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癌分子靶向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

来源 :医学综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clh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尽管大多数膀胱癌为非肌层浸润,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可使大部分患者获益,但复发率高,易发生远处转移,晚期或转移性膀胱癌的疗效欠佳,预后差.随着人们对肿瘤细胞信号通路研究的不断深入,针对特定通路的靶向治疗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由于分子靶向药物作用的精确性,其被用于多种肿瘤(如晚期或转移性膀胱癌)的治疗,且取得了一定疗效,但其治疗相关不良反应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其他文献
神经病理性疼痛(NPP)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慢性疼痛,具有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等特点,且疼痛往往难以忍受,对患者身心健康危害极大.目前NPP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亦无有效的定向治疗手段,NPP动物模型可作为研究人类NPP发生发展机制以及相关药物研发的良好工具.由于各种NPP动物模型的制备、应用及研究效果均具有各自的特点,根据其特点合理选择疼痛动物模型,有助于理解不同类型NPP的发病机制,并更有针对性地探索疼痛阻断靶点.
肺癌是指原发于气管、支气管和肺的恶性肿瘤,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小细胞肺癌两种类型.早期NSCLC患者通常无症状,确诊时多为Ⅲ/Ⅳ期,错过最佳手术治疗时期.晚期NSCLC传统治疗方案是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近年来,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分子靶向治疗已广泛应用于癌症领域,一线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逐渐代替化疗成为EGFR突变晚期NSCLC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尽管EGFR-TKIs可有效改善晚期NSCLC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和客观缓解率,但仍不可避免地产生耐药,因此探索
SorCS3是哺乳动物Ⅰ型跨膜受体家族的成员之一,该家族成员在N端具有共同的VPS10p结构域,主要在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的神经元细胞中高表达,可参与或介导信号转导、配体内化和转运,在调节神经元活力和功能方面起重要作用.SorCS3的表达减少或功能障碍可能与神经系统破坏性疾病有关,从而导致抑郁症和阿尔茨海默病等脑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因此,深入研究SorCS3与相关脑部疾病之间的关系,挖掘SorCS3的潜在临床价值,了解其引发疾病的分子机制,有望为脑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途径.
在乳腺癌患者的化疗中,蒽环类药物已成为全球公认的优选药物,但由于心脏不良反应,其在某些乳腺癌患者的个体治疗中无法选择或被中断使用,部分情况下,与蒽环相关的心脏毒性甚至超过原有疾病对人体的危害.近年来,蒽环类药物在疗效和低毒性上不断出现新的突破,但仍无法避免心脏损伤的风险.因此,早期发现和防治蒽环类药物相关的心脏毒性成为目前乳腺癌化疗领域研究的重点.未来,临床医师应充分考虑各类监测指标对评估心脏毒性的价值,以提供更有力的证据,从而为使用蒽环类药物化疗后发生的心脏损伤进行精准化预防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