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通过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相合,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iHA)不合的异基因骨髓移植,建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小鼠模型,为cGVHD研究提供活体模型.方法 选择20只BALB/c(H2d)雌鼠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空白对照组、放射对照组、移植对照组和cGVHD实验组,每组5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经直线加速器700 cGy的全身照射(TBI).放射对照组照射后,经尾
【机 构】
:
510080广州,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血液科,510080广州,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血液科,510080广州,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血液科,51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相合,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iHA)不合的异基因骨髓移植,建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小鼠模型,为cGVHD研究提供活体模型.方法 选择20只BALB/c(H2d)雌鼠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空白对照组、放射对照组、移植对照组和cGVHD实验组,每组5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经直线加速器700 cGy的全身照射(TBI).放射对照组照射后,经尾静脉输注RPMI 1640培养液0.2 mL;移植对照组输注miHA不合的B10.D2(Hc1 H2d H2-T18c)雄鼠骨髓细胞8×106个;cGVHD组输注骨髓细胞与脾细胞各8×106个.观察小鼠移植后造血重建、植入及一般状态.小鼠移植14d后每3d进行一次临床评分,50 d后处死,评估靶器官病理变化(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结果 移植对照组小鼠在移植后7d均获得造血重建,至实验结束(移植后50 d)全部存活,且染色体均为供者型.cGVHD实验组小鼠移植后20 d受累皮肤临床评分均>0.6分;50 d时,皮肤、肝脏、肺的病理改变典型,病理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F=88.02,P<0.05).结论 照射剂量为700 cGy,输注骨髓细胞数为8×106个、脾细胞数为8×106个的小鼠能成功诱导出cGVHD(造模成功),可作为临床研究骨髓移植后cGVHD的理想模型。
其他文献
1病例资料rn患者男,57岁,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8年余,无糖尿病家族史.最高空腹血糖26.0 mmol/L,4年前开始注射胰岛素,每日20~30 U,体重指数(Body mass in
泛素(ubiquitin)是一种存在于大多数真核细胞中的小蛋白,细胞内泛素可启动依赖“ATP-泛素-蛋白酶”的蛋白质降解途径,主要负责真核细胞内蛋白的选择性降解.泛素与免疫系统紧密相关,泛素化是指泛素分子在一系列特殊的酶作用下,将细胞内的蛋白质分类,从中选出靶蛋白分子,并对靶蛋白进行特异性修饰的过程,其能广泛地参与在人体免疫系统的发育以及免疫反应的各个阶段,并在天然免疫、适应性免疫、免疫耐受以及自
畸胎瘤来源于生殖细胞,组织结构排列错乱,包含有外层、中层、内层3个胚层多种组织成分[1].在头颈部较为罕见,治疗方式及预后与畸胎瘤的成熟程度有关.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
目的:探讨产后缺血性脑卒中(PIS)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PIS患者的病例资料和诊治方法,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16例足月分娩孕产妇,平均年龄(25.6±11.3)岁,平均
目的 高的数据窗重叠率是提高弹性成像轴向分辨率的必要条件,但重叠率的增加会使位移估计的相关误差急剧增长,产生所谓的"蠕虫"噪声.本研究使用小波收缩法去除高重叠率下弹性图像蠕虫噪声.方法 对每一条轴向应变A-line先进行3级离散小波分解,然后根据4种自适应阈值之一使用软阈值函数对每一层小波高频系数进行量化,最后进行小波重构产生去噪后的应变A-line.结果 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技术能有效去除蠕虫噪声
1病例资料rn患者女性,55岁,2003年发现“左颈部肿物”,行“左甲状腺叶切除术、右甲状腺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左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MTC),右叶及峡部
甲状腺癌发病率逐年增高,已成为过去10年增长速度最快的恶性肿瘤,且好发于年轻女性.传统开放甲状腺癌手术因在颈部留有手术瘢痕,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负担.随着腔镜器械的发
产后尿潴留是指产后因暂时性排尿功能障碍使部分或全部尿液不能从膀胱排出,是产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如果处理不及时,可增加尿路感染的机会,影响子宫收缩,导致阴道出血量增多,严重者可导致产后大出血,给产妇造成身心痛苦[2].产后尿潴留分为完全性尿潴留和部分性尿潴留。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全球每年新发结直肠癌病例大约是875×103例或更多[1-2].随饮食习惯和生活条件的改变,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生也呈现高速上升的趋势,上海
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内生的、长度约为19~24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小分子RNA,1993年由美国学者Ambros等在研究线虫发育过程中发现,它通过与靶信使RNA(mRNA)3′非翻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