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河杂岩地球物理资料处理及特征分析

来源 :地球物理学进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xj5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北亚陆缘增生造山过程深受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影响,饶河杂岩作为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中央造山带东端的直接证据,分析研究其构造特征对于研究东北亚地区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地球物理探测是研究地下岩性变化和深部结构的重要方法,本文布设了一条大地电磁剖面和同测线的人工反射地震,大地电磁测深方法采集点距500m,频率范围为320Hz~1000s,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时频转换,预处理后进行二维非线性共轭梯度反演,得到最终的电性模型。人工地震采用爆破震源,满覆盖180次,记录6s,采用CGG等软件对地震数据进行处理
其他文献
伴随着交通强国和构建互联互通交通网络战略的深入实施,在城际高速铁路服务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应对都市区核心城市不断高涨的生活成本,郊区化和跨区域通勤趋势日益明显。理解都市区跨区域通勤的规模及其影响因素,对推动高速交通导向的都市区国土空间规划和区域一体化具有一定意义。基于此,以京津城际铁路为例,通过调查问卷收集京津城际通勤行为数据,理解都市区城际通勤规模和一般特征,采用二元逻辑回归模型甄别城际通勤选择的
期刊
基于互相关的被动源地震干涉测量是一种潜在的、经济有效的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技术。然而,被动源地震记录常以面波能量为主,从被动源地震记录中提取体波仍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首先,本文系统阐述和比较了互相关和反褶积以及互相干三种干涉方法的差异,并指出在进行体波成像时使用互相干方法效果更好;其次,为了有效增强体波信号,本文提出了一套被动源体波信息提取技术来识别和压制被动源地震记录中的面波以及其它噪声事件
期刊
莺歌海盆地高温高压气藏为非经典坡折带重力流沉积体系,砂体展布及接触关系十分复杂,基于常规地震资料的储层预测技术无法达到准确刻画砂体的目的。为此,针对研究区地质特征,开展模型正演分析,论证了宽频反演相对于常规反演在储层预测方面的优势。并利用τ-p域拖缆鬼波压制技术对常规三维地震资料进行鬼波压制,得到宽频地震资料,提高了地震资料分辨率。最后基于宽频地震资料开展叠前宽频反演,得到高精度储层预测结果,在实
期刊
采用亚临界水热法对某市政污泥进行水热解+水氧化两步处理,考察其处理效果,并基于实际工程操作考虑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250℃、5 MPa条件下对含水率为87%~90%的市政污泥进行水热解1h,处理后污泥离出液SCOD为33780mg/L,维持同等反应条件,控制氧化系数在1.5继续水氧化1h,污泥离出液COD去除率达到91.62%,氨氮为212mg/L,重金属浸出毒性满足国家标准。由此确定
期刊
为研究纯膜MBBR工艺用于微污染水处理的工程启动过程,采用两级纯膜MBBR工艺处理低基质河道水,研究了启动过程中生物膜的硝化性能,并同步分析了生物膜厚度、生物量变化以及微生物种群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采用MBBR工艺处理微污染水,在冬季最不利水温条件下不接种污泥原水启动,经历10d系统调试成功,出水氨氮开始稳定达标,一二级MBBR区出水氨氮分别为(1.35±0.38)、(0.43±0.15)mg/L
期刊
基于伪随机信号系统辨识的电法勘查仪器多试图借助于相关处理───计算大地(系统)输入信号(供电电流I(t))和输出信号(电位差ΔU(t))的互相关R_(I,U)(t)和自相关R_(I,I)(t) ───以期提高获取大地阻抗的瞬变过程(冲激响应和阶跃响应)和/或频谱(频率响应)的抗干扰性能。笔者先前的研究结果表明,仅在偏移时间t小于位宽Δt,特别是在零偏移时间,互相关R_(I,U)(t)和自相关R_(
期刊
青海省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金属矿产资源以及煤、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能源储量位于全国前列,特别是盐湖锂资源在全国的占比更是超过80%。但近地表矿找矿空间缩小,深部矿产资源勘查遇到诸多困难。总结青海资源勘查开发现状和存在的不足对于更好地开展资源后续勘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青海的地质资源概况、区域性勘查工作、地球物理勘查工作等方面系统性回顾了青海地质资源的勘查进展,明确指出了青海地质资源勘查仍存在
期刊
结合武进港流域厂村融合型污染特征和成因,以东洋岸河小流域为治理对象,通过源解析划分污染控制单元,确定污染负荷空间分布规律,开展以分散式污水截流与尾水处理技术、农田面源污染控制技术、滨岸植被缓冲带、底泥生态清淤和智慧管理及监控等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工程应用。该技术体系在东洋岸河流域治理中取得了显著的环境和社会效益,河道水质、生态环境、居民幸福感得到明显提升,为太湖流域厂村融合型小流域污染治理,建设城镇幸
期刊
次声是履行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CTBT)核查任务的四种监测手段之一,随着CTBT国际监测系统(IMS)次声监测网络的全球规模化建设,以及具有在大气中传播距离远且不易衰减等明显优势,次声在除核试验监测外的其他领域逐渐发挥重要作用。为准确把握当前次声的机理研究、监测技术发展、应用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本文系统地总结了次声波的激发机理和监测应用现状。获得的主要认识包括:各类固定源和移动源的次声激发机理与
期刊
超高速机械密封作为运载火箭伺服系统中核心基础元件,其密封石墨镶嵌环镶装后引起的密封端面变形及残余应力释放所引起的密封环蠕变变形是导致机械密封长期带压贮存条件下发生渗漏的可能原因之一。本文针对现役机械密封石墨镶嵌密封环结构,采用数值分析与试验研究相互补充、相互验证的方式,研究机械密封副端面变形规律和静环座残余应力分布,获得了镶嵌环最大接触应力与端面变形最大值的位置,分析了影响镶嵌环端面变形的关键因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