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治学”含义待厘清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weiz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大学“教授治学”成为一个新的热词,作为高教改革的一个方向、一项措施被提了出来,并见诸不少报刊文章议论中。然而笔者认为,“教授治学”的定义存在种种不当之处,导致出现运作的困难和弊病。特别需要明确的是,“教授治学”并未写进我国《高等教育法》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目前仅是部分专家学者在阐释国家教育法规时提出的个人观点。因此,对这一概念进行厘清,非常必要。
  “教授治学”内涵有误
  将“教授”与“治学”两个词搭配在一起,只能理解为“教授研究学问”,因为“治学”与“治国”“治家”“治校”“治水”等不同,其中的“治”只作“研究”解,决无“治理”之义(均据新版《辞海》《现代汉语词典》)。如果硬要将“教授治学”解说为教授“治理学问”“管理学术”“领导学术”的权力,那就是生造词义,过度引申。不但词典里无此义,也违背了“治学”一词的习惯用法,超出了一般人的理解范畴。要防止人们的“误解”,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文章里对该词“新义”加以注释,然则此类文章该词的出现率一定不低,那就会注不胜注,岂不繁琐?一言以蔽之,此词存在语病。尽管如此,为方便起见,笔者还是姑且用其展开以下阐述。
  “教授治学”的行为主体是谁?其中的“教授”是否包括副教授甚或全体教师?现在提出这一主张的人们认为理所当然指“正教授”,事实上各校也确实如此运作。但是,考察提出“教授治学”的历史渊源和现实背景,就可明白这种“望文生义”式的理解是站不住脚的。无可否认,“教授治学”的口号源自蔡元培先生所提“教授治校”的主张,而蔡元培的这一主张又借自于欧洲的大学管理制度,其要义是“让懂得学术的人来管理大学”,集中体现了对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的追求。
  上世纪初,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他成立的教授会是由除助教外的所有教师组成的,他在《中国现代大学观念和教育趋向》一文中,明确提出教授会由教授和讲师们联合组成,理所当然包括副教授。美国在1915年成立全美教授协会,保护教授权利,推行“教授治校”,现今的美国大学教授委员会虽然各校有所不同,但一般都包括教授、副教授。从前几年我国高教界一些专家提出“教授治学”的背景来看,是基于“去行政化”的考虑,是作为“去行政化”的对应物而出现的。然而“行政”即“指机关、企业、团体等单位内部的管理工作”(据《现代汉语词典》),大学岂能去掉“管理”?可见“去行政化”口号之不符逻辑,实应改为“去官本位”、“去官僚主义”才对。“行政”对学术的“干预”非仅限于针对教授,也针对广大教师,如要真正“去行政化”,保护学术权利,“教授治学”的行为主体理应是包括教授在内的全体教师,教授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也不应只限于正教授。
  “教授治学”名不副实
  “教授治学”这一词语,可以说是缺乏充分酝酿的结果。最近我们看到许多文章议论高校改革方案,还是奉“去行政化”为圭臬,似乎行政化是高校弊病万恶之源,而“去行政化”的良方又不外乎是“教授治校”,反复阐述“教授治校”的意义和作用,纵向举蔡元培治北大为例,横向举美国大学为例,然例子却多是笼统之言,一笔带过,没有考察对照蔡氏当年具体如何作为,当今美国大学又是如何操作,连比较具体的简单介绍都少见,长篇大论只顾自说自话阐述“教授治校”的优点和好处,有的同一篇文章中“教授治校”与“教授治学”二同词混用,不加区分,可见概念之模糊,疏于考证,足以误人误事。须知“教授治学”还仅限于学术范围,而“教授治校”则有负责管理大学之义。因此,对这一概念的定义、内涵、差异进行厘清,才谈得上有效的讨论而免于空谈。
  值得引起注意的还有,某些专家学者提出的“教授治校”也好,“教授治学”也好,都与他们所声称借鉴的来源和蓝本,即“蔡元培的北大办学方针”及“美国大学的教授治学制度”大相径庭,大异其趣,此“教授治校”非彼“教授治校”也。从“教授治学”的母本——蔡元培设计的“教授治校”制度来看,其包括教授会、行政会、评议会等机构,各负其责,互相协调制约,而且包括了上自校长、教务长、总务长等各“长”,下至全体教职员工,其宗旨就是要发挥全体的积极性,真正实行“民主管理”。而我们现在的所谓“教授治学”,其行为主体只限于正教授,而且没有相应的监督机构,广大副教授和讲师很少有知情权、参与权和话语权,少数人施“治”的权力趋于“绝对化”,这怎么谈得上“民主管理”?又怎么能保证其会保护广大教师的“学术权利”?
  事实上,在“教授治学”的名义下,教授委员会的运作已然出现了一些弊端。比如有不少大学明文规定,“双肩挑”的教师在申请晋升职称时享有各种“优惠”,并在晋升过程中严重存在着“让领导先过”的现象,包括现任领导与后备领导,因此教授队伍里各类官员占了不小比例。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交叉,难免造成教授委员会里的“行政”干预“学术”现象,这样的“教授治学”,实难指望它“去行政化”和“自主管理”学术。
  笔者认为,这是一种畸形的“教授治学”,它固化强化隐化了学术的“行政化”,有人评之曰“学术与权力的联姻结盟”,不无道理。总之,“教授治学”不仅其提法本身存在诸多不当之处,推广实行中也不如人意,盖因配套制度的设计还是一片空白,时机尚不成熟。
其他文献
语言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学习一个国家文化的过程,教一种语言也是在教一种文化。因此,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要实现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必须将文化教学渗入到语言教学的全过程中。本文结合英语教材中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从文化定义的宏观及微观层面分析了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中文化内容的呈现。  英语教材中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接触和了解英语
人才的培养在教育,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山西省教育厅日前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教师法制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在未来三年,将让全体教师接受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法制培训,鼓励教师主动学法、自觉用法,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  据了解,一些地方和学校,教师侵害学生合法权益甚至严重侵害学生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一些教师在维护自身权益时采取不合法的手段,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活动和
学校从外地请了一位专家来做报告,报告结束后,专家与教师们就当前的教学问题进行了座谈。有一位语文教师问到,在上长课文时,总是一节课解决不了几个问题就下课了,该如何解决长课文教学的问题?这位专家便提到“长课短教”。随后,笔者又听了几节语文公开课,在评课时也有教师提到“长课短教”。  “长课短教”的概念和误区  什么是“长课短教”呢?专家和评课教师都没有作详细解释。对于“长课”,大概就是相对学生的学习水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近日联合发布《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意见提出实施范围和主要目标为,经过3-5年的努力,使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室、桌椅等教学设施满足基本教学需要;生活设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等。《意见》要求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着力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这里所说的指标到校,是指将重点高中招生名额分解到区域内的所有初中,给每个初中的尖子生都能获得进入重点高中的机会。指标到校政策在一些地方已经实践了十几年了,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也有3年以上。在很多地方,指标到校名额已经占到重点高中招生总数的70%以上,部分地区甚至达到了100%。但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里,只有20%、30%,甚至更低。  推行指标到校政策的初衷是治理择校乱收费,但政策实施的结果超
留存青春记忆  师慧  《少年初长成》是由知名媒体人、青年作家张小武创作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此书写作源于某次偶然的阅读触动。作者坦言,“写作是一件必须忠于自己内心的事情,如果哪怕有一点私心杂念,呈现出来的东西就是不真诚的,这样的东西注定也不会被读者认可。”在写作已不足以安身立命并且大批作家转向网络写作的当下,坚持纯文学写作已为不易,作者专注文字、忠于内心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小说通过对主人公“我
童年有着自己的“美丽时空”,教育者应小心翼翼、无微不至地“关怀”儿童心灵……作为有良知的教育者都有义务在教育教学中为孩子考虑,让孩子活在自己的年龄中,把童年还给孩子。  追问:是谁让儿童生态缺失  在语文教学中,儿童生态的缺失会让许多有识之士痛感困惑和迷惘,笔者曾经看到这样一个片断:一位老师在执教二年级课文《夕阳真美》时,文中有一词“壮丽”,老师问“这词是什么意思?”学生答“壮观美丽。”老师评价“
小学生异国游学是另类“拼爹”  文/张玉胜 河南读者  日前,贵阳一私立小学打算组织学生到国外游学。通知一出,家长们分成两个“阵营”:一方认为,海外游学对低年级孩子来说就是“游而不学”;另一方则认为可以开阔眼界、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4月17日《贵阳晚报》)  说起家长对小学生异国游学的争议,所谓两个“阵营”的对立应该与异国游学本身的兴起相伴而生。尽管有人可以“小学组织出国,元芳怎么看”而百般求
一段大学教师在课堂上演示徒手劈砖的视频近日在网上走红,主角更被网友称为“劈砖教授”。其实,这位老师当时不是为了展示功夫,而是要借机讲授一些物理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南方都市报》记者随后获悉,这位老师是四川大学计算机系系主任、副教授魏骁勇,当时正在给研究生上科学工程实践课。(10月24日《南方都市报》)  “教授劈砖”,让人看到了不一样的大学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他用生动的实验教学展现了一种新的教学模
要真正地理解学校文化,必须要对学校文化的结构和内容进行解读,笔者试图从大学文化的主体、载体、资源等要素结构入手,将大学文化这个生态系统分为三个生态子系统:主体系统、环境系统和资源系统。大学文化的组成要素就构成了这三个子系统的生态因子,这些生态因子在各个生态子系统中进行“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处于一个有序的动态平衡中。将大学文化的生态化建设理论应用于河海大学的文化建设中,打造以“精神文化熔铸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