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2月1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与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代表座谈时强调:“要在党内特别是干部队伍中大力营造鼓励探索、支持创新、宽容失误的环境和氛围”,这其中“宽容失误”一词特别引人关注。上世纪80年代,这一提法曾激励了无数改革者;如今重提,正是鉴于改革已进入不同以往的攻坚阶段,没有大胆探索的精神和宽松的环境、宽容的政策,改革者就容易陷入困境,改革事业就会停滞不前。
对待失误应有平常心
“宽容失误”,是指对别人出现的失误予以谅解、容忍,采取宽宏大量的态度。但本质上,“宽容失误”不仅仅是一种待人处世的态度,更是一种理念、一种文明,是人类理性和思维方式进步的体现。
失误不是好事情,人人都希望避免,但客观上失误又是难以避免的。人类要发展,就必然要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这是一个试错的过程。既然如此,就没有理由对失误大惊小怪,对于出现失误的人,更不能一棍子打死。
宽容失误,不仅应当对已经出现的失误要宽容,对可能出现的失误也要宽容。对待失误,不但应有“平常心”,还应有“反思”。必须认识到,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作为个人,认识更是有限的。从某种角度看是正确的东西,换个角度看很可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所以,宽容意味着看到事物的复杂性,不把自己的观点和认识绝对化,尊重他人进行思考的权利。就如伏尔泰所说,“我反对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
有了这样的宽容,才有人们之间的将心比心、相互理解、相互体谅。可见,宽容失误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境界,是构成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基因之一。
“宽容失误”要反思过去的不宽容
今天强调宽容,是对过去的不宽容进行反思得出的结论。对我们来说,宽容是一种久违的文明。从春秋诸子百家争鸣的辉煌,到平民百姓对“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的称羡,宽容一直是中国人最为人称道的品德之一。但我们已逐渐丢掉了这些传统美德,变得不容忍乃至残忍。对于“失误”及“有可能出现的失误”,政治上道德上无限上纲、口诛笔伐不说,在一个时期,从肉体上消灭观点相异者居然也被认可。
对“失误”不宽容,首先是由于理念偏狭。不宽容的本质是原教旨主义,是对理论的绝对化和迷信。迷信者认为,任何问题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其他都是错的。这就把人们的观念引向死胡同,结出的果实就是不宽容。譬如,迷信市场的人认为计划是错的,计划违反人的自由天性;迷信计划的人认为市场是错的,市场导致人类之间的相互冲突。但事实表明,这两种迷信都不能正确地回答实践提出的问题,前者导致资本主义的危机,后者导致社会主义的挫折。
如果说,理念偏狭是造成个人没有宽容精神的原因,那么,集体宽容精神的缺失,则是体制纵容的结果。作为用暴力手段夺取政权的政党,为了在非常状态下有足够的意志和力量来达到目的,对成员有“铁的纪律”的要求,党员表达不同意见和主张的自由不可避免受到限制,这在当时无疑是必要的。但把它变成常规,在执政的条件下,仍然维护这种铁板一块的机制,缺乏对权力的节制,对不同意见视若敌对、无情打压,则说明这个党还未完成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直到今天,体制的这种毛病仍根深蒂固:对盲目服从、不作独立思考的人总是恩宠有加,对稍有独立见解的人视为另类、冷眼相待。于是乎,不宽容不但成了处理人际关系的“潜规则”,一些人还可以通过演示种种不宽容行为,比如所谓“立场坚定”、“大义灭亲”等,来获取更大的好处。

“宽容失误”必先改变不宽容的体制
宽容精神的缺失,对整个党、整个社会乃至整个民族危害极大。它毒化政党和社会的内部氛围,消磨人们的进取精神,助长惰性和不负责任。对“失误”不宽容,实际上等于不允许探索,不允许前进。对一个面对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考验、需要不断通过探索创新以推进自身事业发展的政党,这是很危险的。
旗帜鲜明地表达“宽容失误”的观点,表明了政党理念的更新,是巨大的历史进步。它不但在政治上为人们的探索创新提供了空间,对公民的文明教化也具有重大意义。但要使宽容失误成为一种美德和共识,成为一种文化和环境,仍有待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这方面,需要继续解放思想,进一步转变观念,改变思维方式,把我们的思想从对理论的迷信中解放出来,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从姓“社”姓“资”的简单化判断中解放出来,让那种动辄以阶级立场划线、扣政治帽子的行为彻底没有市场;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中解放出来,营造一种气氛,使探索成为时尚,使创新赢得尊敬。
要真正做到“宽容失误”,必先改变不容忍失误的体制,让敢于探索的人得到激励,让墨守成规的人难以立足,让不宽容的行为受到谴责。从体制上讲,民众的不宽容行为,很大程度上受权力压制的诱导,而权力压制所体现的不宽容,往往又和既得利益者的因循守旧联系在一起。因此,改革旧的体制,规范权力的运行,限制权力机关利用权力评论和干预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改革探索实践,消除既得利益者对权力运作的影响,尤为重要。
“宽容失误”还要求在体制设计上,设法避免让失误者独自承担风险的情况。如果一方面大力宣传“宽容失误”,另一方面又把失误的风险一股脑儿地推给改革者,“枪打出头鸟”、“谁改革谁倒霉”,就会挫伤改革者的积极性。从制度上保证改革者的权利(包括失误的权利),给他们以足够空间,才是真正的宽容。
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证明,只有“宽容失误”,才能巩固改革的成果,才不会把需要呵护的尚不完善的新生事物当成“怪胎”或“败笔”,才能在继续探索中破关夺隘,阔步前行。