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胰腺癌诊治指南(2021)

来源 :中华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cingking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胰腺癌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态势,临床诊治极具挑战性。为了体现近年来胰腺癌诊治理念的更新,促进学科发展,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对《胰腺癌诊治指南(2014)》进行修订,以循证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针对胰腺癌诊断、外科治疗、局部进展期胰腺癌的转化治疗、胰腺癌合并寡转移、辅助治疗与新辅助治疗、手术标本的标准化检测及切缘状态评估、不可切除胰腺癌的系统治疗、基因学检测、术后随访等若干热点问题,评述现状与进展,结合文献及临床经验提出40项指导性建议,并根据证据质量对每项建议进行推荐强度分级,以规范我国胰腺癌的临床诊疗行为,提高多学科特别是外科诊治水平,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预后。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食欲素-A(OA)对高氧所致幼鼠脑损伤后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清洁级Sprague-Dawley幼鼠63只,体重40~50 g,将其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高氧组(HO组,n=21),连续7 d吸入高浓度氧(>80%)并腹腔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 0.5 ml;高氧并腹腔注射食欲素A组(OA组,n=21),连续7 d吸入高浓度氧(>80%)并腹腔注射OA 30 μg/kg[以PBS
目的探讨分析临床病理特征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不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BRAF)基因突变的情况及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19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检测患者的血清TSH、BRAF基因突变、颈淋巴结转移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等情况。采用单因素χ2检验,探讨血清TSH水平、BRAF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单因素χ2
混合现实(MR)技术能够在现实世界呈现虚拟图像信息,从而在虚拟场景、用户和现实世界之间搭建起一个信息交互的桥梁,可以使复杂的人体结构和病变部位清晰而立体地呈现在术者面前。由于骨科手术解剖结构复杂、个体差异较大、对各种内固定材料与患者匹配精确程度要求较高,利用MR技术可以方便医师多角度观察与分析,制定手术计划、提高手术成功率。本文结合MR技术特点,综述MR技术在骨科临床教学及培训、医患沟通、术前规划
恶性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且预后最差的肿瘤,程序性死亡蛋白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1/PD-L1)作为免疫检查点分子,其抑制剂是近年来实体瘤免疫治疗的新药。比较黑色素瘤等其他肿瘤,PD-1/PD-L1抑制剂目前在恶性胶质瘤中的临床效果不佳,可能与肿瘤的异质性及微环境的多样性相关。本文就PD-1/PD-L1在恶性胶质瘤中的研究进展和当前的挑战进行综述。
加速康复理念目前已在多个亚专科广泛应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作为腹部外科的复杂术式,具有手术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高、术后恢复慢等特点。目前对加速康复理念及其相关路径的认知与应用仍存在争议。尽管已有研究结果证实了加速康复路径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临床实践中仍应个体化选择并实施其相关路径,在保障安全性的基础上促进患者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