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程度与贫富差距两者间关系的实证研究

来源 :中国国际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haol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各项经济政策的出台,我国的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飞跃,特别是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更是引人注目。然而在那些漂亮数据背后,也有着某些让人深思的不容乐观的现象,那就是贫富差距的不断明显化。城镇一体化策略实施以来,经济发展迅速之余,其负面影响----贫富差距也日益突出。本文结合相应的经济发展衡量指标和贫富差距指标,加上实证研究,来探索两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经济发展;贫富差距;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基尼系数
  1引言
  Kuznets开创性地提出了“库兹涅茨”假说,认为经济发展与收入不平衡是倒U型关系;Greenwood和Jovanovich通过建立内生增长模型从实证角度分析了经济发展、金融发展和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验证了“库兹涅茨”假说。
  那中国的经济发展与贫富差距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由于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情况的指标有直接的指标,诸如: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还有间接的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指标—城乡居民收入、恩格尔系数;等等。而且,几乎没有学者就此问题来进行计量分析,因此本文选取直接指标人均GDP作为其中的一个变量,选取衡量贫富差距的最权威的指标——恩格尔系数另一个变量,来进行计量分析。除此之外,为了更加详细的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文还使用了城乡居民收入及两者间的差距等相关数据加以补充。
  2中国经济发展情况以及贫富差距的变化
  2.1中国经济发展情况
  以人均GDP和城乡居民收入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2.1.1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角度来分析
  根据国内生产总值相关数据,可以得出,从1995年到2014年来GDP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总趋势。在这20年里,从最初1995年的61339.9亿元上升到643974亿元,这种跨越明显的说明了中国的经济一直都处于良好的发展之中的。
  2.1.2从收入的角度来分析
  根据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关数据,发现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其收入的总变化趋势都是逐年增长的,但是从变化的快慢来看:在20年的时间里,城镇居民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最初的1995年的4283元到29000元;而农村居民家庭的人均纯收入则只从1995年的1577.7元增加到10500元。显然,城镇居民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长速度明显的快于农村居民家庭的人均纯收入的平均增长速度。
  2.2贫富差距的变化
  2.2.1历年基尼系数的相关数据绘制成图,如下,图一:
  从图一可知,基尼系数整体上呈现出先升后降的总趋势,在2008年达到最大,其值为0.491。在2003年到2008年之间,除了2004年基尼系数是下降的之外,各年的基尼系数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而在2008年到2015年之间,基尼系数则是逐年递减的。
  根据联合国有关规定:基尼系数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而且基尼系数处于0到1之间。也就是说,基尼系数越小,越接近于0,表示贫富差距越小;而基尼系数越大,越接近于1,则表示贫富差距越大。因此说明,在2003年到2008年之间,我国的贫富差距在不断的扩大,情况不容乐观;但在2008年之后,这种扩大的趋势得到遏制,贫富差距问题开始得到缓解。
  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的收入分配早在2003年之前就已经超越警戒線,可见,我国的收入差距在多年之前就已经存在悬殊;在2015年,基尼系数依然处于0.462之高,可见,该问题虽在近几年有所缓解,但情形依旧不容乐观,我国贫富差距依然很大。
  2.2.2以收入差距来分析
  将表一中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差值与比值绘制成图,如下图二:
  从城乡收入之差来看,自1995年到2014年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逐年扩大的趋势;再从城乡收入之比来看,在1995年到2014年间,虽然在后期两者之比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但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直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2到3倍,可见贫富差距依旧是不容忽视。
  3经济发展程度与贫富差距之间的关系
  3.1散点图分析
  将反映经济发展程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命名为序列X,将反映贫富差距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命名为序列Y,绘制两者的散点图,如下X-Y散点图,图三:
  从该图可初步判定,序列X与序列Y之间存在一种线性关系,即经济发展程度与贫富
  差距两者存在一种线性关系,且两者的关系是正向的。
  3.2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3.2.1原序列X和Y的平稳性检验
  根据输出结果可知,无论显著性水平是1%、5%、10%,原序列X和Y的ADF检验的t值都大于对应的参考值,这说明序列X和序列Y都是非平稳序列。
  3.2.2对不平稳序列进行差分或者对数处理,得到新的序列X1和Y1,对新序列再进行平稳性检验,所得结果如下表二:
  根据上述数据可知,在取显著性水平为10%时,两序列的ADF检验t值是小于参考t值的,因此拒绝原假设,即新的序列不存在单位根,属于平稳序列。
  3.2.3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三:
  因果关系的检验结果与滞后阶数相关,从上表的数据来看在滞后阶数为2和3时,经济发展程度是贫富差距产生的格兰杰原因,贫富差距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程度的格兰杰原因;在滞后阶数为4时,贫富差距不是影响经济发展程度的格兰杰原因,但经济发展状况是贫富差距产生的格兰杰原因。即:序列Y不一定是X的格兰杰原因,但X一定是Y的格兰杰原因。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后,本文选显著性水平为10%,来分析贫富差距随经济发展程度变化的变化。
  3.3 X对Y的显著性影响分析
  运用软件Eviews8.0对序列X和Y进行显著性的影响分析,将X1序列作为自变量,Y1序列作为因变量,借助线性模型Y=α+βX+μ,所得结果:R^2=0.963691,接近于1,说明该直线模型拟合效果很好;α=-74086.35,β=6795.399,系数对应的P值为0,说明可知其对Y1的影响是正向的,即在其他的因素保持不变时,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就会随之扩大,即贫富差距随之增大。最终结果为:Y=-74086.35+6795.399X。
  3.4对估计结果的反思
  估计的结果告诉我们,中国的贫富差距正在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呈现出扩大的态势,这与现实中的情况相符,该模型很好的验证了斯蒂格利茨教授的观点。而根据Kuznets提出的“库兹涅茨”假说,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与贫富差距间的关系正处于倒“U”型的上升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在增大。在现实生活中,经济持续发展是我们所梦寐以求的,但贫富差距的增大却是我们竭尽全力想要避免的,显然,如何使我们国家的经济处于Kuznets倒“U”型曲线的下降阶段成为当务之急。
  4建议与对策
  由实证分析结果告诉我们,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和贫富差距两者存在一种你增我减的关系。在经济快速发展时,如何采取办法缩小城乡差距?相关建议如下。
  4.1落实各项农业相关政策,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4.1.1完善农村相应贷款机构
  如今的农村贷款机构鱼龙混杂,这难免造成需要贷款人的困惑——究竟该选择哪一机构
  才是明智的选择,所以政府应发挥相应的力量,為相关机构制定统一的最基本的条例,减少这些不必要的顾虑。
  4.1.2开展农业教育,培育现代农民
  立足于实际,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居民素质还是居民的农业技术水平都有待进一步的提高,然而教导农村居民相关知识的教育机构严重缺乏,而且愿意對居民教育投资的企业屈指可数,因此我们可借助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对农民进行农业相关的教育。
  4.1.3发展新型农业,特色农业,实现招商引资的目的
  资金是发展的基础,缺少资金,发展难以持续。建立完备的招商引资机制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而新型农业和特色农业则是招商引资的基本所在。立足于农村地区的原有比较优势,发展适合其发展的特色产业,吸引“外资”。
  4.2提高城镇化的带动作用,以城带乡,工农协调,城乡互动
  4.2.1将城镇相关企业引进农村
  城镇的发展日益接近于发展瓶颈,而农村的得发展空间还有待很大程度的开发。将城镇的相应企业引进农村发展,发挥农村的相应优势,比如说农村区域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这样既促进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也为城镇企业降低了人力成本。
  4.2.2城镇相关企业可将相关业务外包到农村政府部门
  有些企业新开设子公司或者分公司的资金和人力可能不足,这样可以通过将部分工作交给其他机构来完成,而外包给城镇企业的成本和在本公司完成的成本差距并不大,因此将相应的业务交给农村地区的政府部门,由其组织来完成,从而增大与农村的交流,这样在节省成本之余,还可以将相应的知识带到农村,有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洪丹,朱显平.农村金融、财政支农与农村经济发展[J].当代经济科学,2015(9),Vol.37,No.5.
  [2]鲁国荣.经济发展中的贫富差距[J].经济视角,2011(3).
  [3]刘传江,黄锟.培养造就新型农民与农村经济发展[J].当代经济研究,2008(3).
  作者简介:
  朱晓梅(出生年份1992),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湖北,学历:在读硕士,单位:中南民族大学,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