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语文教师的后续力

来源 :中国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b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和加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后续动力,对于课程改革的深入,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语文教师 后续动力 培养与加强有的教师说现在的课不知怎样上了,有的教师说这一学期找不到上学期的感觉了等等。这些现象的产生,笔者认为这是语文教师后续动力不足的表现。如何培养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后续动力,对于课程改革的深入,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语文教师后续动力不足产生的原因
  1.1硬件设施落后,教学资源缺乏。农村中学普遍存在设施落后,信息闭塞的现象,教学需要许多的学习资源,不仅是学生的,而且是教师的。教师收集学习资源时间精力有限、难度很大。另外,必要的教师辅导用书的缺少及新课程的教学经验的不足,使一部分教师在设计一堂课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
  1.2缺乏现成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作指导。新课程如何上,怎样上才算一堂好的语文课,这些问题一直困惑着语文教师,影响了教师后续动力的培养和加强。笔者所在的学校,大多数语文教师采用了开放、自主的课堂教学,但多数教师觉得教学中放与收的尺度把握不好。如有位教师在一节公开课上,几乎整堂课的时间,都放在了朗读这个环节上,对知识目标的探究几乎无暇顾及,这算不算一堂好课?在评课时,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这堂课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另一种却认为这堂课没有深入对文本的探究,并不是一堂好课。
  1.3缺乏经常性的培训和学习。由于新课程实施时间短、农村学校信息闭塞,使得许多语文教师不能完整系统地吸收、理解新课程实施中的思想、目标及方法,仅凭为数不多的几次课程培训和观摩学习,所得十分有限,无法很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
  1.4农村中学的生情非常复杂。学困生量多且转化难度大。理解能力差、对知识和能力感到乏味并且没有兴趣是学困生的共同特点,因此对学困生的转化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另外,优生由于得不到更优质的营养大餐,已不满足甚至开始厌倦语文教师简单的鼓励和表扬,导致部分教师找不到上学期的感觉了。
  上述因素的产生和存在,影响和制约了语文教师的后续动力,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后续动力的培养。
  2如何培养和加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后续动力
  2.1探究并构建具有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语文课究竟应该怎样上,这是语文教师最感困惑的一个问题。农村中学和城镇中学的生情不同,课堂教学模式就应有别。有没有一种既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字词、分段、中心、写作特色的分块教学),又有别于当今部分教师采用的华而不实的教学模式(即放手让学生讨论而又无任何实质意义),笔者认为,教学模式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受到教学观念、教学条件等制约,要靠语文教师自己去摸索、探究,积累吸收经验,最终达成。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善于捕捉课堂中的有利于教学的信息(比如对关键词句的品读),调适学生的心理状态,因地制宜,因人施教,才能焕发语文课堂教学的勃勃生机和师生的生命活力。
  2.2创设并保持和谐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课堂心理气氛是在课堂教学与学习过程中,由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以及教室中的环境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创设和营造,部分班级已经形成了和谐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在此基础上,保持并发展和谐积极的语文课堂心理气氛,有助于教师后续动力的加强,进一步组织好语文课堂教学。
  2.3分层激励,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结合上学期的学习效果,根据优生和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及成绩,将学生分为多个层次,不断调整对学生的评价,对进步快的学生予以公开鼓励,从而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形成良好的、一以贯之的育人环境。
  2.4继续开展多种形式新课程培训和学习,不断汲取新知识。经常性地开展新课程培训、教研交流是保持教学创新的源动力。同时,鼓励语文教师自主和集体学习。农村中学教师由于学校经费紧张,进城培训的机会不多,因此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心理和课堂环境,也是培养和加强语文教师后续动力的重要途径。
  2.5尽快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如果评价和考试制度仍停留在课改前的状态,就会使语文教师丧失激情,失去后续动力,甚至于用新教材教老内容,那么新课程在农村中学将名存实亡。另外,家长及社会对语文教师的认可程度与其教学成绩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家长对教师的评价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及生源。因此,尽快建立并完善评价和考试制度,是加强语文教师后续动力的关键。
  总之,培养和加强语文教师的后续动力,有利于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教学,有利于农村中学的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切实提高,更有利于农村中学的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其他文献
【摘要】规范学校管理,创建和谐校园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要求,也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管理有方,校园安定有序,和谐校园犹如温馨的家园。学生在和谐中快乐成长,教师在和谐中喜获成功,学校在和谐中发展提升。  【关键词】规范 管理和谐 创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根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要求,和谐校园应该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文明校园。基于这样的认识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提高创新素质是当代中学生刻不容缓的任务。而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学,提高创新素质的主渠道,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从课堂教学入手,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以奇激趣、以趣激思、以思激创”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那么,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呢?  1创设问题情境,诱发
期刊
地理学习是智力因素与非生力因素的综合效应,智力因素明显影响着中学生地理学科的学习成绩,而非智力因素对中学生地理学科的学习成绩从某种意义上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非智力因素中的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丰富的情感能进认识过程、意志过程,使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情感必然成为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影响
期刊
【摘要】英语写作是高考英语科考试的一种重要题型,作文分数的高低直接影响考试成绩。在高考中如何做到“内容切题,表达准确,语言优美”呢?本文从审试题、写提纲、定基调、写全文、细修改这五个方面讲述了取胜高考作文的写作技巧。  【关键词】高考英语作文、写作技巧、夺分策略。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英语学科非常重视对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从而英语写作成了高考英语的一种重要题型,很多考生觉得英语
期刊
【摘要】探究性学习是现代教育的新理念,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教育科研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实施探究性学习是“以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探索求知的道路上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获得结论的一种学习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学生观 主体性 探究欲传统的教师观、学生观,忽视了教师与学生生命的意义,人格的尊严、情感的体验,教师习惯于根据自己设计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使学生变得内向、
期刊
【摘要】随着学校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多媒体电子白板开始全面进入了教学领域。教师通过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电子白板于课堂教学中展示,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在具体课堂的应用中,与学生认识发展的吻合程度看,还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那么该如何充分运用好课件、恰当的用好媒体,真正发挥多媒体电子白板的功能,起好辅助教学的作用呢?  【关键词】充分运用 多媒体电子白板真正发挥作用随着多媒体电子白板全面进
期刊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更多的在小学课堂教学的实际应用,在不同学科知识领域显示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写字教学的重要性已越来越深入人心。。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与积极探索发现:多媒体作为一种先进的辅助教学手段,在大面积提高写字教学质量方面大有用武之地。为此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书法教学有机融合,成为新时期教学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现代技术 传统教学 融合比较1多媒体在书法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中国的
期刊
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读者阅读鉴赏过程中有着充分的能动性,存在着自由发挥的极大空间;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生活经验、文化修养、艺术趣味不同,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也不同,存在着主观的差异;其面对文本所使用的方法和表现出的兴趣与深度等也都因人而异,其鉴赏过程和结果也是千差万别的。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
期刊
多年的教育教学直觉感悟获悉,关于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小学阶段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能力培养问题。计算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而且关系到初中乃至高中学习数学的动力基础。学生计算能力越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就越高,对今后学习数学的动力就越大,相反地,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就越淡,在此,就自己在教学工作中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提出几点浅见,与之共勉:  1注重口语训练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才能提高
期刊
【摘要】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以直观的行动思维、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并与抽象逻辑思维互相促进的过程。小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像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具有较强的直观性。他们对完全借助语言文字传授的间接经验难以理解,而对直接看到的和自己动手实践操作的数学教学内容,就觉得容易接受。几何直观,其一能让学生借助于直观,跳出复杂的推导更好地领会和掌握所学内容的实质,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其二是可以训练学生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