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神经超声技术的临床应用与研究

来源 :中华神经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lin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型超声对颅脑的检测始于20世纪40年代,主要观察脑中线结构是否移位,确定颅内有无占位性病变.B型超声技术于20世纪50年代应用于临床实践以来,由于其具有无创、简便、可重复、价廉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成为当今临床诊断甚至治疗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相对于消化、泌尿生殖以及循环系统,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过程中,超声技术的作用在我国尚未被临床广泛接受.近年来随着超声仪器技术性能的提高,彩色多普勒、能量多普勒等技术的出现,学者们开展了大量的临床研究.现有的证据表明,在脑血管病、帕金森病以及神经肌肉疾病中,神经超声技术已显现出一定的优越性~([1-3])。

其他文献
恩经复(通用名: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是厦门北大之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于2003年率先上市的神经生长因子,可直接快速促进损伤神经修复与再生,保护与营养神经元,具有纯度高、稳定性好、安全经济、适用人群广泛的特点。为更好地交流恩经复在治疗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临床经验,以便指导在临床上的应用,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部与厦门北大之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于2009年1—10月联合举办恩经复有奖征文活动。
神经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近年来涌现出一些新的成像技术,根据组织间不同磁共振特性形成了新的对比成像,帮助我们检出和识别了更多更复杂的病变;同一病变的不同时期在同一序列上可有不同的信号异常表现,或同一信号改变可见于不同的病理状态等,这些都增加了临床医生对于异常信号正确解读的困惑.这里我们仅就临床神经科在脑部MRI应用中3
期刊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38岁,教师,主因"确诊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3个月,智能减退伴幻觉25 d,意识不清15 d"于2007年6月2日入院.患者3个月前确诊甲亢,不规律服用他巴唑及普萘洛尔.25 d前患者出现幻视,自觉马路上的车往自己身上撞,但未予重视,随后出现反应迟钝,智力减退,定向力、记忆力、判断力均减退,伴周身乏力,病情逐渐加重。
期刊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中青年常见的炎症性脱髓鞘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尽管MS长久以来被认为是一种白质病变,但是MRI上显示的白质脱髓鞘并不能充分解释MS患者临床上常见的认知损害.组织病理学研究证实,MS患者皮质也广泛受累,皮质病变与白质病变在病理生理学特点上有所不同,提示着2种病变形成机制可能不同。
期刊
临床资料2000-2008年我院共诊治6例糖尿病合并偏侧舞蹈症患者,其中本院5例,外院会诊1例.6例患者均于意识清楚下突发偏侧舞蹈样动作,入院时均行CT和(或)MRI检查,一般临床资料如表1.6例患者糖化血红蛋白10.3%~15.1%,1例尿酮体和尿糖均为(++++),其余相关检查基本为阴性。
期刊
头痛已经成为儿童时期的常见问题,2004-2005年我院神经科对上海6~15岁学生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上海市儿童及青少年慢性头痛的患病率为7.8%[1].近来国外报道偏头痛在儿童中的患病率为3%~23%[2]。
期刊
目的 观察乌灵胶囊治疗焦虑或抑郁状态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研究方法,治疗组67例患者口服乌灵胶囊3粒,3次/d;对照组73例患者口服氟哌噻吨美利曲辛1片,2次/d.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4、6周分别以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治疗时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及实验室检查评估疗效与安全性以验证乌灵胶
近年来在日本,人们逐渐认识到一种常常是可逆的,原因不明的脑炎,多见于年轻女性且后果严重.这种脑炎被称为急性播散性淋巴细胞脑炎、急性可逆性边缘叶脑炎、急性青年女性非疱疹脑炎、青年急性非疱疹脑炎等.目前尚不能证明该种脑炎与感染、肿瘤或非特异性自体免疫相关。
期刊
一、概述  神经系统疾病伴发营养问题由来已久,无论神经系统疾病发生急骤还是缓慢、神经功能损害局限还是广泛、病情较轻还是危重,凡是出现意识障碍、精神障碍、认知障碍、神经源性(真性或假性)延髓性麻痹、神经源性呕吐、神经源性胃肠功能障碍、神经源性呼吸衰竭以及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均可增加营养风险(nutritional risk)或发生营养不足(undernutrition)。
期刊
目的 通过病例观察和文献复习探讨节律性运动障碍(RMD)的临床表现及可能机制.方法 对符合RMD诊断标准的2例患者进行多导睡眠图检查及视频监测,观察其运动形式及对睡眠结构和质量的影响.结果 2例均为15岁男性患者,例1发病于3岁,例2发病时为10岁.动作均出现在睡眠中,呈重复、刻板和节律性,有多种运动形式:头部后仰,胸腰部过伸双上肢摆动;于坐位时呈双下肢跪位,上身前后或侧位节律性摆动并撞头;俯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