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西湖情事史实质疑

来源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zcm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姜夔在青年时期曾与合肥一位擅弹琵琶的歌女相恋。夏承焘先生《合肥词事》一文,对姜夔此段情事进行了详尽的考索,并指出姜夔词中之梅花意象与其离别之时正值梅花盛开有关。近有陆红颖《姜夔梅词缘于西湖情事补正》一文,对夏先生的观点提出异议,并继而提出姜夔的梅词与其西湖情事有关。然其文中对于相关史料的理解有误,姜夔有西湖情事的观点并不能成立。
  [关键词]姜夔;西湖;情事
  
  南宋著名词人姜夔青年时期曾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至十三年(1186)间浪迹淮南,结识了合肥一位擅弹琵琶的歌女并与之相恋。两人情投意合,互为知音,颇为亲爱,后来因故分离,未能结合。作为一个对感情极为执著的人,姜夔终生难以忘怀这段刻骨铭心的情史。他对琵琶女一往情深,先后写过近二十首词作来怀念她,情深意笃,感人至深。姜夔的这些词作中多有梅柳意象。夏承焘先生在《合肥词事》中指出,合肥巷陌多种柳树,因而姜夔词中怀人诸词,皆以柳托兴。另外,姜夔与情人最后之别在梅花盛开之时,故姜夔词中之梅花意象亦多与合肥情事有关。近有陆红颖《姜夔梅词缘于西湖情事补正》一文发表于《文学遗产》2007年第6期(以下简称“陆文”),对夏先生的观点提出异议。陆文通过对姜夔词作的时间、地点、内容的探究,认为姜夔与合肥情人最后分手在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而此前早有涉梅的情词,姜夔倾情咏梅与最后离别正值梅开并无直接因果关系。此外,陆文还认为姜夔在淳熙十四年(1187)前即已到过杭州,且与情人曾经于杭州游历或暂居,姜夔词中咏梅与此段西湖情事有关。陆文能够不拘旧说,勇陈己见,指出姜夔词中咏梅与最后离别正值梅开并无直接因果关系,颇具创见。然其后所提出姜夔有西湖情事之说,则颇为牵强,且文中对史料的理解有误,此观点不能成立。对于姜夔有西湖情事一说,笔者不敢苟同,特撰此文略述管见,与陆文作者商榷。
  淳熙十四年(1187)春,姜夔游历临安,以萧德藻介绍拜访了著名诗人杨万里。同年夏,姜夔投萧德藻居湖州,作《惜红衣》词。陆文据姜夔《惜红衣》词中“可惜渚边沙外,不共美人游历。问甚时同赋、三十六陂秋色”句、《梦粱录》“西太乙宫”条及王安石《题西太一宫壁》诗,引出结论,认为姜夔在淳熙十四年前就已到过杭州。陆文主要论据是,《梦粱录》所载之“西太乙宫”与王安石《题西太—宫壁》之“西太一宫”为同一处,皆在西湖孤山;姜夔词中之“三十六陂秋色”与王安石诗中之“三十六陂春水”皆指西湖。问题的关键正在于陆文对此两则材料理解有误。笔者下面进行详细的辨析。
  太乙宫,亦作“太一宫”,是祭祀太一神的宫殿。宋代西太乙宫有两处,一在北宋都城汴京,一在南宋都城临安。王安石《题西太一宫壁二首》是指北宋都城汴京之西太一宫,吴自牧《梦粱录》所记则为南宋都城临安之西太乙宫,两者不同,而陆文却将两者误认为是同一处。
  北宋都城汴京之西太一宫,兴建于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位于城西南顺天门外之八角镇。《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六云:“(仁宗天圣六年二月壬戌)诏于顺天门外八角镇建西太一宫。司天官言:五福太一在黄室宫吴、越分,凡四十五年,今当自黄室宫趋黄庭宫梁、蜀分故也。”《汴京遗迹志》卷八“太一宫”条云:“都城太一宫有三处:一在城东南之苏村,为东太一宫;一在城西南之八角镇,为西太一宫;一即五岳观之旧址,为中太一宫。”东、西太一宫,是春分秋分时节用于祭祀太一神的场所。《宋史》卷九八《礼志》一云:“春分朝日,秋分夕月,东西太一。”王安石《临川文集》卷四五有《灵釐内殿西太一宫龙图阁开启太皇太后皇太后生辰道场青词四道》、《西太一宫开启皇太后生辰道场青词》,卷四六有《西太一中太一宫立秋立冬祝文二道》、《西太一宫立秋祝文》。《王荆文公诗笺注》卷四○《题西太一宫壁二首》其一云:“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王安石诗文中所言之“西太一宫”,皆指北宋都城汴京之西太一宫。王安石《题西太一宫壁二首》诗未注年月,《王荆公年谱考略》云:“公此诗,不知作于何年。”[61328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苏轼与黄庭坚等至太乙宫,见到了王安石的题诗,都有过次韵之作。孔凡礼《三苏年谱》卷三七云:“(元祐元年四月六日)苏轼奉敕祭西太一。”同书卷三八云:“(九月)轼邀黄庭坚(鲁直)等至太乙宫,见王安石旧题六言,次韵。”《苏轼诗集》卷二七有《奉敕祭西太一和韩川韵》四首、《西太一见王荆公旧诗,偶次其韵》二首。黄庭坚《山谷集》卷一二有《次韵王荆公题西太一宫壁二首》及《有怀半山老人再次韵二首》。苏轼、黄庭坚诸人诗文中所言西太一宫,亦皆指北宋都城汴京之西太一宫,均与南宋都城临安之西太乙宫无涉。
  南宋都城临安之西太乙宫,兴建于宋理宗淳桔十二年(1252),位于西湖孤山。《成淳临安志》卷二三“孤山”条云:“在西湖中稍西,一屿耸立,旁无联附.为湖山胜绝处。旧有智果观音院、玛瑙宝胜院、报恩院、广化寺。中兴,诏它徙,而即其地建延祥观。淳祐十二年,又分建西太一宫。”同书卷一三“西太乙宫”条云:“在孤山。淳祐十二年,太史局奏太乙临梁、益,请用天圣故事,建西太乙宫。有旨从之。”《梦粱录》卷八“西太乙宫”条云:“在西湖孤山。淳祜间,太史奏太乙临梁、益分,请用天圣故事,于国城西南别建新宫,以顺方向,于是择八角镇地,建宫奉安,遂析延祥观地为宫,以凉堂建正殿,匾日黄庭之殿,殿门匾日景福之门,安奉太乙十神帝像。”同书卷一二“西湖”条云:“西泠桥外孤山路,有琳宫者二,日四圣延祥观,曰西太乙宫,御圃在观侧,乃林和靖隐居之地,内有六一泉、金沙井、闲泉、仆夫泉、香月亭。”而陆文所云“而据上文所引《梦粱录》:(王安石所题)西太乙宫就在西湖的西泠桥外孤山路上,旁为林逋的隐居地”,则将王安石所题北宋都城汴京之西太一宫,与南宋都城临安西湖孤山之西太乙宫混为一谈,从而得出王诗中所言“三十六陂”即为临安西湖之错误结论。
  王安石《题西太一宫壁》诗中所云“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之“三十六陂”,未指明为何处。据史料记载。北宋时中牟县西北之圃田泽有三十六陂。《宋史》卷九四《河渠志》四云:“(元丰二年正月)引古索河为源,注房家、黄家、孟家三陂及三十六陂,高仰处潴水为塘,以备洛水不足,则决以入河。”《大明一统志》卷二六云:“圃田泽,在中牟县西北七里。《周职方》:‘豫州薮曰圃田’,即此。其泽东西五十里,南北二十六里。西限长城,东极官渡。高者可耕,窿者成汇。今为泽者八,若东泽、西泽之类;为陂者三十有六,若大灰、小灰之类;其实一圃田泽耳。”另南方扬州也有三十六陂,《宋史》卷三四三《蒋之奇传》云:“如扬之天长三十六陂,宿之临涣横斜三沟,尤其大也,用工至百万,溉田九千顷,活民八万四千。”《方舆胜览》卷四四云:“三十六陂,在江都县。”王安石诗中之“三十六陂”,无论是指北方圃田泽之三十六陂,还是指南方扬州天长县之三十六陂,皆可解释得通,唯与杭州之西湖无关。《容斋随笔》卷七“西太一宫六言”条云:“公本意以在京华中,故想见江南景物。”   王安石此诗虽然短小,但风神绵邈,意味隽永,深受后人喜爱。古人在诗词散文中常借用“三十六陂”来指湖泊众多,尤其是在咏荷时常用此典。姜夔《惜红衣》词中所云“问甚时同赋、三十六陂秋色”之“三十六陂”,亦为借指吴兴湖泊之众多,而与都城临安之西湖无关。陆文因对王安石诗之误解,错认为王诗与姜夔此词中所言“三十六陂”同指临安西湖,并进而得出姜夔于宋孝宗淳熙十四年丁未(1187)前曾到过杭州的错误结论。姜夔于次年所作的《念奴娇》记夜泛西湖云:“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念奴娇》词中所言“三十六陂”虽指西湖,但词中将荷花拟人化,把亭亭玉立的荷花幻化为一个翩若惊鸿、美丽多情的舞女。“情人不见”,指荷花幻化的舞女之情人不见,并不是指姜夔自己的情人不见。“舞衣寒易落”,是喻指秋风萧瑟,荷叶有凋零之忧。陆文于此理解有误。又陆文引姜夔《桂花》诗作为辅证,认为这是一篇奇异的情诗,为姜夔倾诉其在西陵等候、思忆情人的心情。然细味此诗,“空山寻桂树,折香思故人。故人隔秋水,一望一回颦”,姜夔在此诗中流露出的是对于故人(朋友)的思念之情,并不是对于情人的思念之情。诗中“弃捐赪玉佩,香尽作秋尘”句,是化用《楚辞》中《湘夫人》“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襟兮澧浦”,用拟人化的手法写桂花之凋落。《江湖后集》卷一八有敖陶孙《和姜尧章桂花裙字韵》诗,表明其为一时唱和吟咏桂花兼思友之作。陆文云:“再言‘三十六陂’,且感伤“隋人不见’,可证姜夔三十三四岁以前就曾到过杭州,在西湖孤山一带留下相恋的足迹。”此结论并不能成立。
  由以上辨析可知,至今没有充分的材料证明姜夔于淳熙十四年前曾到过杭州或者曾与情人游历过杭州,因此所谓的姜夔西湖情事也就无从谈起。陆文所云“综上论析,姜夔早年与情人曾于杭州游历或暂居,后可能到合肥居住”,纯为臆测,缺乏有力的论据支撑。陆文中对于姜夔词的解读,如《一萼红》“古城阴”、《清波引》“冷云迷浦”、《小重山令》“人绕湘皋月坠时”、《暗香》、《疏影》、《鬲溪梅令》“好花不与带香人”诸词,稍嫌穿凿,过于坐实,落人张惠言论词之言筌。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云:“僻事实用,熟事虚用。”姜夔《诗说》虽然是针对诗的创作而言,但由于总结出诗歌艺术创作的规律,他的词作之中亦贯穿着其诗学理论观点。宋人咏梅诗词中常用及林逋西湖孤山咏梅及赵师雄罗浮一梦的典故,而与众不同的是,姜夔对于这些熟典常用“熟事虚用”的方法,从虚处落笔,将其内在心态投射于所咏之物上,注重于表现所咏之物的神理。姜夔在这些咏梅词中,借用具有独特风采的、充满愁苦、浸透相思情味的寒梅意象,表达对合肥情人的深深眷恋之情和执著相思之苦。陆文因姜夔梅词中提到西湖孤山,就得出姜夔曾有西湖情事的观点,显得有些武断。另陆文中引《六臣注文选》刘良注云:“盈盈,端丽儿;脉脉,自矜持儿。喻端丽之女在一水之间而自矜持,不得交语。”此处“端丽儿”、“自矜持儿”皆误,查阅原书其应为“端丽完(貌)”、“自矜持(白/儿)(貌)”,陆文将“完(貌)”误为“儿”,特予指出。
其他文献
[摘 要]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在探讨经济增长的动力时,一般把资源演绎为单纯的生产成本问题,自然资源的作用没有被充分重视。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建立,研究者沿着经济增长理论方向进行经济与能源协调发展条件的研究,主要包括考虑能源因素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以及新经济增长模型。基于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视角,国外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不可再生能源的有
期刊
[摘要]信访是一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悠久本土渊源的制度。从比较法的视角考察,由于司法制度上的阙失,信访权利较之国外的请愿权而言,其法律权利的位阶及效力问题一向被边缘化,乃至隐身于非法律意义的层面。然而,《信访条例》中的规范语句还是为实务的发展预留了一定的空间,而且该制度在实际上起到了一种填补司法权利救济以及公民行使监督与制约政府的政治权利在事实上不足的作用。不过,就目前的情形来看,信访权利的具体内
期刊
Ⅰ. Introduction  Leisure constraints have been studied for four decades in North America. Since then, many leisure researchers have used the leisure constraints theory to study gender, aging, adolesc
期刊
[摘要]随着经济水平和信息技术的提高,游憩商业区(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RBD)已在城市旅游中迅速发展,并成为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在不同区域,RBD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长三角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三处游憩商业区为:上海城隍庙/豫园RBD、南京夫子庙/秦淮河RBD及杭州清河坊RBD。三地在影响游客体验方面的共同因素为游客融入度和RBD互动参与性,两者对于游客体验的愉
期刊
[摘要]行动效用主义是传统的效用主义形式,而规则效用主义则是新效用主义的主要代表。在两种理论之间集中了很多关注和争论。作为复兴了效用主义的新理论形态,规则效用主义一方面给效用计算问题带来了新的困境,但另一方面却对处理效用主义与道义论的关系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即引发了效用主义对道义论的调和关系。然而,这种新的理论动向并未获得行动效用主义一方的认可和支持,因为后者明确反对像“道义论”那样以规则作为道德评
期刊
[摘要]北宋元祐年间,党争激烈,流风所及,科举风气亦为其所浸染。元祐三年,旧党中坚苏轼知贡举,而其门生李廌则为考生。朝野士人皆以李氏为必中。然廌竟下第。故流言风起,逮及南宋,至有东坡泄题给李扁而为政敌之子章氏兄弟窃取之不经之论。故此有必要溯本求源,去伪存真,以期还历史事件以本来面目。  [关键词]苏轼;作弊;李廌;元祐三年  DOI:10.3785/j.issn.1008-942X.2008.03
期刊
[摘 要]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在当今全球议程中日显重要。当前的国际人权机制在许多方面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全球公共卫生治理问题。从人权的视角来探求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之道,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这种人权路径也反映出了公共卫生治理中的全球正义原则。国际人权规范的内化程度对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效率产生了一定影响。作为国际人权机制的主要规范载体,《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ICESCR)对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而言
期刊
[摘要]有些学者认为,北方和西方的邻族和邻国称“中国人”为“秦人”的做法一直沿用到晋时。该观点以《辞海》为代表,它的例证是《法显传》。这个问题连研究《法显传》的章巽先生也没有细究。但是,仔细研读《法显传》后发现,法显在称中国(或中国的一部分,因为当时的中国存在多个政权)时,概念使用极其严谨:(1)称北部中国为“秦”(源于十六国的“前秦”“后秦”,而非“秦国”“秦朝”);(2)称南部中国为“晋”(源
期刊
[摘要]宪法的民族观应当呈现出多层次性,即主权民族、自决权民族和自治权民族。自宪法诞生以来,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属于“民族国家”的谱系,因此,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应当表述“民族”这一历史范畴。同样,无论当代民族国家内部的民族构成状况如何,都在一定程度和形式上建构着各自的主权民族。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我国已从实质意义上构建了主权民族——中华民族,但尚未从宪法上予以确认。“中华民族”入宪的社会、法律和
期刊
[摘 要]从狭义的角度来说,数术就是有关命运的学问,即探讨生命在其时空展开过程中如何与所在环境形成最佳的互动关系。孔子曾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故中国历代学人多以数术知命作为自己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国之大事至百姓日用之间,亦无不渗透着数术的影响,可以说,它是中国传统民众信仰的渊薮。中国的数术思想是以顺从道德本体的天命为宗旨,通过模拟宇宙生化过程和观测归纳的办法来了解天命的内容,它主要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