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书札记

来源 :中国书法·翰墨天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dx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段成桂,字伯硕,祖籍山东德平,1942年生于吉林市。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协顾问、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等职。为第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一届中国书协理事,第二、三届中国书协常务理事,第四、五届中国书协副主席兼鉴定评估委员会主任,吉林省博物院研究员,东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复旦大学兼职教授,日本北海道书道协会顾问,中共吉林省委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文化部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吉林省首批省管优秀专家。长期从事文博工作,钻研文史词翰,尤钟情书法艺术创作、书画鉴定考证。其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展览。曾于中国美术馆、吉林省博物馆以及日本札幌、泰国曼谷、法国巴黎、韩国釜山举办个展。
  一
  书法美学,当属哲学范畴。书法美学之研究,非艺术现象之研究,乃是探索美于创作中之规律。凡唯知其表面现象者,则必不知内在哲理也。欲识得书道内在之美,必运乎于心,顺乎其理,久而习其指腕,方可得也。
  二
  东坡居士云:“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此可谓大智之言,但不可喻初学者也。学书者必知两难:备于法难,脱于法亦难。备于法本在人工,脱于法唯以天分。然先备于法,而后可脱于法,不备而求脱则乱矣。
  三
  书家出神入化,造诣并非从天而降。凡立志成书家者,必经模拟阶段。以前人为师,以古法为宗,乃是研习书法之要领。古人云:“取法乎上,不落乎中。”所见所习者既高,乃能于庸俗下流者,不屑一顾,倘起点甚卑,则难脱于凡夫俗子之列。
  四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日如其人而已。”艺术境界与社会伦理道德关系至密。凡学识渊博、道德高尚者,于人生得与失、荣与辱,乃至一切污垢,均鄙弃于心外。否者,则唯取巧一时,终非美之创造者也。
  五
  古人作书讲究万毫齐力,得心应手,于是自然而美妙。今则有用长而细且硬之毛笔者,其实乃不伦不类之笔也。用此笔作书者,为求奇作也。此书非以心造,乃以笔造,与古人作书相悖谬也。无论如何,亦不可视其书法之创变也。
  六
  今学书者,多苦于无门路。一旦谒得高师,内心喜之。然今之高师,必师古而能化古融今之高师。且适于自家风格之高师者也,是为追本而溯源,相契于师法之中。倘既师今之高师,亦师其所成功之理,乃谒师之门也。
  七
  书法入神之说,历代书家论述多矣。唐太宗日:“夫字以神为精魂,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也。”斯语一言中的,道出书法之奥妙。夫神者,书则远致也,亦形而上之道也。书能入神,自然高妙。然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其故何也?盖只可意冥,非可尽以言传也。
  八
  书法易博而不易精。倘不精于一体,则难以入美妙之境界。然唯工一体,别体一字不阅,一字不书,而其所作能古茂可观者,未之有也。书法形似大家,而未成者,博误也。书法形似小家,而卓然独立者,精成之也。
  九
  世有以临摹见长者,其实乃不能创造之人也。倘不能创造,则不如不创造,不如竭力追摹经典作品,而于精熟之境,尚可成体。此虽未有大家之风采,但足可登堂入室也。倘无创造之功力,却又强求创造,以己意任笔为体,终不能自立,亦弗能回避创造之难矣。
  十
  评他人书作,首当审其书法,倘不得宗法,即便有数笔貌似得体之书,然其书绝非作品。入得书道者,运笔不失法度,便着眼而知。评书作之时,虽依据作者之功力,却尤见评者之眼力。能书得上品者,亦须能识得上品,此谓伯乐识千里马也。
  十一
  古之书家虽有自家之风魄,然均有更古之师者,得以师焉。此师古之道,亦入之出之之道也。千古书家,以古人师古者,难以胜道。所谓一时代有一时代之书风,此为常理也。古而至今,未有脱却时代羁绊者也。
  十二
  今之书法未成者,常以古人之佘唾为口头禅也。如“博采众家之长”是也。殊不知,书法未成之前,将多家之书掺合一起,势必难以成体;即书法有成之后,亦当永葆自家书法之纯度。倘任意杂糅、掺合,绝非精美之书品也。
  十三
  凡书法精成者,无不守得自家之风格也。倘见异思迁,朝令夕改,必致泛滥无根,难成功也。乾隆帝之书法,既守古法,又存己意,终成为“乾隆体”。故日:书法无自家之稳定性,则无自家之准则,亦终不能尽一家之美妙也。
  十四
  古人论书:“有性无功,神彩不实;有功无性,神采不生。”神者,乃灵性与功夫之所融生者也。夫“灵性”何来?天生者乎?后生者乎?所谓:天亦生之,后亦成之。然天生者,乃得天然之启迪,融诸胸臆。遂成意中之像,乃已生之。而后成者,则以多年寒窗之苦功而成之也。
  十五
  书法有法,尤贵乎笔法。倘运笔杂乱而无法度,非书作也。所谓笔法者,犹吴道子画法也。逆来顺往,傍见侧出,横斜平正,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明变化于其中是也。故日 法度为根,在乎本心;法度为用,在乎妙用。无此本心则何以妙用也。
  十六
  历代书家均有审美之追求,甚者达于“迷狂”之境界。唐代大书家张旭、怀素,人们称为“颠张狂素”;五代书法大师杨凝式则有“风子”之雅号;宋代米芾尤得“米颠”之美名;清代郑板桥等人则以“八怪”而著称。他们拼以身命,卓然而成一代大家。
  十七
  今之出版业,印刷术之发达,乃古之未有也。以其便而印制许多字帖者,实无以成其字帖也。倘一时所是,乘兴流布,逼赠他人,及乎悔悟,安能尽人追之耶?盖推之既久,视之典范。此风波及四海,害莫大焉。故曰:多出好帖,以抵其弊,以正其乱,以正书道。
  十八
  古人见蛇斗,见担夫争路,观夏云飞动,悟其书法之妙理者非欺人之谈也。斯人灵台,久有意趣,朦胧缥缈,尚不能出。然久而寓之,久而苦之,兀见蛇斗,触其灵感,悟其笔意,书兴飞来,挥毫而得其美意,古人所谓“妙手偶得之”也。此蛇斗,夏云飞动,于村夫野老盖熟视无睹,何哉?其胸中无此意趣,犹玉匠不识荆山璞也。   十九
  余每闲庭静坐,观馆藏古之法书,一丝一缕,虑于心而悦于目也。久而久之,似乎面对其书而脑际则浮想其书家之为人也。其为人,虽神采若现,然转瞬间则又逝矣。视其书乎?见其人乎?佘尤欲想其人也。想见其为人者,非余意想见诸其为人也。乃余欲想像之中,得睹其为人也。太史公日“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盖斯意也。
  二十
  学书之道,乃尊古人师古之道也。师古不可泥古,泥古必不能师古。师古与泥古,其难者在于师古,泥古乃师古之败绩者也。然今之书法论道者,每每既难以师古亦难以泥古也。盖师者,必先泥而后师,非泥而何能师耶?可知泥古其难矣,而师古则又百倍其难也。泥者,入也;师者,出也。研知天地万物之理,须先入而后出之也。
  二十一
  东坡居士云:“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出新意于法度之中。”此千古至理名言也。寓妙理而未得豪放之气,是谓冬烘先生也;出新意而了无法度,是谓葫芦大错也。然脱离法度亦无气韵者,其书令人有烦躁之感,皆以其浮躁而无根也。夫无根,即无师古之功力,无古贤之气韵,无千秋之传统。夫天地万物,岂无根底,无源泉而生成者乎?
  二十二
  书家须有多才多艺之造诣,须通理论,精诗词,善绘画,谙文章。理论可以养其灵性,诗词可以发其情致,绘画可以舒其章法,文章可以养其气韵。怀素深通佛理,其书则有书卷儒雅之气;板桥娴于兰竹,其书则有兰竹柔劲之法;鲁迅妙手成文,其书卷之气,自然洋溢于字里行间。千古书家,唯此乃得风魄,乃成一家。
  二十三
  书家有草圣,而无真圣、隶圣、篆圣;书体则有狂草,而无狂真、狂隶、狂篆。何哉?盖草书意多于法,他书法多于意。然书道之意,乃书家之灵魂也。而狂草之妙意,乃在乎一个“狂”字。张旭醉后作草,非酒力促其草书而成,乃酒兴释放出张旭之狂灵。而狂灵一跃,才华顿生,书入妙境,堪为神来之笔。此狂草大师之无等咒也。
  二十四
  古之书家最忌寄人篱下。苏东坡云:“吾书虽不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董香光云:“其始要与古人合,其后要与古人离。”凡此书家,独来独往,自树一帜之根本,乃各性情之至也。然而,古今书家性情无尽,而人之性情有至有不至者。凡至者,其书未有不至者也。
  二十五
  古之论书者,常以锥画沙、屋漏痕、折钗股,惊蛇入草、飞乌出林为喻。此生活之细事,自然之景物,堪为生活之美也。然书法艺术之美则高于生活之美,实乃人与自然界之情理也。其奥妙之所在,乃书家之灵性也。夫此灵性,有天生而得之,有后天而成之。此天生而得乃至后天而成之灵性,如同宝镜,生活之像映入其中,珠光宝气油然而生矣。
  二十六
  书道博大精深者,乃书法大家之所为也。有志成其大家者,宜与古人争高低,不宜与时人争胜负。倘只求眼前,不思往古;只求精巧,不求博大,终难成为大家也。昔人云“行事莫将天理错,立身宜与古人争”,盖斯意也。
  二十七
  书家之韵格,乃自然而成,非有意造作也。黄山谷云: “入则重规叠矩,出则奔逸绝尘,曲尽书法矣。”凡先以“造美”之念而急备韵格者,必弄巧成拙,增其丑陋。此自欺欺人之举,未免为世人所晒笑,乃万不可疏忽之理也。
  二十八
  书法贵在创造,一旦创造完成,即非寻常之物,而成为“人间天上”之物,王羲之虽弗能再现于当今书坛,然其人之书魂,千载不灭于芸芸众生之中。其创造精神伴诸社会生活、历史演变,永照后人。此艺术之可贵,亦艺术之难能也。
  二十九
  书艺高超之书家,必有化险为夷之功。起笔看似荒诞,然因势利导,妙笔即收,却入佳境。此化险为夷之功,大手笔也。夫险则无可化者矣;有险而不化则是败笔,皆非艺术。将险化为夷者,其笔意必合法度也。
  三十
  书法成有先后,功有深浅,尽美而未尽善者,实乃书家之常事也。故评论他人书作,其着意之处,与评者见的或同或异,均不可以门户之见,信口而言。须明人之意,鉴人之法,平心而论之。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农村初中英语的教学水平一直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教材编排较难,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资源有限,学生学习求知欲不强,导致他们对英语学习提不起兴趣。因此,也就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