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缘S波速度结构及其意义

来源 :地震工程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p0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从2009年到2013年在研究区域部署的50个流动观测台站及10个固定台站(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四川地震台网)收集到的数据资料,采用接收函数线性反演的方法对研究区域的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进行研究,得出青藏高原东缘各台站的VS断面最显著的特征是速度很低,中地壳VS平均速度值为3.0~3.4km/s,上地幔VS速度值为4.0~ 4.5 km/s.地壳内普遍存在低速层,大部份低速层位于深度20~40 km的中地壳,在10~20 km的上地壳及40~60 km的下地壳中也出现少量的低速层.此外在青藏
其他文献
用科里奥利力效应预测强余震是一种震源物理的方法。回顾2008年汶川8.0级大震时用该方法判定余震最大强度的过程,半定性与综合判定为可能发生的最大余震强度为6.5级左右,实际发生了6.4级地震,与主震震级相差大于1级(M_主-M_余=1.6)。验证结果进一步说明该方法的科学性,给科里奥利力效应判定余震增加了一个可靠的判例。
通过比较射流曝气与鼓风曝气的氧化效果及能耗,提出了臭氧协同空气射流曝气的一种新型湿法脱硫浆液强制氧化技术,并探究了其在氧化脱硫浆液方面的工业应用前景,讨论了O3浓度
脑血管疾病是人类最常见的三大致死原因之一,其幸存者多有不同程度的残废,对病人、亲属和社会都是沉重的负担.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发展中国家的脑血管病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中
Willis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起着重要的侧支循环作用,对Willis环形态和功能的研究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的一个热点.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不仅可直接显示Willis环的形态,而且还
首先从黄土的结构特征认识出发探讨了黄土湿陷性的内在因素;其次通过试验数据分析找出对黄土湿陷性影响最大的因素,并进而研究了黄土湿陷发生的作用机制。由此从内因和外因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