的东西比较多,作独立出版的话,考虑的更纯粹,影像作品的呈现也会不一样。读者从心理倾向上会更紧密。
  董良:像“假杂志”做的当代摄影师,我们还不敢去碰,做书的话人力财力销售成本都很大,出版社这样做的话无法良性运营。所以反过去我们做经典的。经典影像类的受众有很大部分是这样的:不管你里面讲什么理论,是经典大师,就买,人群还是比较广泛的。
  建立阅读结构
  大众摄影:你觉得平时不太看摄影类图书的朋友,不太了解出版物现状的,他应该怎么建立自己的阅读结构,因为阅读和实践一样重要。
  海杰:我觉得只能基于自己以前了解过的知识,通过视觉方式来实现,就是首先看到这本书,其中的照片是不是我喜欢的,通过一些与兴趣吻合的方式进入。比如有些读者可能会看到楚尘文化今年推出荒木经惟的《东京日和》,喜欢里面某张照片而进入,再进行了解。最早触动我对影像兴趣的是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我喜欢那本书是从书前面的照片开始的。
  大众摄影:你这感觉比较怪异。你相当于是偶遇了那本书里的照片,让你对影像感兴趣。
  海杰:是很怪异,因为我之前的理想是做一个记者。所以还是通过自然的偶遇,然后再慢慢的深入。我以前的阅读是这样:先是看影像故事类的,之后看顾铮等人的书。对我影响最大的是特里·巴特雷的《看照片看什么》,我看的是前一版《影像艺术批评》,看了以后发现好多认识完全不一样,重新整理思路。读书和对影像作品的阅读是交替的,对书籍的阅读,会落实到作品阅读中,它会整理你的思路。
  大众摄影:现在你对影像的阅读,和几年前相比的话,是有很大不同的。
  海杰:对,有差距。原先是从感官上来看,现在是有架构性的东西在指导观看和阅读。
  董良:我们也愿意选择经典的作品,经典的摄影师,经典的图书来给大家做介绍。现在国内的摄影人群里,要说知识结构很科学的可以说很少吧,从我们出版方根据图书销售状况的理解看来,也就两三千人,所以更大的目标就是普及工作,让大家从经典阅读开始,慢慢的丰富自己的知识构成,然后再讲当代,讲创作的东西。包括我们编辑自己也是在这样一个过程里。
  海杰:几乎每个人主动的影像阅读,都是从经典开始,比如布勒松这类的,再更深入的走向自己的方向。我们现在的视觉经验更多的还是从照片所讲述的具体事件信息开始进入,以后慢慢会发现照片的内涵和外延太多了。
  董良:对,叙事反而是要放到一边了。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初中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增多对信息教学工具的应用。初中英语作为一门具有抽象性质的学科,教师要达到高效教学,对信息教学工具的合理利用显得更为需要。信息教学工具可以将抽象的英语教学信息具体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记忆。而且能够利用模象直观,借助替代性经验弥补学生在生活中直接英语经验的缺乏。为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抽象理解和抽象记忆创造有利条件。  关键词:初中英语;
期刊
多媒体的出现  多媒体是伴随着信息化、科技化而新兴起的一种传播载体和艺术形式,在大众媒介传播方式越来越多元化的形势下,备受业界瞩目。从荷赛到国展,多媒体渐渐以独立门类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我们也感受到,全世界的媒体和摄影师都面临着新媒体的冲击,加深对多媒体的认识和了解,势在必行。同时,用正确的态度去理解和认识多媒体,也有利于这一新兴艺术门类的健康发展和进步。  创作访问  Q:您对工业题材是如何把握的
期刊
2013年5月14日,第五届“雪花纯生·中国古建筑摄影大展”的评选结果正式公布。本届活动通过官网、大众媒体网站、垂直类网站以及区域分区的广泛联动,网络征稿期间总曝光量高达117亿次,总点击量达2900万次,共吸引了近120万人参与投稿,征集到古建筑摄影佳作204万幅。  今年除在雪花纯生·中国古建官网(www.archfans.com)和专业垂直类网站征集作品外,华润雪花还联手新浪、腾讯、网易、搜
期刊
【摘 要】《劳动合同法》通过赋予劳动者相当的权利、施加用人单位以相当的义务来体现国家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价值取向,这种权利义务的再分配必将给用人单位原有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规则与运行造成强烈的冲击。本文结合劳动合同法新增内容,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劳动合同法;用工成本;用人风险   中图分类号:D9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期刊
艺术最关键的就是形式感,尤其是摄影艺术。可以说,作品的形式感是美学的集中体现。刘桂林的摄影作品并没有什么花哨的后期技法,也没有采用复杂的前期拍摄技巧,但是他的作品却带有厚重的意蕴和磅礴的气势。这与创作目的的思考以及点、线、面的构成理解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幅具有强烈形式感的作品,才能够吸引更多观者的关注,继而引发观者更加深入地去读取作品更加丰富的信息和内在的情感。
期刊
西藏,摄影人向往的地方,这里的风景和人物,始终为广大摄影人热衷和喜爱。张祥拍摄的西藏人物作品,无论是形式感突出的群像,还是慈祥微笑的老人,都以极为细腻的摄影表现手法,承载着他对西部的理解和情感。张祥摄影的手法非常多变,他认为,摄影技术为思想服务,只有掌握了熟练的摄影技术技巧,才能掌握更加丰富的摄影语言,才能更加透彻地利用图片来传递自己的思想。
期刊
纳米比亚埃托沙国家公园  那里是荒芜的原野,有百余种野生动物艰难地生存。在公园附近的酒店西边有一个天然的池塘,宝贵的水源使这里成为了野生动物的天堂。白天我在池塘边拍摄有趣的画面,夜晚我又来到这里守候,远处酒店的灯光也投到这里提供了人造光源。  为了拍摄星空下静谧的非洲原野,必须采用“分段曝光”的方法——地面景物的曝光量在1.5秒,而星空的曝光量需要18秒。当时我没有带黑卡纸,急中生智,用随身携带的
期刊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高职体育教学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高职体育与多媒体的融合,体育教学逐渐摆脱了形式化教育的困境,增强了体育教学质量。本文就高职体育教学中多媒体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高职 多媒体 体育教学质量 重要手段  高等职业教育包含体育教育且体育教育的分量很重,体育教育可以让学生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和较高的体育素养,便于学生以一个
期刊
【摘 要】由于法制建设、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原因,我国授贷企业的财务管理还存在种种问题,金融机构对授贷企业的监管还比较薄弱,切实执行审贷规范,加强对授贷企业的财务监督,防范信贷风险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从中小中介机构工作人员的角度出发,分析贷款企业的财务舞弊现象,对金融机构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作些探讨。  【关键词】会计舞弊;财务监督;信贷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期刊
2010年5月上旬,第四届“我看博物馆”公益摄影大展在经历了三轮评选后,角出了6个组别的一、二、三等奖。  连续举办了四届的“我看博物馆”公益摄影大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品牌形象,吸引了广泛的受众关注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领域,摄影人通过参与这项活动也从最初的不了解,到现在逐渐熟悉了“博物馆”题材的拍摄方法,并拍摄出大量质量高、视觉新颖的作品。  作为主办方之一的《大众摄影》,见证了这几届大展作品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