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鲍勃·斯蒂尔 梁晓燕:
随着自我意识的来临和“后稚气期”的发展,儿童会“移情”于他的绘画,用来表现个人意向。而绘画阐述的完整性较之文字会更为有效和全面。
这个主题是温哥华唐人街一年一度的舞龙巡游。显然,具有强烈异域文化色彩的舞龙活动给五岁的Joan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右图形式结构是倒三角,上方一列窗户,有个未完成的人物,代表在建筑物上层看热闹的人群;倒三角形的底边,舞龙者排成三行;行列越往前越短小,把我们“带”到三角的“顶端”。“顶端”在画的下方,有点儿出人意料。舞龙者排列得如同一堆球桌:三条长龙,二十二个人。人的图式重复,细节的描绘极其用心,没有一个人被忽略。小作者似乎感到必须创造一个平等一致的世界。形式设计在这紧密的安排中非常突出。这种解构是伟大艺术品的标志,而它却是出自小Joan之手!
露丝现在累了,萍姬和培斯把她抬到睡床上。Joanne是视障儿童,每次作画,她的鼻子几乎都贴在纸上。这幅作品是一组二十张的连环画中的一张,讲述的是露丝和她的朋友们的故事。
画面结构的完整和形式上的平衡是惊人的,每一条线都有用。每个人物形象都是作画者自己的人体图式,他们各自为抬起露丝的睡床出一份力,睡床向下的重力使人物的腿八字分开,身体被压至极限。由于视障的关系,Joanne很孤独,他却在绘画里创造出有团队合作的社交场景。床底下那个最小的人很生动,她在尽她所能支撑床板。而最右边的人物,她的手要够到最远,她极力伸手,几乎因此而跌倒,但她做到了。睡床上,露丝的小帮手竭力把她放下。个子较大的另一个帮手俯着身子,平衡床的倾斜,以免它滑出画面外。场面充满了冲力和反冲力。这一戏剧性的场面唤起了我们对希腊或莎士比亚悲剧的联想。
杨景芝:
儿童绘画创作的高峰期是五六岁,因为这一时期儿童绘画不受客观真实影响,能充分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无师自通地显现了整体感、平衡感和节奏感。

李晓非表现的是全家人一次旅游的经历。他所表现的图式也极为简约。奔跑的马由两个长圆形构成,小圆为头,大圆为身体,两条长线向两边八字摆开,象征奔跑的马腿;马车是透明的,透视出车内的人物:座位上躺着孩子,被两边的爸爸和妈妈守护着,方形代表车身,两个圆代表车轮,人物的形象也由圆形,方形和四条线组成。
这幅表现儿童玩滑梯的图画中画了两个滑梯,一大一小。大梯两侧各画了一个人,表示一个顺着扶梯向上爬,一个顺滑梯而下。两边所画人物并不一样大,稍大些的人本来就给人重的感觉,而小梯旁边的小人也与大梯旁的人连在一起,更添重量感,但画面仍没有失衡,这是因为较重的一侧距平衡支点(画面的二分之一处)近,另外,右下角的两棵树以及左边小滑梯的两根支柱,在画面力的平衡方面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随着自我意识的来临和“后稚气期”的发展,儿童会“移情”于他的绘画,用来表现个人意向。而绘画阐述的完整性较之文字会更为有效和全面。
这个主题是温哥华唐人街一年一度的舞龙巡游。显然,具有强烈异域文化色彩的舞龙活动给五岁的Joan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右图形式结构是倒三角,上方一列窗户,有个未完成的人物,代表在建筑物上层看热闹的人群;倒三角形的底边,舞龙者排成三行;行列越往前越短小,把我们“带”到三角的“顶端”。“顶端”在画的下方,有点儿出人意料。舞龙者排列得如同一堆球桌:三条长龙,二十二个人。人的图式重复,细节的描绘极其用心,没有一个人被忽略。小作者似乎感到必须创造一个平等一致的世界。形式设计在这紧密的安排中非常突出。这种解构是伟大艺术品的标志,而它却是出自小Joan之手!
露丝现在累了,萍姬和培斯把她抬到睡床上。Joanne是视障儿童,每次作画,她的鼻子几乎都贴在纸上。这幅作品是一组二十张的连环画中的一张,讲述的是露丝和她的朋友们的故事。
画面结构的完整和形式上的平衡是惊人的,每一条线都有用。每个人物形象都是作画者自己的人体图式,他们各自为抬起露丝的睡床出一份力,睡床向下的重力使人物的腿八字分开,身体被压至极限。由于视障的关系,Joanne很孤独,他却在绘画里创造出有团队合作的社交场景。床底下那个最小的人很生动,她在尽她所能支撑床板。而最右边的人物,她的手要够到最远,她极力伸手,几乎因此而跌倒,但她做到了。睡床上,露丝的小帮手竭力把她放下。个子较大的另一个帮手俯着身子,平衡床的倾斜,以免它滑出画面外。场面充满了冲力和反冲力。这一戏剧性的场面唤起了我们对希腊或莎士比亚悲剧的联想。
杨景芝:
儿童绘画创作的高峰期是五六岁,因为这一时期儿童绘画不受客观真实影响,能充分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无师自通地显现了整体感、平衡感和节奏感。

李晓非表现的是全家人一次旅游的经历。他所表现的图式也极为简约。奔跑的马由两个长圆形构成,小圆为头,大圆为身体,两条长线向两边八字摆开,象征奔跑的马腿;马车是透明的,透视出车内的人物:座位上躺着孩子,被两边的爸爸和妈妈守护着,方形代表车身,两个圆代表车轮,人物的形象也由圆形,方形和四条线组成。
这幅表现儿童玩滑梯的图画中画了两个滑梯,一大一小。大梯两侧各画了一个人,表示一个顺着扶梯向上爬,一个顺滑梯而下。两边所画人物并不一样大,稍大些的人本来就给人重的感觉,而小梯旁边的小人也与大梯旁的人连在一起,更添重量感,但画面仍没有失衡,这是因为较重的一侧距平衡支点(画面的二分之一处)近,另外,右下角的两棵树以及左边小滑梯的两根支柱,在画面力的平衡方面也起了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