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态化新农村发展模式

来源 :经济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i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本身不是一个新概念,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在以前的中央文献中也曾多次出现过。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以前提出这个目标,主要是把它作为一种追求的憧憬和发展的方向。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较之以往的提法,新农村建设,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这次是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作为一个长期的发展方向,又作为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有着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突出地表现为: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然而,基于前提条件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
  
  新农村的生态经济本质
  
  生态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为核心,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经济规律,把区域内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的恢复与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及城乡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统一规划,综合建设,培育天蓝、水清、地绿、景美的生态景观,诱导整体、和谐、开放、文明的生态文化,孵化高效、低耗的生态产业,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社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和高度统一。
  


  与传统经济以利润为目标不同,生态经济以人类和其生存的环境生态和谐发展为目标。生态经济以人和生物作为生态系统的主体,把人类的经济发展和自然的生态平衡统筹考虑,力求人的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和谐,社会的进步和生态的平衡等完美结合。生态经济以全新的理念和思维,找到了人与自然共存互利的途径。生态经济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巨大的网络体系,在一个大的生态系统里面生存,同时拥有一个地球,人类必须与自然协调进步。传统经济不能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生态经济的本质,就是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之上,追求人类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整合,在保证自然再生产的前提下扩大经济的再生产。生态经济在经济发展中,更加关注人类的后续发展,人类的环境保护。
  
  生态化农村建设
  
  生态化新农村就是发挥农村特有的生态优势,以生态型农业为重点,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农村发展道路。生态环境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从根本上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保障人民生活质量长久可持续的提高。近年来,政府在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经济的同时,特别注重引导他们保持生态环境的优良,在相当多的一些地方,“生态经济”成了农民们发家致富的捷径。目前,农业已成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行业,我国化肥农药的使用量、生产量、进口量均为世界第一,严重形响了农村生态环境,同时中国农村还面临着如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幻化等农业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
  生态化农村建设不是要把农村建设成人人向往的花园,仅仅是让环境达到不损害人健康的最低标准。
  
  生态化农业建设
  
  生态农业系统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着眼于系统各组分的互相协调和系统水平的最适化,系统具有最大的稳定性和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1970年美国土壤学家Aibreche W提出生态农业的概念以来,各国都在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理论探讨等多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对发展生态农业提出更高的要求,面对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快速消耗、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现实,我们应围绕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通过技术革新、体制创新等经济和技术手段,实施生态经济农业发展模式,提升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国内学者提出了“中国生态农业”概念,即生态农业是一个“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组织生产。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以生态经济系统原理为指导建立起来的资源、环境、效率、效益兼顾的综合性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农业体系,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
  生态农业是在现代农业的负效应越来越突出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中投入大量的不可再生的能源、水资源的过渡消耗、化肥农药及化工产品的大量使用,使环境污染加剧、增加使农业生产成本。只有发展生态农业,才能合理利用现有的生态资源。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围绕营造蓝天、碧水、绿色、清静的生态环境,始终坚持不懈地把水、山、林、草、气等生态环境资源摆在突出位置,由此夯实生态农业的发展基础。从这一理念出发,找到不同区域、类型农业结构调整的路子。比如在处理发展订单农业、效益农业与生态农业的关系上,离开了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不行的。过去围绕市场需求什么种什么,什么赚钱种什么之外,今后还要加上一条,生态保护是前提,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对有损于生态环境的事,即使能取得一时的效益,也绝不容许干。比如在水产业养殖上,对滞涝区、行洪区进行严格控制,确保行洪滞涝的需要、水质的净化;对那些宜林的湿地,积极发展人工湿地林,防止图一时之利,造成对整体环境的破坏。
  当前,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农产品绿色质量安全日益得到人们关注和重视,绿色食品倍受青睐。受其影响,在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竞争中,绿色安全成为筹码,“绿色壁垒”日趋严格。从农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看,最走俏的是具有生态品牌的农产品。新一轮农业发展的竞争是以农产品绿色质量安全为主要特征的。
  只有发展生态农业,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代表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其本身的内涵要求我们要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产业的联动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培养生态化农民
  
  建设新农村,其主体是广大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决定性因素。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全体农民素质的提高,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由此形成良性循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要“培养新型农民”,应着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我国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平均受教育年限约为7年。据上一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全国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文盲和半文盲数达到4300万,占5.2%;初中以下劳动力比重高达79%,而农村初中以下劳动力比重更是高达91.2%。大量低素质人口集中在农村,直接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与此同时,我国农业技术人员也比较缺乏。发达国家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1名农业技术员,农业从业人口中接受过正规高等农业教育的达45%-65%,而我国目前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科技人员0.0491,每百名农业劳动者中只有科技人员0.023人。显然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因此必须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传授和普及科学知识,培育新型农民,不断增强广大农民自主发展的能力。
  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农民群众摒弃封闭保守心理,树立开放创新观念,大力实施“知识发展战略”,着重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农民群众获取、吸收、交流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为农村“可持续发展”、为农民增收提供直接动力。
  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应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创新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新型骨干农民,近年来我国实施了“绿色证书工程”和“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据农业部统计,这两项工程已累计培训农民达2000多万人次。新型农民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他们带动了广大农民科学种田和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培养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百万中专生计划”已经启动实施;科技下乡,为农民带来了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
  建设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已经对新时期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赋予了全新的内涵。随着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传统农业正在向现代农业转变。
  运用生态位原理,探索农业生产种植模式,提高土地产出水平和经济效益;利用循环再生原理,实施精准农业,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实施种子工程,这都是为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确立新的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
  
  生态化新农村建设措施
  
  政府投入。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的重点应切实转到农村,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基本建设投资结构,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使新农村建设能够按预定目标顺利推进。由于生态环境建设多数项目在短期内没有直接利润产出,因此,市场无法予以有效调控。同时环境净化、生态建设的对象多系公共资源,对该类资源的浪费具有无竞争性与非排他性。因此,国家必须通过法制手段对有关环境方面的诸多问题予以有效约束,为生态农业之发展提供有利的社会外部氛围及其内部软环境整合。
  社会支持。党政机关、社会团体等各界对农村的帮扶,特别要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龙头企业是与农村经济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要加强引导龙头企业把原料生产加工基地建设与参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产业化经营,鼓励企业和社会团体兴办农村公共设施和社会事业,继续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浓厚氛围。
  规范市场。在新农村建设中,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凡是市场能解决的,都应该由市场来解决。特别是在农村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如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要以市场为导向;农业经营规模、农村经济组织发展,也要遵循经济规律;在征地、土地使用权出让等方面要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逐步进行改革;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要积极引入股份制、合作制等市场运作办法,鼓励和调动社会各种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使新农村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
  优化生态。改善农村的生态条件,加强林地、草场、水资源等的保护,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特别要通过循环经济的方式减少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的投入,尽量利用有机肥和生物技术,确保农业健康发展,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目前不少地区农村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较好、发展较快,有的已经探索了一套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生产模式,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知名度和品牌效应,优化生态要从改善人居环境出发,把治理污染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有些地方经济发展虽然较快,但污染问题加重,对农民群众身体健康产生了不利影响,由此引发了一些群体性事件,成为突出的问题和矛盾。
  绿色产业。生态农业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运用为条件,以无害化、高效化产出为目标,因此,生产绿色农产品是其重要目标之一。要充分发挥区域特色资源丰富、环境无污染的优势,加大绿色农业基地建设力度,科学选择优势品种,规模开发重点产业基地,实施无害化种植,积极申报认证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大力发展绿色农业。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其他文献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如果这种不平衡差距过大,会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因此,当前及今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汽车产业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最具典型意义的领先产业之一。世界汽车产业发生了两个非常重大的变化.一是产业链的全球化;二是大规模的跨国重组。
《新型苯乙烯-马来酸酐分子量调节剂的设计、合成与应用》是上海化工研究院青年成才项目扶持计划2015年第一批支持的项目之一,2017年1月进行了验收.我先后参与了项目的立项筛
朗盛成功实现了德国曼海姆基地一条新生产线的投产.这条新生产线用于合成二巯基噻二唑(DMTD)衍生物,作为多功能添加剂添加到润滑油中.生产线于2018年5月投产,使这种特殊添加剂
公司的战略计划涉及很多内容,其中当然包括,决定如何把公司的资源分配到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从财务角度来讲.战略计划是对一个特殊的资源,即资本进行分配。
2006年9月,美国华人业务银行中股票市值居第三位的联合银行控股公司宣布,将收购亚特兰大的瑞丰银行。而在过去的一年当中,美国主做华人业务的银行中规模最大的三家共达成了五宗
2006年10月24日,欧盟委员会发布了首份对华贸易与投资政策文件,敦促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服务的可贸易性成分提高,引发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继制造业之后,服务贸易领域不断拓宽,现在开始将其非核心的服务职能向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转移,我们应抓住这个机遇,有序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    目前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经历大量转移制造业后,现在又开始将其非核心的服务职能向国外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转移。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若干服务业外包基地 ,
英国《银行家》杂志每年都要对世界前1000家大银行进行排名,它充分展示了当今世界1000家最大银行的实力水平.一直被视为全球银行界最具权威的实力评估。近些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进
6月20日,上海市社会组织评估院组织上海市经信委、上海市社团管理局等8位专家,对上海市化工行业协会进行社会组织规范化等级评估(4A级).通过听取汇报、查阅档案资料等,对化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