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反问来脱困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g88727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身的人,最讨厌被问到结婚这件事。其实,要是被问到“为什么还不结婚呢”这类私人问题,何不用反问的方式回敬对方?这是一种原封不动地将问题奉还给对方的技巧。就是反问对方:“那你为什么要结婚呢?”这种反问出奇的有效。
  英国约克大学的彼得·布尔教授表示,当被问到觉得尴尬的问题时,只要立即以反问的方式将问题丢还给对方,就能顺利脱困。根据布尔教授的建议,反问有多种变化形式可以使用,如下:
  一、攻击问题。比如反问对方:“这个问题和现在的状况有关系吗?”“这个问题搞错前提了吧?”
  二、攻击提问者。比如反问对方:“你有资格问这个问题吗?”“你凭什么问我这个问题?”
  三、要求更详尽的说明。比如反问对方:“我不太懂你的问题,可以再说具体一点吗?”“你问这样的问题,有什么用意?”
  我经常用的反问句就是:“那你觉得呢?”这句话让我在演讲和研讨会上回应别人的质疑时,受益良多。
  比方说,有人问我:“心理学在职场上用得上吗?”要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得费一番口舌,于是我先反问:“那你觉得呢?”要是有人问我“薪水多少与工作时间有无关系”这类复杂问题,我还是以“那你觉得呢”回应。这句话非常好用。
  以前,“無国界医生团队”的法国医生曾来日本演讲。演讲结束,主办方询问听众有没有问题,有人立刻举手问道:“各位前往战乱的国度开展医疗行动,我觉得很了不起。不过,对方国家的医生又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其实这个问题有点不怀好意。不过,有位医生明确回答:“哪里有患者,哪里就有能挽救生命的我们。除此之外,还需要在乎别的吗?”这也是一种反问的变体,是直接舍弃对方的问题而不作回应的痛快技巧。
  (杨子江摘自同心出版社《如何问,别人才肯说》一书,王 原图)
其他文献
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听到当地人传说,这一带有三国时的赤壁古战场。照例,才华横溢的苏轼不太计较此说是否真切,反正诗情与哲思已因之喷薄而出。  苏轼在《赤壁赋》中这样写道: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曹操《短歌行》的创作时间有争议,因为全诗的意象似乎并不通贯,更增加了推定的难度。但无论如何,“月明星稀,乌鹊南
期刊
三位朋友都去過同一个地方,给出的评价却各不相同。  朋友甲说:“没意思,饭菜不好吃,宾馆里没空调,而且连自动麻将也没有,还得玩手动麻将。我劝你别去!”  朋友乙说:“那里一般,所有旅游景点该有的东西都有,山还算清秀,树也不错,只是太冷了,没玩过的可以去玩玩!”  朋友丙则很兴奋:“那个地方你一定要去。那里的山道是明朝时期用石头砌成的,上面已印下千千万万的足迹;路两旁,千年以上的古树随处可见;树间,
期刊
从前,一只多愁善感的年轻飞蛾爱上了一颗星星。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他妈妈奉劝他去爱桥上的一盏灯。  她说:“你不可能跟一颗星星厮守,却可以绕着一盏灯盘旋。”  “这样的话,你就有地方可去了,”他爸爸说,“要是追求星星,你根本无处可去。”  然而,年轻的飞蛾并没有听从父母的劝告。每个黄昏,当那颗星星出现在天空时,他就动身朝星星飞去;每个黎明,他都因为这种徒劳无功的努力而筋疲力盡地缓缓飞回家。  有一
期刊
一  霄霄读小学四年级时,就对股市曲线图很感兴趣,他问我:“妈妈,为什么这个线一会儿上去,一会儿又下来了?”  那是2011年,霄霄在学校有一堂课,叫“儿童经济学”,老师会给孩子们讲货币的起源,也讲股票和投资。  这年圣诞节,我对霄霄说:“妈妈送你一个圣诞礼物——1万元的本金,你可以告诉妈妈,你想买什么公司的股票,妈妈帮你操作。赚的钱都给你当零花钱,亏的钱由妈妈来承担。”他很开心。  霄霄让我买的
期刊
曾国藩的湘军里有一位奇人,此人出身极其穷困,其母亲、祖父、兄嫂、三子先后或饥或病而死,年过三十才考上秀才,四十多岁靠教书为生仍常常无米为炊,史书上用“家酷贫”三个字来形容他的处境。  就是这样一个孱弱老迈的儒生,在四十五岁“高龄”开办团练,竟召集了一千多名弟子,协助曾国藩编练湘军,从未摸过兵器的他先率军解南昌之围,后以百人兵力剿数千敌匪,征战四年克城数十,二百余战几乎没有败绩。他是曾国藩部队里最为
期刊
这个案子发生在1869年4月6日。原告请了两名帮工,到马路上捡马粪。他们俩从晚上6点干到8点,在马路上共堆了18堆马粪。马粪堆起来以后,因为太多不好搬运,两位帮工就回去取车,准备第二天来搬,但他们并没有在这18堆马粪上做任何标记。  第二天早上,案中的被告看见了这些马粪,就问附近巡逻的人:这些马粪有没有主人?有没有人要把马粪运走?巡逻的人说不知道。被告听了以后,觉得这些马粪没有标记,也没有主人,就
期刊
管理有层次之分,也有高低之分。  管理可以划分为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文化化这四个层次与阶段。以卫生管理为例——  在管理的第一个层次与阶段,即制度化的层次和阶段,一般是建立了卫生管理的制度,不管多少条,其实最关键的就是一句话:“要讲究卫生。”当然,内容可以很多,比如要讲究公共卫生、要讲究个人卫生、要扫地、要洗脸刷牙,等等。  到了规范化的层次与阶段,一般是对卫生管理的行为进行规范。不仅提出“要
期刊
展览“物尽其用”的部分展品  中国艺术家宋冬曾在一个名为“物尽其用”的展览上,展出他已过世的母亲收藏的家居用品。展品中包括他母亲毕生收藏的全部物品:杯子、罐子、袋子、牙膏皮、衬衫、纽扣、圆珠笔、瓶盖、书包、盒子、绳子、领带夹、饭碗、手包、跳绳、毛绒动物和娃娃……总共一万件物品。所有物品都放在北京那个只有几十平方米的家中,房间太小了,到處是展品。  当我看到这些展品的时候,首先,我是困惑的。为什么有
期刊
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国画大家齐白石先生的成才经历能给我们很多启发。齐白石出生于1864年,湖南湘潭人。他的家庭并不富裕,所以他16岁就开始拜师学习雕花木工。齐白石的木工师父手艺很好,他又认真好学,所以他的手艺越来越好。由于经常跟着师父在外面做活,渐渐地,他在当地有了些名气。  齐白石学手艺不仅勤动手,更善动脑。他发现师父雕的花翻来覆去就那几个固定的样式,什么“麒麟送子”“状元及第”,没什么新意,
期刊
与其他国家的人相比,日本人很少使用“幸福”一词,特别是在日常会话中。  日常不使用“幸福”一词,不仅因为日本人生活上与幸福关系疏远,还因为他们养成了对幸福有所回避的习性。  比起满月,日本人更喜欢带有些许残缺的月亮,兴许也是受到这种“幸福论”的影响。回顾一下日本人幸福感淡漠的由来,可以知道,自古以来,日本人就被反复地灌输了这样的观念:幸福是危险的、空虚的,而忍受不幸才是美德。  日本自古就有不少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