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作文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特别是学生,他们不但觉得作文难写,而且觉得没有什么可写,无从着手。怎样写好作文呢?《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的内容就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在我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我深切地体会到要写好作文,首先要写好生活作文,因为“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要让学生写好生活作文,就需要学生丰富自己的生活,亲自实践,耳闻目睹,感受大自然奇妙无穷的美及投身其间的乐趣,感受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和爱心,同时还需要通过阅读书籍等间接的途径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此基础上尝试着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怎样才能让学生把自己的体会感受用文字来表达好呢?
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培养观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观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做到变被动为主动,变无心为有心,学生有了写作的积极性,搞好作文教学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1,从玩中观察
从孩子喜欢的事物中观察,孩子往往会瞪大一双好奇的眼睛,效果容易事半功倍。
2,在活动中观察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对新鲜的事物特别感兴趣。为了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尽量在班里组织一些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像《我爱我的学校》作文比赛、《校园一角》摄影比赛、《夸夸我的学校》演讲比赛等。让学生们行动起来,背上相机,走遍校园去选景、选角度,还真像个小摄影师。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学生们的足迹,学校的每一处景物都尽收学生们的眼底。照片出来了,学生们的作文也有了素材。
花点功夫,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让他们有话可说,让他们有表达的欲望,这应该是作文教学的第一步。
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
小学生智能发展尚处于低级阶段,他们的自控力弱,情绪性明显,观察事物往往比较粗略,缺乏精细的辨别能力。针对学生观察过程中的特点,教师要利用一些电教手段,指导学生如何观察。
1,有顺序地进行观察
人们从事一项活动,总要按照合理的顺序进行,观察活动也是如此。教师应指导学生选择好观察对象,教给学生观察方法。
以“文具盒”为例,在指导观察中,引导学生学习观察方法。如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按从外到里的顺序,仔细、具体观察文具盒的特点,详细描述文具盒的形状、图案、内部结构和作用,指导学生自觉地、有目的地从一般的“看”上升到真正的观察,帮助学生把个别、部分的认识进行综合,连起来说。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就能举一反三。通过指导,学生观察事物变无序为有序,为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观察与联想相结合
小学生天真活泼,最富于想象力,只要我们正确诱发学生的联想,使联想与观察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感知到的事物就会有神。平时在讲读课文教学中,多用投影,引导学生欣赏优美句子,启发他们想象;多用录音,借用一些与课文感情一致的音乐,与课文一起配乐朗读。这样,学生会有身临其境之感,想象的翅膀会飞得很远很远,然后在脑际展现出一幅幅无限宽广的图画。这样写出的文章才可能是内容丰满、具体而生动的。
培养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
光认识到观察的重要,学习了观察的方法。还不等于形成了观察的习惯。任何习惯都是在反复实践中形成的。写观察日记就是培养观察习惯的一种好方法。从低年级开始,每天让学生都从自己的生活里选择最有趣、最有意义的事物,用“六要素”法写出来。随着年级的增高,由每天的一两句话到写一段话,再到写篇,长期坚持,同学们的观察能力会更深入更细致。
总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不但能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认识社会的兴趣,更直接的是可以大大提高其写作水平。
学会观察生活,还要学会积累写作素材
应该指出,学生写假话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写作素材,而写作素材的来源是丰富的生活,没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就难以持久地使学生写真述实。为解决这个问题,可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每开展一项活动之前,都要向学生讲明活动的内容、要求和意义,让学生定向、定式积累素材。比如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每周每个学生要选择自己认为满意的一篇日记贴在墙报上,互相交流。有的学生看了别人的日记很有感触,觉得自己也有同样的经历,为什么别人能写出感人的日记,而自己却把这么好的素材舍弃了呢?教师可抓住这个机遇积极诱导,告诉他们:“在作家的眼里,每一件事都是写作的素材。好多很有意义的事都没有引起你们的注意,说明你们还没有养成观察事物的习惯,不具备分析事物的能力。如果遇事多看看,多听听,多想想,多问几个为什么,长此下去,就会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写文章时也就得心应手了。”
此外,要想写好作文,还必须多阅读优秀的文章,观看优秀的电视节目。并且指导学生多读、多看、多听,写观后感、小评论,组织学生讨论等,这些都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表达和写作的能力。
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培养观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观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做到变被动为主动,变无心为有心,学生有了写作的积极性,搞好作文教学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1,从玩中观察
从孩子喜欢的事物中观察,孩子往往会瞪大一双好奇的眼睛,效果容易事半功倍。
2,在活动中观察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对新鲜的事物特别感兴趣。为了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尽量在班里组织一些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像《我爱我的学校》作文比赛、《校园一角》摄影比赛、《夸夸我的学校》演讲比赛等。让学生们行动起来,背上相机,走遍校园去选景、选角度,还真像个小摄影师。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学生们的足迹,学校的每一处景物都尽收学生们的眼底。照片出来了,学生们的作文也有了素材。
花点功夫,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让他们有话可说,让他们有表达的欲望,这应该是作文教学的第一步。
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
小学生智能发展尚处于低级阶段,他们的自控力弱,情绪性明显,观察事物往往比较粗略,缺乏精细的辨别能力。针对学生观察过程中的特点,教师要利用一些电教手段,指导学生如何观察。
1,有顺序地进行观察
人们从事一项活动,总要按照合理的顺序进行,观察活动也是如此。教师应指导学生选择好观察对象,教给学生观察方法。
以“文具盒”为例,在指导观察中,引导学生学习观察方法。如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按从外到里的顺序,仔细、具体观察文具盒的特点,详细描述文具盒的形状、图案、内部结构和作用,指导学生自觉地、有目的地从一般的“看”上升到真正的观察,帮助学生把个别、部分的认识进行综合,连起来说。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就能举一反三。通过指导,学生观察事物变无序为有序,为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观察与联想相结合
小学生天真活泼,最富于想象力,只要我们正确诱发学生的联想,使联想与观察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感知到的事物就会有神。平时在讲读课文教学中,多用投影,引导学生欣赏优美句子,启发他们想象;多用录音,借用一些与课文感情一致的音乐,与课文一起配乐朗读。这样,学生会有身临其境之感,想象的翅膀会飞得很远很远,然后在脑际展现出一幅幅无限宽广的图画。这样写出的文章才可能是内容丰满、具体而生动的。
培养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
光认识到观察的重要,学习了观察的方法。还不等于形成了观察的习惯。任何习惯都是在反复实践中形成的。写观察日记就是培养观察习惯的一种好方法。从低年级开始,每天让学生都从自己的生活里选择最有趣、最有意义的事物,用“六要素”法写出来。随着年级的增高,由每天的一两句话到写一段话,再到写篇,长期坚持,同学们的观察能力会更深入更细致。
总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不但能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认识社会的兴趣,更直接的是可以大大提高其写作水平。
学会观察生活,还要学会积累写作素材
应该指出,学生写假话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写作素材,而写作素材的来源是丰富的生活,没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就难以持久地使学生写真述实。为解决这个问题,可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每开展一项活动之前,都要向学生讲明活动的内容、要求和意义,让学生定向、定式积累素材。比如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每周每个学生要选择自己认为满意的一篇日记贴在墙报上,互相交流。有的学生看了别人的日记很有感触,觉得自己也有同样的经历,为什么别人能写出感人的日记,而自己却把这么好的素材舍弃了呢?教师可抓住这个机遇积极诱导,告诉他们:“在作家的眼里,每一件事都是写作的素材。好多很有意义的事都没有引起你们的注意,说明你们还没有养成观察事物的习惯,不具备分析事物的能力。如果遇事多看看,多听听,多想想,多问几个为什么,长此下去,就会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写文章时也就得心应手了。”
此外,要想写好作文,还必须多阅读优秀的文章,观看优秀的电视节目。并且指导学生多读、多看、多听,写观后感、小评论,组织学生讨论等,这些都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表达和写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