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的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是在继承了传统民族声乐的许多演唱技法之上,使其成为不可分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伴随着传统戏曲及各种声乐演唱形式在各地区、各时期的流变,古代声乐演唱技法和理念逐渐以“活态文化”的形式流传至今。而中国的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在诸多的方面都承袭了传统声乐艺术的演唱技法和特点,延续传统声乐艺术中的审美理念。
关键词: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嬗变;发展;传承
当今中国文化围绕着中西两方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西方的先进科学文化也正得到民众接受并且认可。在近代历史上,由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使得民众的思想得以解放,民族精神得以觉醒,至此国人对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的学习和了解运用开始成为社会的新型主流。这样的环境,也使中国的音乐文化开始走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的阶段。种种影响的共同作用之下,中国也开始有了西洋式的声乐教学,开始对自己的艺术歌曲进行创作,甚至到后来还有了歌剧的出现。虽然这样的一些艺术形式在当时来说是无比稚嫩的,但它毕竟是朝着现代的艺术形式方向迈出了坚定而有力的一步。学术界就相关方面所进行的理论研究,更是对这种嬗变过程起到了一个推动和深化的作用。音乐理论家们还围绕着要如何才能让中国“民族新音乐”得到建立和发展、要怎样去对待传统的音乐文化等问题,提出了多种多样的有意义的见解。
1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产生的背景
新中国建立的初始阶段,全国音协与中央音乐学院成立音乐通讯部。提出了“新中国唱法”的相关讨论。开始了广泛的“土洋之争”。人们经过讨论之后,基本达成了共识:新中国的唱法应该和中国人民的斗争生活有着紧密联系,既要摄取中国民间传统的唱法之中蕴含的精华,又要接受外来的进步理论和方法,从而创造出一种可以表现新中国人民思想感情,而又具有十足民族气派富有地方性色彩,同时又能得到民众喜爱新型歌唱方法。很显然这次“土洋之争”对于新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后来,在文化部举行的全国声乐教学会议上,针对“民族化”的问题进行探讨。会议中指出:如果要努力地创造社会主义民族的声乐新文化,就要对西洋唱法进行民族化。同时对于民族的传统唱法要做到继承发扬,从而提高升华。至于音乐院校的声乐教学,则以欧洲和民族唱法分别来对人才进行培养。此次会议为中国的现代民族声乐艺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众所周知中国的音乐界曾经一度出现了过分强调民族化,而轻视欧洲声乐教法,甚至于有些地方还出现照搬唱法的情况。究其原因,人们对于西方声乐艺术的认知程度在当时还不深入,西方的声乐艺术也没有取得中国声乐界在学术上的认可。声乐教育的领域出现了民族化之争,对于西洋唱法也产生了不同的说法。所谓意大利学派、俄罗斯学派等各个流派,各执一端。对于声乐艺术的系统学习和发展其实是一种客观上的阻碍。而“文革”的危害波及甚广,当然也殃及声乐艺术领域。十年人为灾害导致了原本根基就不牢靠的现代民族声乐,在这一时期内几乎荒芜。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了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随着中外音乐文化交流机会的增多,有许多世界级的声乐艺术家、教育家多次来华演出、讲学,这对中国民族声乐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关于西洋唱法的合理性、规范性和科学性,得到了民族声乐教学的广泛的借鉴,这也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当今中国的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在演唱技法上和气质风貌等方面于以前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和发展。中国的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深化,最终的结果是:民众能够接受的音乐才是最有具生命力的形式。在经过了较长的历史时期之后,广大的中国人民逐渐接受了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这种既符合民族审美要求、欣赏习惯、鉴赏水平以及观赏方式的艺术形式。必须说明的是:中国的民族声乐虽然是吸纳、融合西方先进的声乐教法。时间证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是拥有悠久的文化渊源、浓重的历史积淀、醇厚的艺术底蕴并且独具特色的审美观念,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这也是老百姓喜爱这种艺术形式的根源之一。民族音乐是无法替代的。
2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的文化传承
中国传统民族声乐理论体系,也为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形成在理论上奠定了基础。早在春秋时的《左传》《国语》《论语》等文史记述中就有着许多关于音乐理论和演唱实践的记载。在《左传》中“晏子论乐”提出“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由此可见,古人对于音乐的功能以及声乐演唱中的各种情绪表现等其实也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的,这是极为可贵的。此后《春秋繁露》《白虎通德论》《毛诗序》《乐论》《白氏长庆集》《周子通书》《梦溪笔谈》等著述中,也有许多音乐理论、声乐理念和演唱实践的记载。
中国民族声乐经过对传统民族声乐的继承发展以及对欧洲声乐艺术的借鉴和吸收,逐渐发生了质的嬗变,如今,成就了一门既不同于传统而又有别于欧洲声乐理论的艺术。在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形成过程中,先后以萧友梅、黎锦晖、赵元任、黄自、冼星海、聂耳等音乐家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他们以中国传统的诗词与时代环境为题材相结合创作歌曲作品。运用民族曲调素材的基础上,同时借鉴欧洲和声技法,开创了中华民族艺术歌曲的先河。其中以赵元任、冼星海的创作最为脍炙人口。其次早年从国外学成归来的歌唱家,他们都在积极地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探索和深究,试图以种种努力,走出一条中国人自己的声乐实践道路。
时代发展,人们思想在进步,而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演唱技巧、技术理论以及创作手法等方面都日趋成熟。时代发展赋予了中国民族声乐一种新的活力与希望,但这同时也在向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提出一些新的要求和课题。例如,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要如何实现民族化与现代化的统一?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要怎样才可以在世界的舞台上得到更进一步的展示?怎样才能全面地将中国的传统艺术的深厚底蕴进行发掘和弘扬?此类问题亟待解决。为此我们期待着广大音乐人为其做出更大的努力,使得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这朵奇葩能够绽放得更加具有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 韦家燕.关于声乐艺术中“声”与“情”关系的哲学思考[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3).
[2] 郭剑.论声乐艺术审美心理的构建[J].艺海,2009(03).
[3] 段萱庭.如同花儿开在春风里——对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声乐艺术现象的回顾[J].美与时代,2009(07).
[4] 赵玲.论声乐艺术中声、情、意的结合[J].社科纵横,2009(06).
[5] 徐彪.艺术民族化探微[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10).
[6] 王庆梅.声乐艺术的多元化[J].艺术教育,2009(09).
[7] 杨洛.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声乐艺术[J].大众文艺,2010(01).
[8] 曾霞.浅谈声乐艺术中想象力的培养[J].才智,2010(05).
关键词: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嬗变;发展;传承
当今中国文化围绕着中西两方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西方的先进科学文化也正得到民众接受并且认可。在近代历史上,由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使得民众的思想得以解放,民族精神得以觉醒,至此国人对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的学习和了解运用开始成为社会的新型主流。这样的环境,也使中国的音乐文化开始走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的阶段。种种影响的共同作用之下,中国也开始有了西洋式的声乐教学,开始对自己的艺术歌曲进行创作,甚至到后来还有了歌剧的出现。虽然这样的一些艺术形式在当时来说是无比稚嫩的,但它毕竟是朝着现代的艺术形式方向迈出了坚定而有力的一步。学术界就相关方面所进行的理论研究,更是对这种嬗变过程起到了一个推动和深化的作用。音乐理论家们还围绕着要如何才能让中国“民族新音乐”得到建立和发展、要怎样去对待传统的音乐文化等问题,提出了多种多样的有意义的见解。
1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产生的背景
新中国建立的初始阶段,全国音协与中央音乐学院成立音乐通讯部。提出了“新中国唱法”的相关讨论。开始了广泛的“土洋之争”。人们经过讨论之后,基本达成了共识:新中国的唱法应该和中国人民的斗争生活有着紧密联系,既要摄取中国民间传统的唱法之中蕴含的精华,又要接受外来的进步理论和方法,从而创造出一种可以表现新中国人民思想感情,而又具有十足民族气派富有地方性色彩,同时又能得到民众喜爱新型歌唱方法。很显然这次“土洋之争”对于新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后来,在文化部举行的全国声乐教学会议上,针对“民族化”的问题进行探讨。会议中指出:如果要努力地创造社会主义民族的声乐新文化,就要对西洋唱法进行民族化。同时对于民族的传统唱法要做到继承发扬,从而提高升华。至于音乐院校的声乐教学,则以欧洲和民族唱法分别来对人才进行培养。此次会议为中国的现代民族声乐艺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众所周知中国的音乐界曾经一度出现了过分强调民族化,而轻视欧洲声乐教法,甚至于有些地方还出现照搬唱法的情况。究其原因,人们对于西方声乐艺术的认知程度在当时还不深入,西方的声乐艺术也没有取得中国声乐界在学术上的认可。声乐教育的领域出现了民族化之争,对于西洋唱法也产生了不同的说法。所谓意大利学派、俄罗斯学派等各个流派,各执一端。对于声乐艺术的系统学习和发展其实是一种客观上的阻碍。而“文革”的危害波及甚广,当然也殃及声乐艺术领域。十年人为灾害导致了原本根基就不牢靠的现代民族声乐,在这一时期内几乎荒芜。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了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随着中外音乐文化交流机会的增多,有许多世界级的声乐艺术家、教育家多次来华演出、讲学,这对中国民族声乐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关于西洋唱法的合理性、规范性和科学性,得到了民族声乐教学的广泛的借鉴,这也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当今中国的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在演唱技法上和气质风貌等方面于以前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和发展。中国的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深化,最终的结果是:民众能够接受的音乐才是最有具生命力的形式。在经过了较长的历史时期之后,广大的中国人民逐渐接受了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这种既符合民族审美要求、欣赏习惯、鉴赏水平以及观赏方式的艺术形式。必须说明的是:中国的民族声乐虽然是吸纳、融合西方先进的声乐教法。时间证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是拥有悠久的文化渊源、浓重的历史积淀、醇厚的艺术底蕴并且独具特色的审美观念,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这也是老百姓喜爱这种艺术形式的根源之一。民族音乐是无法替代的。
2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的文化传承
中国传统民族声乐理论体系,也为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形成在理论上奠定了基础。早在春秋时的《左传》《国语》《论语》等文史记述中就有着许多关于音乐理论和演唱实践的记载。在《左传》中“晏子论乐”提出“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由此可见,古人对于音乐的功能以及声乐演唱中的各种情绪表现等其实也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的,这是极为可贵的。此后《春秋繁露》《白虎通德论》《毛诗序》《乐论》《白氏长庆集》《周子通书》《梦溪笔谈》等著述中,也有许多音乐理论、声乐理念和演唱实践的记载。
中国民族声乐经过对传统民族声乐的继承发展以及对欧洲声乐艺术的借鉴和吸收,逐渐发生了质的嬗变,如今,成就了一门既不同于传统而又有别于欧洲声乐理论的艺术。在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形成过程中,先后以萧友梅、黎锦晖、赵元任、黄自、冼星海、聂耳等音乐家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他们以中国传统的诗词与时代环境为题材相结合创作歌曲作品。运用民族曲调素材的基础上,同时借鉴欧洲和声技法,开创了中华民族艺术歌曲的先河。其中以赵元任、冼星海的创作最为脍炙人口。其次早年从国外学成归来的歌唱家,他们都在积极地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探索和深究,试图以种种努力,走出一条中国人自己的声乐实践道路。
时代发展,人们思想在进步,而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演唱技巧、技术理论以及创作手法等方面都日趋成熟。时代发展赋予了中国民族声乐一种新的活力与希望,但这同时也在向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提出一些新的要求和课题。例如,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要如何实现民族化与现代化的统一?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要怎样才可以在世界的舞台上得到更进一步的展示?怎样才能全面地将中国的传统艺术的深厚底蕴进行发掘和弘扬?此类问题亟待解决。为此我们期待着广大音乐人为其做出更大的努力,使得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这朵奇葩能够绽放得更加具有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 韦家燕.关于声乐艺术中“声”与“情”关系的哲学思考[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3).
[2] 郭剑.论声乐艺术审美心理的构建[J].艺海,2009(03).
[3] 段萱庭.如同花儿开在春风里——对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声乐艺术现象的回顾[J].美与时代,2009(07).
[4] 赵玲.论声乐艺术中声、情、意的结合[J].社科纵横,2009(06).
[5] 徐彪.艺术民族化探微[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10).
[6] 王庆梅.声乐艺术的多元化[J].艺术教育,2009(09).
[7] 杨洛.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声乐艺术[J].大众文艺,2010(01).
[8] 曾霞.浅谈声乐艺术中想象力的培养[J].才智,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