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百家金陵画展挥写的百年华彩

来源 :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azumi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是中国美术主题性创作年.为敬献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举国上下美术家和美术工作者均积极投入到对党史百年重大历史与现实题材的描绘中,相对于那些严格意义上的历史画,中国百家金陵的这届展览更多体现了党史百年历史与现实题材的自主性创作,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再现,而是以党史百年历史与现实题材为创作母题进行的艺术性、生活化的想象与构思,并在此过程中呈现中国画的当代发展与当代视觉文化特征.如果说历史画对历史的再现虽仍能体现艺术构思的创造性,但对历史现场与人物形象的还原性是第一位的,艺术构思是为这种历史还原、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而服务的,那么,历史题材的美术创作则是将这种题材作为艺术构思的母题,至于出现什么场景、选择什么人物则具有更多、更灵活的艺术创造空间.
其他文献
80后、90后水墨画家相对于其前辈,在创作上更注重自我表达与日常生活的表现,他们的创作无论是思想层面还是形式语言都比较多元,大都是对现有技法、材料、图式的运用,且更为强调图像的制作.这与80后、90后所处的时代环境、受到的教育,包括拥有的知识结构、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有关.针对这些现象,作为中国水墨艺术的未来,80后、90后水墨画家应进一步加强理论知识积淀,保持清醒独立的思考,用画笔表现新时代风貌,从而肩负起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建构民族文化身份的责任.
小学美术教育在强调简笔构思的同时,应该加强色彩教学.色彩是美术学习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提升审美鉴赏能力的重要因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真观察真实世界色彩,学习名作创作,发挥丰富的色彩想象,从而加强自身的色彩感.学生在色彩教学中获得色彩带来的视觉享受,增强了对于色彩的辨识力和感知力,明白了美术作品要想拥有“灵魂”,就必须有色彩.
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形态的演变是在传统水墨与当代艺术的碰撞中形成的.本文旨在对大数据时代数码图像与材料媒材对于当代水墨近20年所呈现出的形态及观念中显现的意义、推动作用予以分析和解读,探讨图像的再现与表现问题,阐述以重建图像的方式超越图像本身是图像转向的有效方式,借鉴当代设计构成理念实现“经营位置”的传统样式突破,拓展水墨与更宽泛的综合媒材的交错互融是推动中国传统水墨艺术走向当代,实现传统文化复兴的必经之路.
18世纪至19世纪美国绘画作品塑造了各种各样的印第安人形象,本文从跨文化交往中的“怪异”形象、博弈论视野下的“盟友”形象、国家治理体系中凶残野蛮的“敌人”形象、浪漫主义想象中的“原始文明”形象四个方面剖析了美国绘画作品对印第安人形象的建构.文章认为该时期美国绘画作品中印第安人的多元形象既是北美文明发展中印第安人命运嬗变的印证,又是美术家内心独特感受的视觉化呈现.
王雪涛在北京画坛的艺事始于1922年5月考入北平艺专,王梦白与齐白石是他求学期间最重要的两位师者.1926年他从北平艺专毕业,开启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供职于多所公私立美术院校和中学,加入中国画学研究会,参与北京画坛精英圈的雅集展事,由此形成的人际网与朋友圈支持着他的职业化道路,但其间存在许多历史细节的不确定与错位.本文从北平求艺、北平入职与画坛立足三个角度,理析王雪涛民国时期艺术活动的具体史实,勾勒他在绘画本体探索之外的活动轨迹,还原一位职业画家建构职业身份的多元模式.
李小可始终以探索中国画时代审美与内心人文积淀和心性感知为一体,在“言志”中形成了自己的笔墨语言,由我感知“情怀抱质”感发人与自然主体与笔墨的情怀,向“风骨超迈”、“气韵雄壮”审美画风融入.他的艺术感觉与艺术成就来自生活的厚积,来自文化的厚积,来自对艺术形式探索的厚积,来自于执著的求索,来自坚韧的意志和定力,来自家学和父辈深深的影响.小可不同时期所创作的作品都自然而然地生发出传承与创新的映照,审美与心性的映照,生活和情感的映照,艰辛探索与平实志向的映照,人生境遇的理想与坚守的映照.小可在创作写生,做学问、做
21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传统活化与创造性继承观念的深入人心,以及更新一批生活于城市的山水画家的加入,中国的山水画创作开始以城市为文化原点,出现群体性的自觉意识,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创作生态也逐渐显现有别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西方语言和范式为基准的创作生态,开始走向基于本土民族传统与绘画语言范式建构的自觉发展之路.可以说,在经历晚清民国时期的中西碰撞与国粹自守的境遇,1949年后题材与创作手法的现实主义拓展和八九十年代本体虚无主义的迷茫之后,中国山水画正在以更为开放自信的视野、海纳百川的胸襟,拓展其
期刊
巴荒50年的艺术道路中,画法和风格随其精神求索几经变化.从70年代的自画像到现在,经历了生命追问和启蒙时期的“梦境”、“\'85新潮·进藏”、“超现实的象征与表现”、“从荒诞走向庄严与崇高”、“人文精神与古典情怀”、“英雄与田园·神性与诗性”和“回归·致敬经典”几个时期,最后选择回归古典的理性精神,但贯穿始终的是她理想主义的人文情怀.支撑她走过艺术与人生的是对英雄主义的追求和保持独立与自由精神的人文理想.每个时期的作品都是她对不同时代社会的独立思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样貌,并不失自己独
一、捍卫历史rn在美术史研究领域,既能深究历史,又能躬身深入书画实践的,周积寅先生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位.理论与实践兼修,也是周先生所属“俞剑华学派”的宗旨.周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国画派论》扉页写道:“吾师俞剑华常对我说:\'书画家要学好理论,理论家要学好书画.否则,失去理论指导,创作水平上不去;写出的文章隔靴搔痒,纸上谈兵.\'我牢记恩师教导,一手拿画笔,一手拿文笔.”周先生数十年做研究之余,孜孜于书画,不但在绘画上取得了很大成绩,成为画梅名家,在书法上也自成一体,他结合对郑板桥的深入研究,继承郑板桥
期刊
杨冬白近期的山水雕塑系列已渐成体系,文章挖掘了这一体系的由来和历史脉络.着色体系是与他的家学与早期教育相关的;艺术形式的变革是随着自身经历的社会变迁发展的;对材料的兴趣和处理方式是与日本的求学经历相关的;山水寄情的方式是一种回归也是一种文化的自觉和追求.这些梳理可以让观者看到杨冬白的山水作品里凝结的从1980年代获得全国美展至今至今的步履和积累;看到他对自身创作边界和雕塑边界试图不断打破并建构的努力;也可以看到作品中和作品之间绵密的逻辑和言之有物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