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环境与学术生态

来源 :民主与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cade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一久前,井冈山大学两位讲师因发表70篇SCI论文造假,被撤销论文,同时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可谓惩罚之雷厉风行。然而,这样的匆忙决定也是不公平的,井冈山大学的两位老师其实是当前科技制度的牺牲品。当前,学术造假与学术腐败一样,已经不是个案,而是普遍现象了。学术腐败正像官场上的腐败和工矿企业的环境污染,得到治理的毕竟是少数,继续顶风作案的大有人在。
  官场腐败、环境污染与学术腐败,三者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它们之间有着非常明显的相似之处。这个共同之处就是,当事人认的是钱,是利益,是地位或“名誉”,道德规范早已抛到脑后了。
  
  官场腐败根源在于逐利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张维庆,在政协小组讨论会上痛批官场歪风,痛陈买官鬻爵、高规格接待等“潜规则”,并称“说真话越来越难”,建议领导干部彻底改变积弊。重磅炸弹一抛出,众网友鼓掌撒花狂顶表示支持,显见老百姓对官场腐败是深恶痛绝的。官场腐败已成为社会毒瘤,如果不能及时割掉,就会引起社会的动荡。
  “房子、车子、票子、儿子、女子”,现代版的“五子登科”都要求官员拥有大量的资源,其中钞票是最关键的。官员逐利已形成了一种投资,贿赂出去1万元,得到10万元的回报,那自然是合算的,投资回报率900%,远远大于开工厂的回报率(10~30%);其管理的下属每人送一些钱,积少就成多,且送礼的道道儿越来越多了,过年送,过节送,子女上学送,生孩子送,娶媳妇、嫁闺女、生病、老人去世,官员升迁,搬了新房,全都要送礼。“礼尚往来”成为官员行贿受贿的“遮羞布”;“官不打送礼的”,就给行贿者以强烈的暗示;官官相护,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反而不如互相默许、互相保护,继续捞好处,直到东窗事发。
  纵观中国历史,官场腐败与反腐败的斗争一直就没有停止过。汉朝举孝廉,看官员的标准只有两个,一是清廉,二是对自己的父母好。对自己父母都不好的人,不可能指望他对其管理的老百姓好;清廉说明了办事公正,无欲则刚。后来选官的标准用科举,士子们背诵的是孔孟之书,理论上是过硬的,但一旦走向社会,就经不住各种诱惑了,很快就坚持不了原则,官场腐败就开始滋生。当前,官场腐败被列为公众最痛恨的现象之首,可见问题已经是很严重了。
  
  环境污染是全民逐利的苦果
  
  在老百姓深恶痛绝的几大事物中,除了官场腐败,环境污染也是名列前茅的。中国经济以两位数的发展速度,取得令世界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大量环境隐患令人担忧——发展中消耗了太多原材料。我们每创造1万美元价值所需的原料,是日本的7倍,是美国的近6倍,甚至是印度的3倍。
  30年前,号召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为此官场流行的标准由清廉好名声变为了钞票。发展是硬道理,于是GDP就成了硬指标,环境保护就成了软道理。全社会都认钱,环境污染和社会公德下降便不可避免。
  环境污染是个舶来品。当年政治挂帅的时候,污染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用童工是万恶的资本家所为。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牛奶倒进大海,粮食当柴禾烧,那是资本家惟利是图才会干的,只有资本家才不会顾及环境质量和他人生命健康。因此,几十年前,中国大学环境科学教科书上揭露的世界环境污染重大事件,除了俄罗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外,其余九个都在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的伦敦烟雾事件、美国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痛痛病事件、比利时的列日市光化学烟雾事件等等。
  遗憾的是,一旦中国成了世界加工厂,环境污染也就由境外转移到境内。当前,超过全球传统十大环境污染事件的例子在中国恐怕有很多,但没有一个中国学者有勇气将其写进教科书里。于是,我们一边批评资本主义环境污染,批评他们造成了温室效应,一边自己在制造污染。尽管环境保护部成立了,但其面临的环境保护任务是异常艰巨的,因为他们的对手是成百上千的强大利益大集团,千千万万的利益小集团以及亿万个利益个体。可见,环境污染是因与利益挂钩才有的人类通病,与社会制度无关。
  盲目发展GDP,或者GDP挂帅,我们付出了沉重的健康代价乃至生命代价。因为自然环境不断被人破坏,于是农田就有了大量的害虫,就有无限量的农药被使用,于是我们就不得不分享大量的农药。而生产农药就要开矿、建工厂,就能够带来GDP。因为有人想要赚钱,于是有了更荒诞的种养方法,鸡、鸭、鹅等动物的生命周期从过去的几年缩小到短短的28~45天,就有了说不清的害人食品,就有更多的医院,更多的火葬场,更多的墓地,这一切同样能够带来GDP。因为监管部门监督不利,大量的污染得不到治理,大量违法食品涌入市场。于是,大量非正常死亡接踵而至。
  “艾滋病村”、“癌症村”、非典、禽流感、猪流感、先天性婴儿缺陷、煤矿工人遇难,这样的新闻无不在用血的事实,警告人类对生态环境肆无忌惮的破坏造成的严重后果。中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非正常死亡到底有多少,我们不得而知,但据致力于“中国问题”研究的北京理工大学经济系胡星斗教授介绍:“中国人各种非正常死亡均占世界的70%以上”,其中因环境污染造成的非正常死亡是重要原因。全民逐利的严重后果,是全面为健康或生命买单,其中受害最严重最直接的是社会底层的农民。
  
  急功近利催生学术腐败
  
  大环境污染了,小环境很难保持清净。当全社会都认钱时,知识分子也不会安于贫困。更严重的是,科研体制要你去发表SCI文章,且每年一评估,你就不敢慢慢等有好的成果出来再去投稿发表。笔者硕士导师退休的时候,一辈子发表的学报论文仅10篇左右,退休前三年才被聘为研究员。如果按照目前的评估体制,她早就下岗了。现在,笔者的博士生毕业两三年后就能够发表10篇左右的SCI论文。不这样发表不行,如不发表,就意味着他们很难从讲师升到副教授,也永远得不到课题,更不会有什么奖励,永远招不到学生,工资永远最低。最糟糕的是,没有SCI文章,他们得卷包走人。
  生存是生物的本能,同样也是人类的本能;不仅是官员的本能,更是商人的本能,也是科技人员的本能。当制度约定最终影响到学者生存时,各种学术腐败和学术浮躁就不可避免地发生,更况发表SCI文章还有物质奖励这样的诱惑呢。教育部和社会要给学校排名次,排到前面的意味着好生源,好生源意味着金钱。老师发表了SCI,哪怕是造假得来的,只要学校得到了好处,只要不东窗事发,那就一直互相骗下去。这个循环过程是这样的:社会要求学校有好名次——学校要求老师有多多的SCI文章——老师向刊物造假投稿被接受——学校排名靠前——生源增加——老师得到物质奖励——继续给刊物投稿造假。学校或研究所也要生存,SCI又几乎是唯一的标准,于是出现了井冈山大学教师造假事件。其实,井冈山大学教师仅仅是学术造假的“小萝卜头”,真正 的大鱼还是会漏网的。
  有人说,我们不要看SCI数量了,我们来看影响因子和引用次数,这下总可以了吧?依然不行,影响因子也会造假,不好的结果修改了,或干脆编造了,没有趋势的让它有趋势,英文不好的花钱雇人写,你怎么能查的出来呢?至于引用,托自己熟悉的朋友引用,如果中国人引用的不算,那就托老外引。花钱嘛,没有办不了的事。所花出的钱比起得到的好处少很多,何乐而不为?再者说,如果一个人发表的东西是错的,很多人写文章时都要当靶子批驳一番,这样引用率高了,那人的成果岂不是好东西了吗?这显然非常可笑。总之,用一个机械的数字来评价科研人员是管理者无能的表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科研环境被污染了,想找一个好的评价方法是很难的。很少有人反过来问,为什么要对大学或研究所排名,为什么要和利益挂钩呢?为什么频繁地评估科研人员,而不制定一个类似SCI的标准评估管理者呢?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思考起来,就会发现这样的一系列问题:科研成果为什么越来越多?论文被枪毙了为什么总能够找到地方发表?为什么几乎百分之百的实验总能成功?以前一个教授或研究员一生发表的好文章不过十几篇,现在一个博士生就实现了,博士生的成果都值得发表吗?因为有了规定在先,发表文章与金钱、学位、职称、院士、经费、地位等等挂钩,于是就难免出现各种造假。如果科技情报部门做这样的一个研究,将发表SCI论文按照一定的点数(如IF>3)累计统计,做一个大样本作者群体分布规律调查,如第一毕业学校、家庭出生背景、籍贯、学科分布等,或许能得到非常有意思的结论。
  大量Made in China的假SCI论文,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早晚会集中暴露出来,而现在暴露的仅是冰山一角。从经济学角度看,造假的成本远远低于造真的成本,这就像盗版书屡禁止不止~样的道理。如果大家都不买盗版书,就不会有盗版现象,因为市场没有了。遗憾的是,现实中图便宜的大有人在,因此盗版就不可能消失。其实学术造假,比起官场腐败和环境破坏来,是小巫见大巫,是穷知识分子的一点小聪明而已。学术造假尽管有一定的风险,但是被抓住的仅仅是倒霉蛋。在利益诱惑面前,学术造假将会前赴后继,并将不断升级。
  改善学术生态,要从每一个科研人员心态入手:而要改善科研人员心态,必须改变不符合科研规律的评估体系。SCI单一的评估系统当休矣,强迫研究生发表论文当休矣!
  
  为纪念《民主与科学》杂志创刊20周年,民主与科学杂志社编辑了《民主与科学文集》一书,全书近90万字。该书侧重于《民主与科学》近年来刊载的文章,同时也体现《民主与科学》20年的前行轨迹。文章重新分类为“五四篇”、“科学篇”、“民主篇”、“关注篇”、“专稿”,并附“旧文新读”。内容翔实、文笔生动,可读性强,反映了《民主与科学》20年历程中知识界的一些理性思考和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
  《民主与科学文集》已由学苑出版枉正式出版发行,定价70元。全国各大新华书店有售。欢迎购买。亦可从本刊编辑部邮购。有意者谙电话垂询:010—84899122—8007。
其他文献
传统的会计教学方法总是在学生的实践能力指导方面有所欠缺而且过于偏重枯燥的理论教学,这往往导致了学校培养出的毕业生理论知识不深,过于呆板,无法适应经济的发展要求。因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和化学教授艾哈迈德·泽维尔“因为在飞秒光谱学研究中作出杰出的贡献”,获得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泽维尔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一直拥有埃及和美国
【摘 要】 在搞素质教育的现代,语文教学在不断变化、革新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在原来应试教育的时候,阅读文上面是选自语文教材上的文段,每个文段后设计了几道题,老师讲了,学生认真记下来了,那考试时就会了,“依葫芦画瓜”阅读部分就能考高分了。现在搞素质教育,但也考试,选段不在是教材上的了,而且选段多了,完全在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生不会了,考不好了。原因在哪儿呢?语文这门学科的重心到底
胡适的乐观主义    留学美国是胡适一生的转折点。留美期间,他由悲观转向乐观。显然,他后来对中国未来的充满信心与他信奉的乐观主义紧密相连。  留学之前在上海时,胡适思想很悲观,偶见日出,霜犹未消。便写了句:“日淡霜浓可奈何!”后改为“霜浓欺日薄”。不过,到美国后,他渐渐乐观起来,有诗为证:    三年之前尝悲歌:“日淡霜浓可奈何!”  年来渐知此念非,“海枯石烂终有时!”  一哀一乐非偶尔,三年进
老百姓认理儿。在老百姓心中,法就是“天”;“天”不可欺。老百姓需要“面对百姓,甘于‘俯下身子’;面对恶势力,勇于‘挺起腰板’”的法律公平和执法者。于是,每当百姓有难时,每当百姓受到恶势力威胁时,每当百姓合法权益需要保护时,首先就会想到法。  最近,最高人民法院一位领导说:“在老百姓眼中,法官不是一般的公务员,他们往往对法官素质和品格寄予很高期望。司法作风无小事。社会看法院、群众看法官,往往就是看他
科学研究的本质是创新和探索未知,尤其是基础理论研究更是如此。影响和决定一个研究者(或研究团队)的科学研究取得创新成就和突破性发现的因素很多,如所属的学科和领域、所选择的科学问题、特殊的仪器设备、科研经费、研究者(团队)的科研素养和智慧等等,除了这些影响因素之外,科研信念或精神也很重要,执着、坚持和学术积累就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对科学的执着和坚持是学术积累的保证,丰厚的学术积累会促进和激发研究者对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125-01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优化教学教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这已成为我们的共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指出,素质教育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由此可见,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必须从小抓起,从课堂抓起。在课堂教学中,
编者按: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经济实力快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与成就。然而,伴随经济腾飞的是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此状况也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因此,贯彻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刚刚提出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战略,发展低碳经济,落实科学发展观,让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显尤为重要。    似笔者这样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都清楚地记着:32年前,当中国还没有大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