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悦读

来源 :新闻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shixiaog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悦读,简单的说就是愉快地阅读。这是近年来评价报纸这一产品的一个指标。随着新媒体的层出不穷,传统媒介——报纸受到了强大的冲击,例如美国有许多报纸停刊,一些传媒企业宣布不再出版纸质版本,只发行网络版。在我国这一冲击似乎很小。但报纸广告额的锐减,提醒着报业必须在变革中寻求生存的空间。变革不是毫无目的。在倡导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的今天,报纸的亲和力也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纵观报纸这些年的阶段性变化,可以用四个词来概括:可读——易读——必读——悦读。总的趋势就是提供给读者越来越贴近的服务。最早普遍认可的是“可读”,说的是题材和写法上的生动有趣;“必读”说的是内容上的切实有用;“易读”一说,大概是指编排上的清晰有序。最近又有一种新提法,叫做“悦读”,指的是内容和阅读上愉悦有益的收获和满足。从可读到必读,从易读到悦读,含义上似乎互有交叉。但却是一组连续和层递的概念。
  在这方面,《南方日报》走在了前头,正在推广“享受悦读生活”这一理念,通过创办“文化驿站”等一系列的活动策划和发行推廣策略,并再度改版给读者带来全新的读报感受,加深读者对报纸了解和接受的程度,树立和强化报纸服务高层次读者的品牌形象。
  内蒙古报业虽然身处边疆,没有内地及沿海地区传媒竞争的激烈程度。却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不断创新,成了报业发展的时尚目标之一,各家纷纷使出高招力求抓住读者。那么如何抓住读者呢?就在于让读者“可读——易读——必读——悦读”。
  提升到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层面来说,“悦读”还有另一层含义,那就是党报的亲和力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什么权威性、贴近性都谈不上。以权威性见称或自诩的综合性大报,往往缺乏亲和力。它天然的权威优势反而影响到它在地域、行业上的贴近性,何况有了贴近性未必就具有亲和力。要想让权威性和贴近性成功联姻,只好请亲和力来做“月下老”了。
  一位老报人说出一番令人思索的话:“党报增强可读性的关键是,要把领导也当成读者,从读者的角度去报道。”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中,却包涵着党政领导转变工作作风的问题。道理很简单,就是把读者当人看,有话好好说,讲政策也要人性化。才能让读者“悦读”,让报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其他文献
企业报作为由企业主办,立足于企业,为企业三个文明建设服务,为企业职工群众服务的媒体,更应在新闻实践中自觉坚持“三贴近”原则,围绕党的中心工作、企业的生产发展,组织编采人员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的闪光点,写出反映伟大时代的新闻精品,把企业报真正办成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良师益友。   在当前报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企业报如何做到既坚持新闻报道的权威性、指导性,又具有贴近性、可
期刊
九月的阳光依然是那样的强烈,满洲里第五代国门周边的金属物将它的热度再一次放大,然而这一切并没有影响到自治区副书记、副主席任亚平的兴致,在呼伦贝尔市委书记曹征海、市长罗志虎的陪同下,任亚平亲切地看望了呼伦贝尔广播电台“自治区东部盟市经济工作座谈会”移动直播组成员并与之合影留念。之后,任亚平对随行人员说:呼伦贝尔广播电台的这种会议移动直播形式很好,以后自治区级大型会议都要采取这种形式。听到任亚平副书记
期刊
信息社会的到来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同时也改变着报业发展,以因特网为代表的第四媒体对传统媒体——报纸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对报业的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新的形势下,西部地区地市报的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对于西部偏远少数民族地区报业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将如何应对、如何发展?    西部地区地市报发展的趋势    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第一代激光照排系统诞
期刊
1994年4月1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诞生,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积极的示范效应,众多地方电视台相继推出了自己的“焦点访谈”。一时间,“曝光”成为“评论”的同义语。新闻评论也借着“曝光”,从过去生硬、刻板的模式中挣脱出来,成了电视节目中最热的“时尚”。然而今天,我们忽然发现观众开始远离曝光节目,观众的遥控器越来越多地转向了谈话节目、娱乐节目。对此,我们能做的不是抱怨观众,而是反思。    “曝光
期刊
在当今主流媒体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广播媒体要想生存,必须发挥自己的优势,多采写带有“音响”的报道,吸引听众。一般来说,“音响”运用得好,会使听众产生共鸣,有身临其境之感,达到令新闻增色的效果。下面笔者就“音响”在广播新闻中的应用,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音响”能够增强广播新闻的真实性,起到文字代替不了的作用,达到立体化传播效果。  广播音响的使用是为新闻服务的。作为
期刊
在当前数字技术飞速发展、媒介融合不断加速的时代背景下,民族地区的电视媒体发展更加迫切地需要考虑传统主流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关系,更需要考虑如何从容应对这样的时代、这样的时代环境中的受众—可以说,新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已经严重稀释了媒介受众的注意力,这也就意味着媒介经济的市场效益在被分解,因为“在新的经济下,注意力本身就是财产,金钱将与注意力一起流动”①。也可以说,传统主流媒体若很好地融合新媒体,其影
期刊
这是新中国第一座少数民族地区电台,至今已走过60年的历程。她的成长,记录了呼伦贝尔人半个多世纪的强边富国梦,也聆听了共和国逐步发展终成强国的铿锵足音;她用音响刻写记录了呼伦贝尔各族人民,6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也传递了党、国家和人民的心声。她就是不断拼搏、改革创新、开拓奋进的呼伦贝尔人民广播电台。  呼伦贝尔人民广播电台始建于1950年11月1日,前
期刊
2009年11月8日的记者节,对于山丹来说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她获得了中国新闻界最高荣誉——范长江新闻奖。这一天不仅是她的节日,也是她的生日。  1990年,分配到基层电视台当记者,1995年,筹办小县城的第一份广播电视报。1997年,通过考试,来到了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中心,从县级电视台到省级广播电台的“三级连跳”,山丹觉得自己是如此幸运。在短短7年的时间里,她经历了电视、报纸和广播三个媒体的
期刊
如今的广播新闻作品是越写越细,越有听头,越值得回味。《英雄应该无悔》、《不让毒品进我家》、《任连生和他的袖珍学校》、《用爱为失学娃撑起一片蓝天》、《九原农民“抢”注商标》、《葡萄和稀土厂的战争》等都是包头人民广播电台1999年以来荣获自治区好新闻一等奖的作品。这些看似小角度的作品,反映的却是大主题。   《英雄应该无悔》以天津打工仔佟德全在包头见义勇为为契机,充分发挥广播优势,通过与见义勇为者户籍
期刊
音乐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个分支,就是把音乐当做商品,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音乐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随着宽带技术、MP3 技术、P2P 技术、新型数字音乐播放设备的出现,改变了传统音乐产业中音乐产品的生产、分销流通乃至消费形式,使得数字化、无形化的纯数字音乐通过互联网向消费者传递。这种科学技术,必将给音乐产业带来巨大冲击。那么,内蒙古自治区民族音乐如何在其中发展、繁荣,值得我们深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