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奇霉素对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IL-2、sIL-2R及IL-17水平的影响

来源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xin12345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对支原体肺炎患儿白细胞介素2(IL-2)、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及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的影响。方法将未感染肺炎患儿设为对照组(30例),支原体感染肺炎患者设为实验组(23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中IL-2、sIL-2R及IL-17水平。结果对照组血清IL-2水平为(8.51±0.23)pg/mL ,实验组血清IL-2水平为(15.72±0.58)pg/mL ,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sIL-2R水平为(24.51±6.23)pg/mL ,实验组sIL-2R水平为(57.72±9.58)pg/mL ,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IL-17水平为(4.51±0.23)pg/mL ,实验组IL-17水平为(7.72±0.58)pg/mL ,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IL-2、sIL-2R及IL-17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2及IL-17与支原体肺炎发病机制有关,阿奇霉素可降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中IL-2、sIL-2R及IL-17的水平。
其他文献
移植物抗宿主病是由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所引起的一种免疫性疾病,好发于同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少数发生于器官移植后的患者。常累及全身多个器官,皮肤黏膜最常受累且临床表现多样。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常出现麻疹样及猩红热样的皮肤改变,发热、食欲不振等全身不适症状较重,且皮疹进展较快,数日内可出现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或Stevens-Johnson综合征等皮肤改变,而扁平苔藓及硬皮病样的皮损为慢性移植物抗宿
胰岛素抵抗与高雄激素血症是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一方面高胰岛素血症可通过增加垂体促黄体激素的分泌,提高卵巢、肾上腺CYPcl7的活性等途径促进雄激素的产生;另一方面,雄激素又可通过降低肝脏对胰岛素的降解,降低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的转运及肌肉内糖原的合成等途径引起胰岛素抵抗及高胰岛素血症。
目的 探讨游离皮瓣修复足踝部组织缺损的手术护理配合技巧.方法 将75例应用游离皮瓣修复足踝部外伤后的组织缺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两组患者均在常规术前准
陷窝蛋白是陷窝的主要组成蛋白,也是实现其生理功能的重要蛋白。陷窝蛋白表达于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和脂肪细胞。陷窝既参与了细胞的脂肪摄取、胞吞和胞饮等基本生理过程,也对细胞的信号转导以及大分子物质的转运和通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对陷窝蛋白的分子构成和生物化学功能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陷窝及其主要成分陷窝蛋白在脑血管病的病理生理学过程起着重要作用。文章就陷窝蛋白在脑缺血后血脑屏障破坏中的作用
银屑病性关节炎是一种与银屑病相关的炎症性关节病,病程迁延反复,晚期可致关节强直甚至致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早期诊断,早期干预以及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的关节症状,缓解其心身的双重压力是银屑病性关节炎面临的挑战。银屑病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有多种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参与,异常T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是发病的主要原因。此外,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2、23、17等为主要的炎症介
目前认为甲状腺球蛋白(Tg),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和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SHR)可能是参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发生的主要自身抗原,就近年来对Tg、TPO和TSHR等甲状腺自身抗原表位及其抗原性等研究进展做一介绍。
目的 探讨以奥瑞姆(Orem)自护理论为指导的系统护理干预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方法 将263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按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132例,对照组患者131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康复治疗、护理、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以Orem自护理论为指导,依据病人及其家属的自理能力和自理需要的程度分别为他们提供全补偿性护理、部分补偿性护理和支持教育
Fas和Fas配体(Fas L)是肿瘤坏死因子(TNF)受体及配体家族中的一对跨膜蛋白,也是控制细胞凋亡的死亡因子之一。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AIT)病人的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上Fas,Fas L的较高表达可能是机体抵抗自身免疫攻击的一种保护机制。向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鼠体内转移编码FasL的质粒DNA的结果表明,Fas L的表达可诱使淋巴细胞,尤其是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的凋亡,达到治疗AIT的目
增殖性红斑是累及龟头及包皮黏膜的Bowen病,为一种表皮内原位癌。本病主要发生于中年以上无包皮环切史的男性患者,进展为鳞状细胞癌的可能性约33%。有效治疗方法包括局部手术切除、Mohs手术、阴茎部分或全部切除术、局部外用5%氟脲嘧啶软膏或5%咪喹莫特乳膏、冷冻、放疗、激光、光动力治疗等。传统外用药物治疗,操作简单,患者容易接受,但复发率高。近年来,光动力及激光疗法发展迅速,逐渐成为该病的一线治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